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247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宁静的森林水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居住在这些寺院之中的,都是一些研究古老经文、可以唱诵和布教,并以此教化民众的僧尼。

可是,要找到一如佛陀往昔居于森林的简朴生活、依袈裟和钵的禅修生活,你必须远离城市及这些寺院。

如果是在拥有最多寺院和僧侣的泰国,你便须要在一大清早出发,到繁忙的华南丰车站,搭车前往遥远的南部或东北部的省份。

  第一个小时的旅途中,火车一路蜿蜒,带你远离喧嚣的都市、远离房子、事业和一路破陋的房子。

越过泰国中部的浩瀚平原,东南亚的米乡,一路绵延的稻田,被田间的田梗划出阡陌纵横,并由沟渠和水道有规律地划分。

在这一片稻海的地平线上,每隔几哩,就会往四、五个地方上看到由浓密丛生的棕榈树及香蕉树所组成的岛群。

如果你的火车走得更近这些棕榈岛群,你便能够看到一座橙色的寺院屋顶在闪烁和一丛丛由支柱架起的木屋所组成的东南亚村落。

  每一个村落,无论有五百或二千居民,至少都会有一家寺院,寺院是提供村民做祈祷、仪式、会议的场地,多年来,也一直被充作村落的学校。

这些村落大部分的青年男子都会在二十岁时出家一年或三个月,学习佛陀种种的教示,以备“成熟”地进入成人社会。

寺院大多由几位年长、单纯而且曾研读过古经文的慈悲僧侣所主持,他们熟知各种仪式及教示村民的基础教义。

这种寺院是乡村生活里不可或缺和最美好的部分,但是,这仍不是你所要寻求的寺院。

  你的火车继续朝北走向古代的首都──奥达雅。

当地充满着几世纪前与邻国战争时,惨遭战火掠夺的华丽寺院之废墟与残破宫殿。

这些雄伟遗迹的精神仍保留在巨大的石雕佛像之中,沉着地渡过数世纪。

  现在,你的火车转往另一段漫长旅途的东方,穿越克拉特平原,驶向寮国(老挝)边境。

一小时又一小时,越过一哩又一哩的陆地,你依然会看到稻田和村落,但是,它们逐渐变得越来越稀疏和贫穷。

泰国中部乡村的运河和青翠的花园、芒果树以及热带植物变成一幅非常单纯的景致。

房子比较小了,但村里小而简朴的寺院依旧闪烁。

在这儿,仍然保持着古老、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你会看到,当农夫在工作和小孩子在沿着铁轨旁的沟渠中照料水牛时,妇女们在门廊下织毛毯。

  在这些低度开发的省份里的乡村,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森林僧、尼。

这里仍然有大片的森林和丛林地区,浓密地覆盖着山脉和未开发的边界地带。

而几世纪以来,这些乡村一直都支持着森林僧和寺院致力于保存领悟佛陀的觉悟。

因为,大抵来说,这些僧侣并不做村落的布教师,也不教书、也不做研究和保留古代手抄的经文。

他们的目的是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和觉悟佛陀教导的自心内观及内在的平静。

  如果你下了火车,改坐巴士或租汽车,经过一些泥泞路,来到了泰国东北无数寺院中的任何一座,你会发现什么?

这样的教导和修行方法会和一九八〇年代相契吗?

内观和觉醒的训练可以满足一个来自现代化和复杂社会的人的需求吗?

  你会发现很多西方人在你之前就已来过了。

自从一九六五年以来,就有上百位像你一样的欧洲及美国人,来到这森林里参访及学习。

有些人短期的学习过后,就回到家里,将他们所学的融入在家的生活当中。

有些则出家一、二年或更多年,做更彻底的训练,然后才回家。

然而一些发现森林生活是一种富足而庄严的生活方式的人,至今依然留在寺院里。

  对这些人而言,教法已直接地与他们的心对话了,供给了他们一种智慧和自觉的生活方式。

刚开始,这种方式看起来也许几乎很简单──表面上很简单。

但是,在试图将佛陀的方法付诸实践之后,我们会发现并不那么容易。

然而,不论需要多努力,这些人仍然认为没有比在自己的生命中发现“法”与真理更值得的东西。

  打从你进入一个像巴蓬寺的森林道场的那一刻,修行的精神便随处可见。

那里有树林沙沙作响的宁静和僧侣们做杂事或经行的安详举止。

整座寺院占地一百多英亩(目前更大),分成僧、尼两个部份。

简朴而未经装饰的小茅蓬,分别座落在小森林的空地上,所以周遭有树林和树林间的走道。

在寺院的中心地带,是主要的讲堂、斋堂和戒坛。

整座森林的布局弥漫着单纯而离欲的气氛。

你发现你终於到达了。

  住在这些寺院里的僧侣选择了遵循这种称作“苦行”的简单而有纪律的修行方式。

这些传统的森林僧自愿选择要遵循佛陀时代,佛陀所允许的十三条戒,限制衣、食和住的更严格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很少的身外之物,很多的禅修,和一天一次的托钵乞食。

