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30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学本科民法学总论大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陈嘉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后现代主义哲学评述》.赵光武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语言哲学》.陈嘉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语言哲学》.马蒂尼奇著,牟博等译.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6.《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冯俊等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后现代精神》.大卫·

格律恩著,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8.《后现代状况:

关于知识的报告》.利奥塔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后现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理论。

要求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能够作出恰当评价,能够透过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精神有一定了解。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4学时)

掌握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界定,现代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主义哲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变革性以及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

1.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界定以及现代主义哲学的特点

1.1.后现代主义的由来

1.2.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界定

1.3.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1.3.1.主体主义

1.3.2.实体主义

1.3.3.主宰意义上的“自由主义”

1.3.4.进步主义

2.后现代主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夸大了主体的地位和能力

2.1.1.人的被构成性和制约性

2.1.2.人的情绪性与情感性

2.2.忽视了事物的相关性与不确定性

2.3.作为统治、主宰意义上的“自由”的困窘

2.3.1.对自然统治的困窘:

生态危机

2.3.2.对社会统治的困窘:

社会矛盾

2.3.3.对自身统治的困窘:

个人压抑

2.4.进步主义的受挫

2.4.1.知识、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并没有普遍性

2.4.2.物质的富足并没有提高人的幸福感

2.4.3.战争并没有消除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横行

2.4.4.道德滑坡与犯罪并没有得到遏制

3.后现代主义的变革及对传统哲学思维的批判

3.1.后现代主义的变革

3.1.1.削弱了主题的地位和能力

3.1.2.用不确定性反对确定性

3.1.3用游戏取代自我主宰

3.2.对传统西方思维方式的批判:

用差异思维批判同一性思维

3.2.1.事物同一性的几种基本含义

3.2.2.对同一性思维的反抗

4.后现代主义的真理观、历史观与价值观

4.1.真理观

4.1.1.不存在绝对事实,只承认解释的事实

4.1.2.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承认有效的话语

4.1.3.不同的话语形式,有着不同的有效性规则,有效的话语没有统一的标准。

4.2.历史观

4.2.1.现代主义的历史观

4.2.2.断裂性、碎片化的历史

4.3.价值观

4.3.1.现代主义追求普遍性、统一性的价值

4.3.2.后现代主义哲学强调价值的多元性,反对主流价值对边缘性价值的打压、排斥

(二)德里达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7学时)

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延异”思想和“隐喻”观。

1.解构

1.1.德里达的生平、著述

1.2.德里达的解构思想

1.2.1.解构作为颠覆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理论的策略

1.2.2.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解构性”颠覆

1.2.3.德里达在《立场》中的解构思想

2.“在场形而上学”批判

2.1.“在场”的含义

2.2.1.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在场

2.2.2.主体相对于自身的在场

2.2.3.拓展了的“在场”:

自在存在

2.2.德里达对胡塞尔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

2.2.1.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意义理论

2.2.2.德里达对于符号与意义关系的颠倒

3.瓦解文本意义同一性的结构策略

3.1.“消极”的解构:

揭露文本内在的断裂,用文本自身的逻辑反对自身

3.2.“积极”的解构:

撷取文本的一部分与新的话语结合创造新文本

3.3.文本解读的通常方式

3.3.1.文本原意的复现

3.3.2.追求客观真理、有效性的意义

3.3.3.对文本的创造性诠释

3.4.德里达的文本结构策略之分析与评价

3.4.1.揭示了在场与不在场的相互构成

3.4.2.忽视了差异物之间地位的不同

4.语言问题

4.1.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4.1.1.早期分析哲学的观点

4.1.2.卡尔纳普与奎因的观点

4.1.3.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观点

4.2.德里达关于人、语言、世界的理解

4.3.德里达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思想的比较

5.德里达的“延异”理论

5.1.“延异”的词源分析

5.2.延异是对符号概念的引申

5.2.1.传统理论对符号的理解

5.2.2.德里达对传统理论的质疑

5.2.3.索绪尔的语言学资源

5.2.4.德里达延异概念的内涵

5.3.延异理论在文本创造、诠释领域的运用:

播散文字

5.4.对德里达播散理论的评价

6.“白色神话”与隐喻

6.1.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论述

6.2.德里达对哲学话语的理解和评价

6.2.1.哲学词汇的特点

6.2.2.早期哲学概念的隐喻性

6.2.3.哲学抽象概念的形成

6.3.哲学应追求“生动的、活的隐喻”

6.4.对启蒙时期“理性”概念的隐喻式解读

7.理解理论

7.1.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思想

7.2.德里达对伽达默尔理论的质疑

7.3.德里达关于“理解”的思想

7.4.理解的多种形式

7.4.1.意蕴的直接把握

7.4.2.意思的把握

7.4.3.意义有效性的成就

7.4.4.创造的理解

7.4.5.任意解释

7.5.对德里达后现代哲学思想的评价

(三)福柯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8学时)

