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16605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ppt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1脉诊的部分现在的临床运用“寸口诊脉法”。

寸口在病人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

古人根据经络循行,认为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反映出来。

因为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寸口可反映胃气的强弱:

肺朝百脉,脏腑气血的变化都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且寸口部位固定,诊脉方便,所以诊脉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以脘后高骨(桡骨茎突)处定关部,关前为才寸部,关后为尺部。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

共称六脉。

其分侯的脏腑分别是:

左寸侯手心,关侯肝,尺侯肾:

右手寸侯肺,关侯脾,尺侯肾(命门)。

其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诊断参考意义。

2切脉的方法诊脉时应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和为佳。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平臂直腕仰掌,腕下垫脉枕,使气血流通。

布指时,医生用中指定在关部,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触脉体,三指布指疏密,因根据病人身材和医生手指大小适当调整。

切脉时医生常用三种力体察脉象,用较轻的指力切按在寸口脉皮肤上谓之“举”,称为浮取或轻取:

用较重胡指力切按在寸口脉筋骨间谓之“按”,称为沉取或重取:

手指用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谓之“寻”,称为中取。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着重体察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的部位、通畅的程度、波动的幅度等。

小儿因寸口脉狭小,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分三部。

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3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

其基本形象是: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脉来四五至,(相当于60!

90次/分),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能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古代文献用“有胃、有神、有根”来概括平脉的特点。

脉以胃气为本,“有胃”即脉势从容、和缓、流利,表现为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为主要特点;“有神”以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为主要特点;“有根”关系到肾,以尺脉应指有力,沉取不绝为特点。

平脉反映了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平阳和,精神安详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标志。

脉象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常脉象可由于人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年龄、性别、体质、情志、饮食、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均能影响脉象,但只要有胃、有神、有根,均属平脉范围。

此外,有的人脉搏不在寸口处,而由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也有脉象出现于腕部的背侧,称为“反关脉”,均是桡动脉解剖位置异常所致,不属病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