这种的生活方式传入了充满洞穴、荒野的浓密森林之缅甸、泰国、寮国(老挝),这些地方是这类精进修行的最佳理想。

这些苦行僧有传统的行脚者,独处或与小团体共住,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用手制的伞帐挂在树上,做为他们临时的居所。

几座最大的森林道场之一的巴蓬寺及其住持阿姜·

查的实用教法,已被翻译及编辑成此书,并且在西方流传。

 

  阿姜·

查与其老师──阿姜·

通拉和阿姜·

满(又译曼),曾多年在这些森林中经行和禅坐,以增长他们的修行。

经由他们和其他森林禅师们中,产生了一种即时有力的佛法教示遗产,直指那些期望净化心灵和由实际的生活中观察佛陀教导的人,而非指向那些形式佛教或学术的学习。

  当伟大的禅师在这种森林传统中出现时,在家居士和出家人都会把他们请出来教导众生。

通常,这些老师为了让自己发挥作用,他们会停止行脚,并在一特定的森林地带安住下来,往往这便形成了一个苦行的道场。

正当这世纪的人口压力逐渐增加,造成行脚僧的森林范围愈来愈小,这些由过去及现今的大师们所提供的森林道场于是成为大部份苦行、修行僧的居留处所。

  巴蓬寺是阿姜·

查在经过了多年的云游及禅修,回到他出生的村落附近之浓密森林里设立后,开始成长的。

那片森林罕无人迹,以眼镜蛇、老虎和鬼魅闻名的地方──对阿姜·

查而言,这是森林僧最完美的居所。

一个大的道场环绕着他逐渐成长。

  刚开始只有稀疏几间草顶的茅蓬散布在森林之中,到后来巴蓬寺却发展成泰国国内最大和运作得最好的道场之一。

正当阿姜·

查这位老师的善巧及名声广泛传开之际,访客及徒众的数量迅速地增加。

为了回应全泰国信众的请求,五十几所(目前有一百多所)在阿姜·

查训练的主持之引导下的寺院皆已成立──包括巴蓬寺附近一所为许多来寻求阿姜·

查在教法上的教导的西方学生特别设计的道场。

近几年当中,在西方国家也成立了许多家分院及联合中心,最著名的大丛林寺,是在英国的chithurst,由阿姜·

查资深的西方弟子苏美多所主持。

查的教导包括了被称作“佛教禅修核心”的教导──直接而单纯的静心和为真实内观打开心胸的修行。

这种正念或内观的禅修方式已在西方佛教修行中迅速地成长。

经由这些曾亲自在森林道场和精进禅修中心参学过的僧侣和居士们的教导,提供了一种直接训练我们身、心之方法。

这种方法能教导我们该如何处理贪婪、畏惧及悲伤的问题,并且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耐力、智慧及无私的慈悲之道。

  以泰语或寮(老挝)语自然地陈述,在本书的教导中反映了阿姜·

查修行精神的欢喜。

其风格很明显是僧院的──针对那些舍弃家庭生活而来到森林中,加入阿姜·

查的行列的男众团体。

因此例行用字是以“他”来代替“他”或“她”,并且都是在强调比丘而非居士(森林团体中也有尼众存在)。

然而,在这里所表现的佛法特质却是立即而普遍的──适合我们每一个人。

查说,贪婪、恐惧、嗔恚和愚痴的人类的基本问题,他强调我们要觉醒这些状态,了知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及世界上所造成的真实痛苦。

四圣谛的教法,是佛陀初次所演说的,说明了苦、苦的起因、道和苦的熄灭。

查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要去洞见执著是如何形成苦的。

在你的经验中学习,洞见色、声和受、想、行永恒的变迁本质。

要了解生命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是阿姜·

查给予我们的讯息,因为,唯有当我们明了和接受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我们方能在平静中生活。

森林的传统直接地对我们对这些真理的领悟和抵抗发生作用,也直接地对冶我们的恐惧、瞋怒和贪欲。

查告诉我们要去面对烦恼(杂染),并利用厌离、耐力及觉醒的工具去对冶它们。

他策励我们要学习不去迷失在情绪和焦虑之中,训练自己能清楚而直接地看到心和世间的真实本然。

  我们的感动是来自于阿姜·

查的清晰及喜悦,以及他在森林中的直接的修行方式。

跟他在一起会唤醒我们内在好奇、幽默、惊叹、领悟的精神,和一种深层的内在平静。

假如能从这些章节之中的指导和森林生活的故事捕捉到一点点精神,进而启发你更进一步地去修行,那么此书的目的便已达到了。

  因此,仔细地聆听阿姜·

查,并将他放入心中,因为他教导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何况,人类的幸福与解脱才是他所关切的。

早年当巴蓬寺开始吸引许多访客时,沿著入口的步道上张贴了一系列的标语。

第一张是说:

“你来到这儿拜访,请肃静!