掌握福柯《物与词》、《知识考古学》、权力学说中的思想,理解其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质。

1.《物与词》的基本思想

1.1.福柯的生平、著述

1.2.知识型

1.2.1.《物与词》的意图

1.2.2.《物与词》的方法

1.2.3.知识型是知识话语的构成规则

1.3.知识型与康德的先天认识形式的异同

1.4.知识型与奎因范式概念的异同

2.不同时期的知识型

2.1.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

2.1.1.物与词的交织

2.1.2.知识的素材

2.1.3.知识按照“相似性”组织

2.2.相似性概念的形式

2.2.1.临近性

2.2.2.效仿

2.2.3.类比

2.2.4.感应与反感

2.3.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型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比较

3.古典时期与现代时期知识型

3.1.古典时期知识型

3.1.1.物与词的分离

3.1.2.事物及其性质

3.1.3.语言对事物的表象

3.2.古典时期的三门学科

3.2.1.普通语法学

3.2.2.自然史

3.2.3.经济学

3.3.现代知识型

3.3.1.现代知识型的特点

3.3.2.现代知识型下的相应学科

4.人的出现及人的死亡

4.1.人的出现

4.1.1.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时期在话语结构中没有人的地位

4.1.2.人是现代知识型的产物

4.2.关于人的限度的分析

4.2.1.经验-先验的二重性

4.2.2.思与无思的二重性

4.2.3.起源的退却与返回

4.3.人之死

4.3.1.人是知识型的产物

4.3.2.知识的自主性

5.知识考古学

5.1.《知识考古学》的理论意图

5.2.思想史和知识考古学的区分

5.2.1.考古学关注知识话语

5.2.2.考古学致力于话语的特殊性和不连贯性

5.2.3.考古学把知识的产生归功于特定的话语构成规则

5.3.话语的单位:

陈述

5.4.陈述的四种功能

5.5.陈述的性质

5.5.1.稀缺性

5.5.2.外在性

5.5.3.累积性

6.“异托邦”学说

6.1.提出“异托邦”的理论意图

6.2.空间观念的变换

6.2.1.中世纪的空间观念

6.2.2.近代的空间

6.2.3.当代的空间

6.3.异托邦与乌托邦

6.3.1.乌托邦

6.3.2.异托邦

6.3.3.异托邦与乌托邦的四点差异

6.4.异托邦实例

6.5.异托邦思想评价

7.福柯的权力学说

7.1.传统思想对权力的三种理解

7.1.1.权力的实体化理解

7.1.2.权力是压制性的

7.1.3.权力是个人生命力的体现

7.2.福柯对权力的界定

7.2.1.权力规定人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人的行为

7.2.2.权力关系是动态的、不稳定的

7.2.3.权力的网状结构

8.福柯权力观解析

8.1.权力产生于力量的不平衡

8.2.权力的生产性

8.3.权力的多维性

8.4.权力造就主体

8.5.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8.6.权力作用于身体

8.6.1.人直接是身体而非意识主体

8.6.2.身体是活动的身体

8.6.3.身体是权力规训的对象,权力塑造身体

8.7.权力与反抗

8.7.1.开辟广阔的“日常战场”

8.7.2.反抗针对特殊的个体

8.7.3.有权力的地方必定有反抗与之相伴

(四)利奥塔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3学时)

掌握利奥塔的关于话语有效性标准的“异教主义”思想及“元叙事危机”思想。

1.《论正义》中的“异教主义”思想

1.1.利奥塔生平、著述

1.2.两种正义模式

1.3.一致性模式

1.3.1.公正的话语属于指示性陈述

1.3.2.理论话语以所指对象为核心

1.3.3.理论话语与规范性话语的矛盾

1.4.自律性模式

1.4.1.公正话语来自于主体的自愿

1.4.2.参照印第安人文化对自律模式进行分析

1.5.倡导异教主义

1.5.1.主张多种“语言游戏”并置

1.5.2.反对自主性理论

2.元叙事危机

2.1.两种知识形态

2.1.1.科学知识

2.1.2.叙事知识

2.2.西方科学对叙事知识的排斥和否定

2.3.科学本身的合法性:

元叙事或宏大叙事

2.4.元叙事的现代形式

2.4.1.理性的启蒙话语

2.4.2.“功利”与“福利”话语

2.4.3.证实或证伪话语

2.4.4.思辨的历史主义话语

2.4.5.解放叙事

3.后现代:

