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931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2017.doc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及能级要求】: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效预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和;

(2)儒家学派的、

和;(3)墨家学派的;(4)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2、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核心是“”。

他认为就是爱人;要实现“仁”,要做到“”。

还强调统治者要以治民。

希望恢复周礼,主张“”。

(3)孔子首创,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1)战国时期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进一步提出“”的民本思想。

(3)在伦理观上,主张“”,认为人的天性是。

3、荀子:

(1)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施政用“”

和“”,提出“”的著名论断。

(3)荀子提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的,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春秋晚期的,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提倡清静无为、,提出“”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的理想社会。

他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

(2)战国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的。

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

2、法家:

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主张君主要,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法家把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重难点剖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代背景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3、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探究】:

现代史学名家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

他深刻地指出:

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而且,“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1)郭沫若为什么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何在?

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环节。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甲组得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得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

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会如何理解上述观点呢?

【课堂训练】:

1、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

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

”由此,他提倡(  )

A.无为而治B.人而不仁,如礼何C.为政以德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被一些学者称为“专制君主参谋集团”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兼相爱、交相利C民为贵,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课后练习】:

1、“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则材料体现了(  )

A.儒家的“仁爱”B.墨家的“兼爱”C.道家的“守静”D.法家的“法治”

3、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

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4、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

它所蕴含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教/学反思】: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及能级要求】:

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

【学习目标】:

识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认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效预习】: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新儒学:

(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的主张。

(2)为了加强,宣扬“”。

提出了“”和“”学说。

(3)还提出了“”“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二、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的标准。

(2)从汉武帝时起,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为“五经”,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自此,教育为所垄断。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的建议,兴办,打破了以往由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的地位。

(4)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初步建立了地方。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的地位。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难点剖析】:

1、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形成背景、思想核心、目的、特点、影响)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形成背景

思想核心

目的

特点

影响

2、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及原因

统治思想

原因

秦统一后

汉初

汉武帝时期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侯所受者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结合历史背景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三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

【课堂训练】:

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B.恢复礼乐秩序C.加强中央集权D.建立教育体系

2、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3、下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现西汉时期时代特点的有()

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②“春秋大一统”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217

36

86

107

403

A儒家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课后练习】:

1、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

“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

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其表述的观点是()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2、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变成“独尊儒术”,这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教/学反思】:

第3课宋明理学

【考点及能级要求】: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高效预习】:

一、程朱理学

1、特征:

理学是宋代儒家学者冲破儒学的束缚,融合了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体系,也称为“程朱理学”。

2、北宋:

(1)代表:

、兄弟,号称“二程”。

(2)主张:

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③提出“”的认识论,把、

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南宋:

(1)代表人物及地位:

①人物:

②地位:

理学的。

(2)主张:

①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

4、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2)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学派。

二、陆王心学

1、起源:

陆九渊:

(1)时间:

(2)主张:

①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强调“”,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就可得到天理。

2、发展:

王阳明:

(1)时间:

(2)主张:

①吸取了佛教的“”思想,宣扬“”“”的命题。

②在认识论上,提出“”和“”的学说,主张加强,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对中国社会、以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难点剖析】:

1、对程朱理学的认识

程朱理学

思想内容

哲学上

社会伦理上

人性与“天理”的关系上

认识论

评价

地位

作用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不同点

对“理”的理解

认识“理”的方法

哲学范畴

相同点

“理”的共同理解

本质

内在联系

作用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颐:

“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

“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朱熹: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王守仁: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

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课堂训练】:

1、有人问程颐:

“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

”他断然回答:

“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姓无善治

C.人伦者,天理也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B.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以后要步入仕途需读儒家经典

3、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

“(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他是谁?

A李贽B朱熹C王阳明D陆九渊

【课后练习】:

1、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

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

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

A.民族气节B.宋明理学C.克己复礼D.依法治国

2、提出“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民”“心明便是天理”,并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以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思想家是(  )

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3、理学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们因何而乐?

此事应发生在(  )

A.西汉B.北宋C.元朝D.明朝

4、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

……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

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

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及能级要求】: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学习目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张

【高效预习】: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主张:

(1)自称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变化而变化.反对以的是非为标准;

(2)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去空谈仁义道德。

2、评价: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主张:

(1)对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

(2)提出“”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的基本权利。

2、影响:

对以后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

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的思想。

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他通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巨著《》。

2、影响:

顾炎武以他的学风和的学术实践,开一代的

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主张:

(1)世界是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引起的。

(3)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思想。

2、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综述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重难点剖析】: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经济因素

阶级基础

思想因素

政治因素

外部因素

2、较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不同点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相同点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问题探究】:

1、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2、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答耿司寇》

材料中李贽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宋代形成的新儒学体系是什么?

李贽提出的“人伦物理”的圭张主要挑战这一体系的何种说教?

【课堂训练】:

1、明末科学家王徵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序中称:

“兹所录者,虽属技艺末务,而实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

”这反映出王徵的主要观点是()

A.末务救国B.经世致用C.中体西用D.西学中源

2、明末思想家李贽说: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反对迷信崇拜C.主张学以致用D.抨击腐朽统治

3、“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

……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

”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朱熹B.程颐C.王阳明D.黄宗羲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课后练习】:

1、顾炎武说:

“易号改姓,谓之亡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