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212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8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试题文档格式.docx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审题立意】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真正标志陈忠实走上专业作家的是“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C项,“错误判断”错;

E项,“一帆风顺”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提及他是否一帆风顺。

【答案】D得3分,A得2分,B得1分。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涉及题干意思的是材料中的第3-5段,1985年写了小说《蓝袍先生》,使自己的创作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确定自己的风格。

1985年出访泰国,开拓视野,使他从家乡剥离出来,从认识与思想上打开自己。

同时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并重建自我,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

概括时要从认识与思想、确立文学地位、重建自我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

首先要进行题干转换,明确答题方向。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指陈忠实的文学作品。

“永留人间”是指其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因此答题的方向是思考为什么陈忠实的文学作品能够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要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特点、地位、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

能够反映陈忠实文学作品地位的内容在相关链接1中,如《白鹿原》“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独树一帜的”。

【参考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是无可取代的;

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梳理陈忠实的“剥离”,材料中讲了陈忠实的三个“剥离”:

①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②从封建残余桎梏中剥离出来,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获得精神解放;

③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陈忠实又在“寻找”什么呢?

材料第5段讲了他在寻找新的创作结构、寻找“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并寻找到了“文化心理结构”学说,最后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写出确立自己文学地位的作品。

因此“剥离”和“寻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剥离”促成“寻找”,“寻找”要求必须先“剥离”。

答题时首先要依据文本内容确定两者的关系,然后再用文本内容论证观点。

【参考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期望。

表现: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代心理结构”学说;

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例2.(2016·

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

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

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

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

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

“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审题立意】C项,“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

D项,“只靠”说法绝对化;

“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错,尾段说的是吴文俊“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

A项,原文未说数学老师武崇林“高明”。

【答案】E项3分,B项2分,A项1分,CD不给分。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6分)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吴文俊“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分布于后五段及相关链接中,其呈现方式有作者评述,有传主自述,也有其他科学家的评价,答题时要注意提取每段中的重要信息概括归类。

【参考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

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③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审题立意】本题要求概括吴文俊对我国数学基础教育的“心得”,其对应段落是第四段。

此段以我国中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奥数竞赛奖为切入点,通过引述他的两句话表现他对“基础教育”“数学教育”及“奥数教学”的看法,提取其中的信息,形成观点性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

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

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8分)

【审题立意】探究分析要紧扣文本内容分析“广泛兴趣”对“专业研究”的作用,其“广泛兴趣”表现在作为著名数学家对物理的兴趣、阅读的广泛、开阔的视野和生活情趣上,作用要联系文本内容合理阐释。

【参考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

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

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考情报告]

2016-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人物

传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①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③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④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综观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还只是2016年考查传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命题思想:

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

主要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种能力,能够让考生有方向可寻,有线索可找,有根据可查,有话可说。

②选材:

全部选择人物传记,所写人物的身份不一,有文学家、将军、科学家等,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高尚追求、科学贡献等。

③考查侧重点:

对人物性格、事件、中心思想的概括,对人物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科学品质的分析,对表达艺术的鉴赏,对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某问题的探究。

④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体——紧扣材料(包括文本和“相关链接”)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材料来阐述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②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一代通儒顾炎武》

③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理清文本内容是做好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题的基础,为此,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知人:

就是要把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

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4.析法:

就是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掌握常见考点的答题方法是获得高分的必要途径,为此,需要知晓以下常见考点的答题技巧。

考点1:

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传记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解答这类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

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

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相关事件)。

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

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

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时,常用以下迷惑项转换表达方式:

①义项增加或减少;

②表述对象变化;

③角度转换;

④语境转换;

⑤正面和反面转换;

⑥限定、修饰语变化;

⑦因果关系倒置或不成因果。

在筛选答案时需要把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以免陷入设题人布下的陷阱。

考点2:

分析传主形象

人物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分析传主的形象特点是传记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一大重点。

其他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

分析鉴赏传主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考点3: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思考判断实用类文本的某种特色,属于考查文本探究能力。

“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如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

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

“思考”与“判断”没有明确的区分,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作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

回答此类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特色分析要具体。

文本特色属于文本形式,是为内容表达服务的,所以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这就需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确文本特点,然后再分析。

(2)思考判断要深入。

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最好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由。

考点4: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

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和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考点5:

探究题

(一)考查角度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不同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

“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

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

“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就是要分析归纳出传主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就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

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二)答题要领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

①有明确的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有关理论等相关信息。

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④要点全面,分条陈述,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高考所选传记人物大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代表人物,对其观点予以肯定,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否定或辩证看待,必有论据支撑。

无论哪一种回答,都需要从文本材料和相关知识中寻找理论依据。

一、(甘肃天水2019届高三第五次检测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傅璇琮:

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的助教。

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几年后被划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北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