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3388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师文档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下载.docx

②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③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

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④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⑤美国于1917年参战,苏俄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⑥1918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②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④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①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操纵。

②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

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

③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

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

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史论归纳】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许多国家及其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世界获得了暂时的和平,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此体系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的二战爆发埋下了祸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④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⑤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项目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苏德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争夺战

(3)影响: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①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②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③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①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制。

②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

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①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

凯南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②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③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④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⑤1949年,苏联联合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⑥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③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④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

①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

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②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③197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④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

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⑤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史论归纳】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形势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形成。

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维持了相对和平,但也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三、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①1950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1950年到1953年,最终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②1961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年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2)中东战争

①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

②1948年~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③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年,美、以、埃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④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平的一个重大突破。

⑤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①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矛盾的导火线,从1947年开始,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爆发了三次战争,南亚次大陆局势持续紧张。

②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4)海湾战争

①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

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

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

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2003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联合国

①1943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4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

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等四项。

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

④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

⑤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部队称之为蓝盔部队。

(2)反战和平运动

①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

②1955年7月,发表了反对核战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反战运动,它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美国的社会浪潮。

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⑤反战和平运动在内容上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

(3)和平与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

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③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史论归纳】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格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考向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影响

【典例1】(2014·

课标全国Ⅱ,47)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给出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问,军事意义可根据材料概括;

政治意义主要是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来作答。

答案 

(1)态势:

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

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

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

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

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深化提升】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相互配合

(1)政治上互相协作:

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

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经济上互相支持:

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

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军事上互相配合:

①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

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并出兵协同英军作战,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②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

③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考向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典例2】(2013·

课标全国Ⅱ,47)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

(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解析 第

(1)问,结合一战之后巴黎和会中《凡尔赛条约》等对战败国的处置等史实,比较得出,与一战的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相比,二战增加了对战犯个人以及组织的惩罚。

(2)问,从国际法的完善、处理战后事务、清算法西斯罪行、警示后人、维护和平等角度概括《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

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

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

保护了人权。

【深化提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基础和矛盾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中心力量

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过程

一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两年内形成的

二战接近尾声时,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的

性质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反法西斯性质,实质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体现意志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美苏两国的意志

深度

和广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

相同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

考向三 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影响

【典例3】(2014·

课标全国Ⅰ,47)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

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解析 第

(1)问,材料显示1576号决议后,法国核试验成功,这体现决议对无核国家没有约束力,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的扩散。

(2)问,第一小问,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人们的反核活动及大国控核责任等角度分析原因;

第二小问,从抑制核武器扩散的积极影响阐述,同时从另一角度看还有其维护有核大国垄断核武器的影响。

答案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

有核国家增多。

(2)原因:

核武器危害巨大;

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

美、苏达成妥协;

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

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

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深化提升】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

美苏两国对抗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互有攻守,但都未诉诸于武力。

(2)冷战的基本含义: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的政策。

(3)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①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但美国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范围界限。

②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全球战争。

(4)实质、影响

①实质:

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②冷战的影响:

它导致了世界上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但同时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1.(2014·

山西质量监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

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

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挟。

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

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

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

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

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

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

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

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

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年的生命。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

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士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

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信息,从关键信息提取理由。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综合说明;

第二小问,据弱国无外交来说明。

答案 

(1)“明守中立”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

“暗事参加”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史实:

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

华工被安排在“一战”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

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

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

问题:

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2.(2014·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

1918年,这个比例倒转过来了。

……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间不超过数周。

这样就可以安排休息与体力恢复。

最后,除了某些可怕的例外,入伍的公民把人道标准带进了军队生活,对战场上的平民百姓,对敌人,都以人道主义相待。

另一个结果,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他们的前辈无从嫉妒的。

按顿吃饭,饭菜不错。

多亏附属的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许多士兵实际上生活得比在家里好。

材料二 到了20世纪初,工人阶级对于军国主义化的国家主义的反响已经等同于对社会主义的反响,能把这两种思潮搅到一起的人便成为其中最成功的政治领导人。

工人阶级冲破各国边境联合起来的呼吁,在1914年吹起的喇叭声中随风散开了。

……之前,某些思想家曾以为20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的。

可是,1914年启端的战争,具有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众义愤的威力……欧洲各国人民全部武装起来,并已承受了可怕的牺牲,是不会只作出一点小调整以保持权力平衡就罢休的。

……很快,两个海军大国英国与德国,抛弃了三百年来有关海战的种种限制,即:

海上封锁须严格限于可用来从事战争的物资。

……交战双方的社会都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政府不得不接受工会作它的伙伴,并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