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307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师Word下载.docx

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

”帝下令曰:

“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

”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

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

王导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亦雅相器重     

 

雅:

甚,很

B.窃觇之 

 

觇:

察看

C.帝尝从容谓导曰 

从容:

镇定自若

D.导忝荷重任 

忝:

有愧于,辱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能力。

C项“从容”,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私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徙”和“迁”古代都指官职调动。

“迁”一般表示官职升降,“徙”则表调职。

B.九州,中国的别称。

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具体是哪九个,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C.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给曹操的谥号。

D.禊,古代传统民俗,官吏百姓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

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

选D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错,这种活动也可以在秋季举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导自幼气质出众,张公见其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

B.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即为此深感忧虑。

C.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选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张公见其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错,原文第一段“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

‘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一句中“从兄”指堂兄,因此,应该是张公对他堂兄说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1)句的关键词及翻译:

“倾心”,全心全意;

“推奉”,推戴尊奉;

“潜”,暗中。

(2)句的关键词及翻译:

“躬”,亲自;

“造”,拜访;

“风靡”,纷纷前来拜见。

答案:

(1)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

(“倾心”“推奉”“潜”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

(“躬”“造”“风靡”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

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

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

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

“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

”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

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

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

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参与军事谋划,王导尽智尽力。

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

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

“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

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济时局。

”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

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

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

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

“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

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

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士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

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

”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

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王导劝元帝选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们一起谋划大事。

这时荆州和扬州社会安定,人口众多,王导管理政事力求清静安民,经常劝导元帝严格约束自己,砥砺节操,辅助君王,安宁国家。

于是王导更受元帝重用,两人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朝野上下都敬慕他,称之为“仲父”。

元帝曾经私下里对王导说:

“爱卿,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永嘉末年,迁任丹阳太守,加拜辅国将军。

王导上疏说:

“从前魏武帝是达治之主,荀彧作为王佐之才,也不过是被封为亭侯;

曹冲是曹操的爱子,也不过赠别部司马。

依此来推究其他事物,怎能不谨慎小心呢?

现在到地方做官,不管是能力高低地位贵贱,都给予威重的官号,还总是给予鼓吹华盖,请求动辄就会被批准。

时而得不到官号的,就感到耻辱。

我不称职地担当重任,郑重地送还鼓盖等礼崇之物,请从我开始。

”司马睿下令说:

“王导德重功高,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

”于是拜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

愍(悯)帝即位后,王导被任命为吏部郎,不接受任命。

二、(2018·

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

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

母死,蔬食庐墓三年。

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

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

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

太祖嘉纳之。

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特许弟侄代役,曰:

“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

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

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

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略曰:

“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

贤者下诏褒奖之。

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

”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

巍复上书,言:

“臣愿使燕。

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

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今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

虽易若建瓴,然自兴兵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

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

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

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

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

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

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

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

巍窃自负:

既为孝子,当为忠臣。

死忠死孝,巍至愿也。

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

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

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

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

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

高巍列传》,有删节)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旌孝子也 

旌:

表彰

B.帝壮其言,许之 

壮:

认为……豪壮

C.毒兴师旅 

毒:

毒害

D.巍自拔南归 

拔:

脱身

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毒:

怨恨。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指古代的大学,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B.“伏腊”,指伏日与腊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C.“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

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秦汉起称太庙。

D.“洪武”,即明太祖的年号。

建文四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选A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项,“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有误,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

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

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

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亲人间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

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

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

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

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

选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多次面对燕王”有错,原文为“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陛下”“书数上,皆不报”,说明高巍并未多次见到燕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以”,因为;

“当罪”,应当被判死罪;

“戍”,谪戍。

“披”,披露,袒露;

“晓”,明白;

“归藩”,返回封地。

(1)不久(高巍)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应当被判死罪。

(朝廷)减免他的死罪,将他谪戍到贵州关索岭。

(得分点:

“以”“当罪”“戍”各1分,大意2分。

(2)披露(坦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仁义礼仪),用祸福的道理让他明白,用爱亲族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返回封地(归附)。

