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7818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师用书第5章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Word下载.docx

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消极影响。

③危害:

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5)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②现状:

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

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健康,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特点

含义

典例

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

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和刚果等国家,却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长期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

现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结果

荒漠化土地和被破坏的湿地等,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复杂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受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等多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

(2)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3)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

(  )

(4)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彼此孤立的。

(5)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大气污染

C.生物多样性减少D.噪声污染

[提示]

(1)×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

 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3)×

 臭氧层破坏是由于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

(4)×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5)D [噪声污染一般是局部污染,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

]

 全球气候变暖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由于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一直传出的“举国搬迁”消息再次得到该国总统的证实,他表示基里巴斯已经在邻国买地,为不得已时的举国“体面移民”做准备。

问题1 (区域认知)基里巴斯“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问题2 (人地协调观)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

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归纳总结]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生态系统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能源利用率;

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

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

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误区警示] 温室气体的增多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该描述错误。

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

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

1.2018年4月二氧化碳浓度为410.31ppm,是80万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水平。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1)B 

(2)A [第

(1)题,图中的CO2曲线与各地的气温曲线一同走高,显然不是负相关或者是反比的关系,据此排除C、D选项。

如果是正比关系,二者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升高,图中没有显示出这种关系,因此只能是正相关关系,据此排除A项,确定B项正确。

(2)题,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纬度因素都是影响不同地区气温的因素,因此影响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因素并不是只有CO2浓度。

因此,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大气污染和酸雨

下表是欧洲部分国家的二氧化硫量及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国家

二氧化硫量/吨

从别国传入的比重/%

挪威

47500

82

瑞典

22500

92

波兰

133000

58

捷克

130100

63

法国

84700

20

英国

12100

48

问题1 (区域认知)挪威、瑞典、波兰和捷克从别国传入的二氧化硫比重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欧洲地处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南风。

欧洲工业发达国家(英、法、德等国)工业生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远距离移动到下风向的欧洲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

问题2 (综合思维)二氧化硫量过多会产生什么问题?

有哪些危害?

形成酸雨。

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和土壤酸化,还会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如何防治酸雨?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具体措施有发展脱硫新技术,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

加强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

加大环保力度等。

[归纳总结]酸雨的形成、危害和主要分布区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自然

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

固定

生活污染源:

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硫酸型

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

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酸雨的主要

分布地区

欧洲;

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

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拓展延伸] 我国的酸雨

(1)严重地区:

长江以南(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

(2)类型: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

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②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③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

2.读pH值等值线分布图,完成

(1)~

(2)题。

(1)图示下列国家中,该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  )

A.西班牙B.冰岛

C.意大利D.瑞典

(2)上题所选国家该环境问题严重与英、法、德等国排放的二氧化硫有关,原因是(  )

A.该国位于西风带内

B.该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该国距英、法、德等国太远

D.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1)D 

(2)A [第

(1)题,从图中看出,题目所给四个国家中,瑞典的pH值最小,酸雨最严重。

(2)题,西欧地处西风带,瑞典地处英、法、德等国的下风向。

臭氧层的破坏

近年来,科学家根据卫星资料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臭氧洞”。

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问题1 (区域认知)臭氧层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

主要作用是什么?

平流层。

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问题2 (综合思维)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影响?

氟氯烃化合物。

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人类健康;

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面对臭氧层空洞,人类如何才能“补天”?