对于叙事的怀疑

3.1.元叙事是一种压迫性、总体性的话语

3.2.话语形式的多样性

3.3.话语形式及其有效性标准的约定性

3.4.“效用性”原则成为当代社会的压制性话语

3.4.1.效用的含义

3.4.2.现代科学、教育受效用性原则支配

3.4.3.科学与效用无关

3.5.利奥塔与哈贝马斯的争论

3.6.利奥塔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评价

(五)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4学时)

掌握鲍德里亚关于“物”的思想,产品的“符号价值”学说以及象征性交换理论。

1.鲍德里亚关于“物”的思想

1.1.鲍德里亚生平著述

1.2.“物”概念的具体意义:

商品

1.3.鲍德里亚对物的分析

1.3.1.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

1.3.2.鲍德里亚区分包含在商品中的两个层次

1.3.3.商品的功能性层面和文化性层面

1.3.4.商品的文化性层面与商品的个性化结构

2.个性化商品与符号

2.1.商品文化意义建构的社会环境

2.1.1.技术的停滞

2.1.2.同种物品的大量产生和复制

2.1.3.商品的个性解构引导人们对商品的消费

2.2.系列物品与模范物品

2.3.消费时代的新人文主义

2.3.1.新人文主义的制度保障

2.3.2.新人文主义的道德肯定

2.4符号价值批判

2.4.1.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2.4.2.马克思的洞见

2.4.3.使用价值也是一种虚幻

2.4.4.使用价值受符号价值的差异性原则支配

2.5.商品作为符号与语言的比较

2.6.欲望的人类学幻象

2.7.一个欲望受制于结构的例子

3.消费社会

3.1.消费社会中人们所消费的是购买商品所带来的人们在社会中地位的差异

3.2.商品的社会意义通过广告编码

3.3.广告对商品的符号意义进行编码的形式

3.3.1.重复性

3.3.2.名人效应

3.3.3.制造虚幻的希望和身份

3.4.消费社会使得所有社会成员成为体制的同谋

4.走出符号统治的途径:

象征性交换

4.1.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着打碎结构统治的形式

4.2.象征性交换的特点

4.2.1.象征性交换在本质是“反生产、反理性、反政治经济学”的

4.2.2.象征性交换揭示了交换双方的关系是持续的、互惠的和可逆的

4.2.3.象征性交换不仅表现于人与人之间,还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

4.3.象征性交换的实例:

礼物交换

4.4.象征性交换批判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潜能

4.5.象征性交换在理论上的乌托邦性

(六)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建设性与局限性(2学时)

了解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建设性和内在局限性。

1.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建设性

1.1.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性问题的揭露

1.2.后现代主义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问题

1.3.后现代主义哲学建设性的特点

1.3.1.依存主义

1.3.2.有机主义

1.3.3.并联主义

1.3.4.再生主义

1.3.5.对现代性的扬弃

2.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局限性

2.1.忽视经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2.忽视了相互关联的要素之间地位的实质性差异

2.3.忽视了文本意义的统一性

2.4.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

2.5.没有看到主体的能动性和被动性的辩证统一

四、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有6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

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

(一)德里达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2学时)

通过对“理解”理论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讨论德里达思想的理论局限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哲学理论。

(二)福柯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2学时)

通过对“人之死”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后现代主义“反主体主义”思想的理解,并能够对此种观点作出恰当评价;

通过对“权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福柯的权力学说。

(三)利奥塔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1学时)

通过对“当代社会中‘效用性’原则的支配地位”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利奥塔的“元叙事”理论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批判潜力。

(四)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1学时)

通过对“‘象征性交换’能否使人在当代社会中摆脱物的统治”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鲍德里亚的“符号经济学”理论以及当代社会人类生活可能陷入的异化性。

五、教学指南

教学重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

教学难点:

后现代主义的变革性、后现代主义的真理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和课后阅读。

(二)德里达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9学时)(含2学时课堂讨论)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在场形而上学批判、延异学说

延异学说、隐喻学说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

(三)福柯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10学时)(含2学时课堂讨论)

福柯的“知识型”学说、知识考古学、权力理论

知识型学说、权力理论、异托邦学说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课后阅读。

(四)利奥塔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4学时)(含1学时课堂讨)

话语有效性的“异教主义”、元叙事危机思想

元叙事危机、话语形式及其有效性标准的约定性。

(五)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5学时)(含1学时课堂讨论)

符号价值批判、象征性交换学说

象征性交换学说。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建设性与局限性(2学时)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建设性与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建设性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局限性。

课堂讲授、讨论和课后阅读。

六、作业

本课程每学期布置作业两次以上,以书面形式上交。

由教师根据本章重点、疑难问题所提出的思考题进行作业布置。

七、考核方式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后现代主义哲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

八、成绩评定

《后现代主义哲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比例为:

考试占70%;

考勤占10%;

提问占10%;

作业占10%。

执笔人:

朱连增

审定人:

王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