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301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湖北省石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课题

课型

课时

使用者

上课时间

《古代诗歌四首》

预习展示

三课时

学习

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学习

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学习流程

知识储备:

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诗的语言及形式的特点:

1.语言朴实自然2.押韵灵活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4.浪漫主义的色彩5.排偶句6.回环往复

,音韵和谐。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宋词:

它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常见的词牌名有《如梦令》、《渔歌子》、《水调歌头》、《西江月》、《临江仙》、《一剪梅》、《沁园春》、《蝶恋花》、《破阵子》、《清平乐》等。

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到元朝时兴盛,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

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等。

学生活动一:

学习《观沧海》

导学:

这时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可惜的是在次年的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天下三分,中国从此进入三国鼎立的局面。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他将自己宏

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朗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用“/”划分节奏。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自主学习,完成诗歌赏析。

1、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的作者是,字,东汉(朝代)末年家、家、人。

他与他的儿子、合称“三曹”。

2、解释加点的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全诗由这个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4、“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这几句作者写了

这一些事物。

其中几句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几句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些句子写得是(选择A、实B、虚)景。

5、品析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些句子写得是(选择A、实B、虚)景。

从两个“”字可以看出。

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

三、交流展示

把你疑惑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各组分配任务展示,点评。

四、小结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诗人写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中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学生活动二:

学习《次北固山下》

导学: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一、朗读这首五言律诗,用“/”划分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二、自主学习,完成诗歌赏析。

1、文学常识填空。

这是(朝代)朝诗人的代表作,体裁上属于诗,内容上属之作。

2、解题:

诗题的“次”字是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

3、解释加点的字

客路青山下()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4、写出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的一联是。

这句诗暗含之劳。

5、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景色的一联是。

因为有了“”,所以两岸才显得宽阔,因为有了“”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作铺垫。

6、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的千古名句是。

结合这一联的意思,说说这一联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7、诗的尾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直接表达了之情。

三、交流展示

把你疑惑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各组分配任务展示,点评。

四、小结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一:

学习《钱塘湖春行》

导学: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诗的风格自然清新,娟秀明丽。

一、朗读这首七言律诗,给加点的字注音,用“/”划分节奏,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

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押韵的韵母是

二、自主学习,完成诗歌赏析。

1、文学常识填空。

《钱塘湖春行》选自《》,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姓名),字,号。

2、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所以说这首诗是按作者的顺序(线索)来写的。

3、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以补充为:

春。

诗中最能体现季节的景物有、、

、。

4、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的一联是

5、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心情。

“”一字最能体现作者对钱塘湖景色的喜爱。

“”一词体现诗人因景色美而流连忘返。

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好不好?

为什么?

三、交流展示

把你疑惑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各组分配任务展示,点评。

四、小结

全诗结构严密,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

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学生活动二:

学习《天净沙•秋思》

导学: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

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一、朗读这首元曲(小令),用“/”划分节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自主学习,完成元曲赏析。

1、文学常识填空。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姓名)是代著名作家。

2、曲中共写了几种事物?

具体指哪几种?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

B、悲伤C、惆怅D、痛苦

4、曲中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5、本曲运用了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三、交流展示

把你疑惑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各组分配任务展示,点评。

四、小结

诗言志。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惆怅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反馈练习

第三课时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

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2、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3、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

《钱塘湖春行》王湾四言乐府汉朝

《天净沙·秋思》白居易七言律诗元代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

5、填空。

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②《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

__。

④《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⑤《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二、阅读理解

读《观沧海》答题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后四句写。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的胸怀.。

2、写大海无风时的波浪的一句是,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3、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

4、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钱塘湖春行》答题

1.《钱塘湖春行》以为线索,描写了西湖(填时间)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颔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B.首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C.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D.颈联中,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E.

颈联中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F.尾联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读《天净沙•秋思》答题

1、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

2、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3、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

 

大垸镇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

年级:

七年级主备人:

李敏审核:

课题

课型

课时

使用者

上课时间

《古代诗歌四首》

预习展示

三课时

学习

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学习

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知识储备:

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诗的语言及形式的特点:

1.语言朴实自然2.押韵灵活3.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4.浪漫主义的色彩5.排偶句6.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宋词:

它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

,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常见的词牌名有《如梦令》、《渔歌子》、《水调歌头》、《西江月》、《临江仙》、《一剪梅》、《沁园春》、《蝶恋花》、《破阵子》、《清平乐》等。

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到元朝时兴盛,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

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等。

学生活动一:

学习《观沧海》

导学:

这时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可惜的是在次年的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天下三分,中国从此进入三国鼎立的局面。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朗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用“/”划分节奏。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自主学习,完成诗歌赏析。

1、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朝代)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解释加点的字

东临碣石(向东)以(来)观沧(水深绿色)海水何澹澹(多么)

山岛竦(高)峙(挺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好像)

3、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碣石,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

全诗由这个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4、“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这几句作者写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这一些事物。

其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几句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几句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些句子写得是实景。

5、品析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这些句子写得是虚景。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三、交流展示

把你疑惑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各组分配任务展示,点评。

四、小结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诗人写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

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中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学生活动二:

学习《次北固山下》

导学: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一、朗读这首五言律诗,用“/”划分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二、自主学习,完成诗歌赏析。

1、文学常识填空。

这是唐(朝代)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裁上属于律诗,内容上属思乡之作。

2、解题:

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

3、解释加点的

客路青山下(旅途)风正一帆悬(指顺风)

江春入旧年(过去的一年)乡书何处达(家信)

4、写出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的一联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句诗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5、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景色的一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因为有了“潮平”,所以两岸才显得宽阔,因为有了“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6、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这一联的意思,说说这一联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而旧事物中又孕育着新事物。

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7、诗的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交流展示

把你疑惑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各组分配任务展示,点评。

四、小结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一:

学习《钱塘湖春行》

导学: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诗人早春游湖,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诗的风格自然清新

,娟秀明丽。

一、朗读这首七言律诗,给加点的字注音,用“/”划分节奏,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

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押韵的韵母是i

二、自主学习,完成诗歌赏析。

1、文学常识填空。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姓名),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作者绕湖而行,从孤山寺到贾公亭最后到白沙堤,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所以说这首诗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线索)来写的。

3、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以补充为

早(初)春。

诗中最能体现季节的景物有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的一联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5、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最”一字最能体现作者对钱塘湖景色的喜爱。

“行不足”一词体现诗人因景色美而流连忘返。

6、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因为“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三、交流展示

把你疑惑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各组分配任务展示,点评。

四、小结

全诗结构严密,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

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学生活动二:

学习《天净沙•秋思》

导学: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