限制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归纳总结]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2.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的措施

(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2)参与国际合作。

[误区警示] 臭氧层空洞只危害人类健康

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而臭氧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7%,白内障的发病率会增加0.5%。

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3.读下图,完成

(1)~(3)题。

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引自《大气科学辞典》)

(1)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

A.赤道附近上空

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

C.南极上空

D.北冰洋上空

(2)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

A.夏季B.冬季

C.春季D.秋季

(3)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

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

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1)A 

(2)C (3)B [第

(1)题,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图中有两个横坐标,一个是月份,一个是平均臭氧总量,纵坐标是纬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臭氧总量赤道最小,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赤道北侧的低纬度地区,数值小于240。

(2)题,就季节而言,图中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3~4月份,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10月份,均为所在半球的春季。

第(3)题,臭氧集中分布在平流层中,对近地面的气温没有大的影响;

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臭氧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大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表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会造成农、林、牧、渔业减产,海面上升属于气候变暖的危害,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

太阳耀斑爆发时,会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世界荒漠化分布

探讨1.南、北回归线附近为什么多沙漠?

[提示]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气候干旱。

探讨2.为什么我国北回归线附近没有形成沙漠?

[提示] 我国北回归线附近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了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探讨3.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成为荒漠化进程快的地区?

[提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周围山地阻挡,降水稀少。

(2)人类活动不合理,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造成土地的退化。

1.现有的沙漠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

2.荒漠化进程快的地区是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

3.荒漠化进程快的土地分布面积广,已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

(1)~

(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1)B 

(2)C [第

(1)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热带沙漠地区和中亚沙漠区,故是沙漠化问题。

②在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分布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

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可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⑤分布在沿海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

(2)题,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沙漠周围由于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尘不断侵袭周边地域,使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

区域认知——北冰洋“西北航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相信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航行,也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

自1500年葡萄牙人考特雷尔兄弟开始,经过了大约400年的探险,终于在1905年,由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

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

然而,这些以极其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喜悦。

因为穿越北冰洋的航行实在太艰难了,所以毫无商业价值可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北航道价值越来越高。

2014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努纳维克号”满载镍矿,成为首艘通过西北航道货轮,并顺利到达中国。

目前,通过该航道的船舶逐年增加,2015年16艘、2016年18艘、2017年32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北冰洋西北航道过去毫无商业价值,而现在价值在提高?

北冰洋西北航道被冰川覆盖,加上水文状况复杂,船舶无法航行。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川融化,加上航海技术的进步,西北航道通航能力提高。

题组1 全球性环境问题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2.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1.D 2.B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直接读出答案。

第2题,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之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大气层中臭氧层破坏而造成的。

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

4.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各国共同行动,禁止CO2的排放

3.B 4.C [第3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

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应该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而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4题,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等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

题组2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5~6题。

5.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③

5.A 6.C [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第6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

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宜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现象,③④错误。

] 

P118探索

1950~2000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

这个变化趋势和1950年以前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比,气温增长的速度明显变快。

P121比较

表现

成因

影响范围

破坏程度

全球气

候变暖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森林面积大量减小

全球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

使各地干湿状况变化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等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西欧、北欧、

北美、日本、

我国南方地区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土地荒

漠化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粮食减产,耕地萎缩

臭氧层

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

南极上空、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导致全球变暖

生物多

样性减

人类占据了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P122思考

全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分别从空间、时间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说明环境问题,三者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现状特点。

P123思考

节约资源、治理和改善环境、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达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

P123作业题

1.1880年以来全球9月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措施:

增加森林覆盖率;

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原因:

(1)快递包装编织袋、塑料袋、胶带数量惊人,消费大量资源;

(2)快递包装中纸箱回收利用率不高;

(3)大量的胶带、塑料袋、泡沫填充物等回收率很低,污染环境。

建议:

(1)政府、商家、物流企业、物流平台加上消费者“五方联动”,共同参与到推行绿色快递的行列;

(2)让包装循环利用,减少浪费、降低污染;

(3)强化垃圾分类。

3.

(1)全球变暖会造成蒸发量增加,气候干旱,导致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不再适合可可种植,可可种植区面积减少。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干旱→可可树种植区无法保证水分供应→可可种植国和出口国经济遭受重创→巧克力生产和销售遭受重创→影响全球就业市场

(2)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更加缺水,再加上空气温度越高,全球蔬菜收成将减少,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