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49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严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宝山。

早在吴淞中学时期,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

1950年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后到安徽做过四期土改工作,曾发动农民建立互助组,开展生产救灾。

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体会和深切了解,为他日后在农民题材文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家炎曾任职安徽省委组织部,1952年任安徽铜官山矿务局秘书和办公室副主任。

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已经涉足了社会生活的几大重要领域,这也许是他日后“最倾心”于小说研究的根基之一吧。

他说:

“在各种文学样式里,小说最便于表现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复杂内容。

而要评论小说作品,最紧要也是最困难之处,便是体察人情,体察生活。

” 

  带着这种丰富的体察积累,严家炎先生1956年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留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

从最初的评论文章起,严先生就坚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原则,对陈腔滥调、空洞无物的文风保持着清醒的警惕。

即便在为《文艺报》作业余评论员,需要写一些“命题作文”时,他仍然“坚持先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在心情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将作品欣赏一遍”,以便“为整个批评建立比较牢靠的基础”。

从1960年任讲师,到1978年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他始终坚持“从艺术欣赏入手,在鉴赏的基础上评论,将直观的欣赏和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将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统一起来”,在情感上的“趁热打铁”与理智上的“冷处理”之间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

而历史主义的标准则是确定这个平衡点的“唯一正确的标准”。

 

  由于捍卫这一标准,严家炎先生的学术道路既是坚实的,也是坎坷的。

60年代初,在对柳青《创业史》的评论中,严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充满卓越史识的独立见解,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余波延续多年。

而今那些围攻已然“曲终人不见”,只有严先生历经岁月考验的不易之论“江上数峰青”。

想一想严先生初入学苑的那个时代,应该感受到,他不动声色的文笔中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真理的力量。

他60年代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曾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

要说著作,严先生并不算多,厚厚薄薄的也就十余种,离那些“著作等身”的出书大腕远着呢。

但学术成就是不能用著述数量来评价的,著述的生命力才是根本。

 

  1986年,严先生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千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第21卷。

这样的知名度,不是时间的流逝自然堆积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学术创见上的。

例如,关于五四文学革命,从20年代至50年代,一直并存着资产阶级性质和无产阶级性质两种观点,严家炎先生深入研究了大量原始材料,经过细密考辨,得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见解。

当时的严先生只有25岁。

 

(摘编自孔庆东《严家炎:

豪华落尽见真淳》)

相关链接:

 

  ①严家炎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尤其是材料功夫十分了得,他说他做学问,会“抓住阅读中发现的一些可疑之处,紧迫不舍,尽可能充分占有相关材料,深入开掘,最终获得成果”。

 

(摘编自陈晓明《文学,痴情者的事业》)

  ②“异元批评”就是你批评我我批评你,在我看来都不对。

我觉得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疑 

  同时并存。

喜欢先锋派的不必把现实主义看得很蹩脚,现实主义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确实把作者的体验写出来了。

 

——严家炎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家炎在上中学时,躭在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后进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又在地方上做过土改工作,在地方政府部门任过职。

B.严家炎在青年时代就倾心于小说研究,因此离开政府部门,立志做一个有为的学者,1958年留系任教后,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

C.严家炎与唐弢共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今仍是各大专院校的权威教学蓝本,可以说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优秀教材.

D.严家炎曾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其小传被收入美国《世界五千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词典》中。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严家炎为《文艺报》写“命题作文”时,因为对整个批评建立了比较牢靠的基础,所以坚持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作品。

B.严家炎曾对《创业史》发表过一些见解,当时遭到全国百余篇文章的围攻,虽然历经岁月考验,但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C.严家炎的著作不多,就十多种,虽然其著述具有生命力,但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大家相比,学术成就存在一定差距。

D.年仅25岁的严家炎深人研究后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这一科学观点是令人信服的。

E.严家炎不赞同“异元批评”,他认为,文学的各种创作方法可以同时并存,现实主义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很深刻很细致.

3.作为世界知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必然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赤子真情刘文典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

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闻名学界。

1927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

掌握大权不久的蒋介石,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

刘文典则冷冷地掷出一句“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责难”刘立典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他到南京悔过。

刘文典一肚子怨气:

“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

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

”面见蒋介石时,他顶撞道:

“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

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蒋介石说:

“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

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

”刘文典毫不相让:

“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

”最终蒋介石以“治校不严”为由将刘文典当场羁押。

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

“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

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道:

“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坚决退还礼金。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本人多次延请滞留北平的刘文典出任伪职,他均严词拒绝,为此惹怒日本当局,其住宅连遭日军搜查。

在日寇面前,日语流利的他以“发夷声”为耻,他说:

“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之后,他不再讲日语。

刘文典学贯中西,其学识博大精深,但他恃才傲物,狷介无比。

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

“《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

”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

“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

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

”刘文典国学功底深厚,对国学大师也十分崇拜、爱戴。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

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保存国粹要紧!

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刘文典深谙教学之道,授课有方,风格独特。

他上课从不理会下课铃声,有一次,教《文选》只讲了半小时,他突然宣布:

“今天的课到此为止。

”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

刘文典接着说:

“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

”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

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他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

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

“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

”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

学生们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

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从刘文典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对蒋介石掌握大权不满,刘文典直言反击蒋介石对学潮事件的指责。

章太炎先生对其行为大为赞赏,提笔送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B.刘文典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延请,以“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告诫读书人要时刻心系祖国,发扬民族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侵略。

C.抗战时期,刘文典带领学生搀扶陈寅恪躲避日军轰炸,体现了他对真正博学之士的爱戴之情,“保存国粹要紧”的话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D.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校园给学生讲授《月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投身革命的事迹以及在安徽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地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个性鲜明、博学多才、率真可爱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3.章太炎为什么把刘文典比作三国时期的祢衡?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文中说:

“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人之狂”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

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

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

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

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

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

”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

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

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

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罗阳:

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

  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歼一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

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碎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一15的起降训练任务。

对于航毋和歼一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一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

“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一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

罗阳对妻子说: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没想到这次通话成了他和家人的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栖牲,罗阳行程紧张,非常劳累。

”褚晓丈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

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

“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

”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白天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浏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侧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

“他非常疲惫。

要知道,除了歼一15飞机,罗阳他们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身体。

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碎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

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从事研发及担任负责人20年后,罗阳2002年7月改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后任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2008年12月兼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党组成员。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

”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一6、歼一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

”罗阳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

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洛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

”这是人们记住的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

“中国的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

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

”“当歼一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路实的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网传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

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这一去请不要/走得太遥远/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双手化冀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你的身影/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再见/你在眷恋/我在想你的海边/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回头看一眼/壮志牵情/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一行行永位的诺言/等到这一天/却有些缠纬/浪涛挽留落在/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地闪现。

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写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现场总指挥罗阳英年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着意突出了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们”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

国力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这是罗阳最后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B.“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

”这是罗阳拒绝休息的理由,也足见罗阳的工作责任心之强,工作热情之高。

C.“他们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前期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身体,使他英年早逝。

D.“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

”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兼得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3.有人评论说:

“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请从材料中找出此评论的相应论据。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蒋兆和:

为历史人物传神

  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

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

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

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

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

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

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

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

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

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

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

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

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

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

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

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

1956年作的《杜甫》,告别京歌,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

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

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

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

以形写神、写心,入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