“披”“晓”“归藩”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高巍,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文章。

母亲萧氏有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身边侍奉,到母亲年老没有一点懈怠。

母亲去世,高巍吃素食,在墓旁筑室居住三年。

明太祖洪武年间,朝廷表彰他的孝行,他由太学生被任用担任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的职务。

高巍向上呈疏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

又分条陈奏抑制工商业、谨慎选拔举用贤能、爱惜人才等几件事情。

明太祖称赞并采纳他的建议。

不久(高巍)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应当被判死罪。

皇上特别恩准允许由弟侄代替服役,说:

“这是表彰孝子啊。

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疏请求辞官还乡。

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奉诏征召高巍。

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

当权者正议论削除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

大略是说:

“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

我又希望使爱亲族的礼节更加隆重,到了每年伏腊让人带礼品慰问。

对贤能的人下诏褒赏他们。

对骄纵不守法的,则告之于太庙废除他。

”奏本呈上,皇帝点头称许。

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从李景隆出师,参谋协助军中事务。

高巍又上书,说:

“我愿意出使燕国。

披露(坦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仁义礼仪),用祸福的道理让他明白,用爱亲族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返回封地(归附)。

”明惠帝认为他的话英勇豪迈,答应了他。

高巍到燕国,自称本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

太祖去世,天子继位,施行新的政策,天下人敬爱拥戴。

现在大王占据北平,攻取密云,攻下永平,袭击雄县,占领真定。

虽然(攻占)容易得就像从高处倾倒瓶里的水,然而起兵以来,已经数月,仍不能打出你一块小小的地方。

况且大王你统率的将士,算来不超过三十万。

凭一个诸侯国有限的军队来对抗天子的军队,也容易精疲力竭。

希望大王你相信我的建议,上表谢罪,重新修复亲近友好的关系。

朝廷明察大王你没有别的意图,大王你一定能受到宽恕。

况且大丧丧期未满,就怨恨兴起军队,这与泰伯、伯夷、叔齐求取仁义让出君位,不是大相径庭吗?

高巍一介白发书生,微命如同蜉蝣,生性不怕死。

洪武十七年承蒙太祖高皇帝表彰我的孝行。

高巍私下认为:

死于忠孝,是高巍最大的愿望。

如承蒙赐死,得见太祖在天之灵,高巍也无愧了。

文书屡次呈上,都没有答复。

不久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回到南方。

到临邑,遇到参政铁铉,相拥痛哭。

赶赴济南,誓死据城坚守,多次打败燕王的军队。

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驿舍中自缢而死。

二、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专项练

一、(2018·

佛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

幼孤。

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

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

不妄交游。

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

栖筠请皆彻毁。

魁然有宰相望。

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

岁旱,民多死徙。

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

以治行进光禄大夫。

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诏李光弼分兵讨之。

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

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

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

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

以功进御史大夫。

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

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

栖筠素方挺,无所屈。

时华原尉侯莫陈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

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

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

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

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

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

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

【注】 侯莫陈,三字复姓。

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帝问其故”,这里“其故”为“问”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排除A、C。

“今罔上行私者未得”中,“今罔上行私者”是主语,“未得”是谓语,句意完整,后面应断开。

故排除B,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

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

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

诸生本指众多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优,优等。

“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

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

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A项,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

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

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

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

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

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

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

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选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没有将“卖官”的丞相元载法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民多死徙。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

“死徙”省略“于”,在;

“浚渠”,疏通渠道;

“大稔”,取得大丰收。

“相”,以……为相;

“惮”,害怕;

“密访”,暗中咨询。

(1)(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

逃荒的)路上。

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死徙”省略“于”、“浚渠”、“大稔”,每点各1分,句意2分)

(2)皇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

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相”“惮”“密访”,每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

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

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

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

他不胡乱结交朋友。

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

李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

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

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

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

李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

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

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

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

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

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

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

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

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

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

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

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

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

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

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

李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

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

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

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

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李栖筠回答说:

“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

”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皇帝想任命李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

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李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李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