我们正在禅坐。

”另一张标语简单地说:

“修习佛法及觉悟真理是这期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事,何不由现在开始?

”在这种精神里,阿姜·

查直接地对我们述说,邀请我们来安静我们的心,并去观察生命的真理。

现在,不就是开始的时候吗?

前 言

  多年来阿姜·

查以寮(老挝)、泰语展开社会弘化工作,而他在西方英语系社会的影响力,则是由于他那些有能力把寮(老挝)、泰语译成英文的西方弟子的努力而获致。

虽然,目前这些英文作品流传到华人世界,已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而最近是台湾,但美中不足的是,读者群仅限于精通英文的华人,而这些从阿姜·

查的教导中得到启示、鼓舞的华人读者,对於同胞中有人因为不懂英文或英文能力浅,而没有机会从阿姜·

查言语中的智慧得益,一直引以为憾。

  本书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众的发心奉献下协力完成。

他们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他们不仅熟知中、英文,受重要的是:

由于他们对佛法都已有深刻的体验和认知,因而对阿姜·

查的教化都能有所领悟且真切理解。

也由于他们的善行以及为弘扬佛法不惜一切代价的愿心,此刻,这份作品才能呈现在您的手中。

我们要向所有曾参与制作本书的人士,无论是设计、校对、誊稿、助印等等,都致予无上的谢意,愿三宝之光常照在您们的心里,赐予您们平安、快乐。

您会注意到我们并没有提到任何人的名字,也没有对任何人特别地赞许。

这正是遵循阿姜·

查的教导:

“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

不要做阿罗汉、不要做菩萨、什么都别做——”……乃至译者。

       

一位弟子

译者的话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利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而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耀。

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将阿姜·

查的教示译成中文的工作,因为如此一来,其他人也能同样地得到——那从阿姜·

查的佛法开示中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

  中译阿姜·

查的作品,并非易事。

如果照句直译,恐怕曾显得生涩难懂。

假若以比较自由的方式意译,虽然文句会比较流畅,可是恐怕又会失于准确度不够。

还有一种可能是,因译者笔调的关系使译文学术意味太浓,不符合阿姜·

查的风格。

他本人很少阅读,有一回,他被问到有什么佛书可以推荐给人读时,他指着自己的心说:

“只有这一本!

  在译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

查简明的开示风格,又能无损他见解的精辟入微。

假若由于我们的转译,使阿姜·

查的佛法之“星”减损了原有的光芒,我们在此深致歉意。

而我们之所以不自量力试译,只是因为我们实在不忍让这颗光辉夺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里,却不能普照人间。

  任何人的翻译,永远没有所谓最好或最后的翻译,有的只是风格的不同。

原书真正的含义能被译出而且让读者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您手中捧着这本书时,那从阿姜·

查内心闪耀出来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让您捕捉到即使是一丝的微光,进而为您的人生带来方向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

查略传

查,于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Rajathani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九到十七岁之间,他是一位沙弥,在还俗帮助父母务农之前的那段时日里,他接受了基础教育。

到了二十岁,他决定回复出家生活,并于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受了比丘戒。

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一种研习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

在第五年时,他的父亲得重病而逝。

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直接的提醒了他。

这促使他去深思有关生命的真正目的,因为,虽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猎并且精通巴利文,但对於痛苦的灭除,似乎并没有更进一步亲身的了解。

厌离之感开始在心中升起,终于(在一九四六年),他放弃了学业,并开始了托钵行脚。

  

他走了大约四百公里到达泰国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于村落。

他在一座能够用心地学习和修习毗奈耶(僧侣戒律)的寺院住了下来。

那时,他听说了有关阿姜·

满——一位备受推崇的禅坐大师。

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阿姜·

查出发步行往东北部去寻找他。

这时,阿姜·

查正与一项有决定性的问题做挣扎。

他研读过戒、定与慧的教理,虽然那些内文陈述详尽且细节精细,但他却不知如何将它们实际地付诸实践。

满告诉他,虽然这些教化的确广博,但在本质上却很单纯。

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

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导,对阿姜·

查来说,是一种启示,也因此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

这条路是明确的!

  接下来的七年间,阿姜·

查在这种简朴的森林传统方式中修行。

为了开展禅坐,行遍乡间,寻找安静而隐蔽的地方。

他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出没的丛林,甚至停尸场。

利用对死亡的省思来克服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经过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乡的村子,就在一处热病横行、鬼魅出没,称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来。

不顾疟疾的困境、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随他的弟子,人数越来越多。

现在被人称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设立在那儿的,而最后,分院也在别处被建立了起来。

  在阿姜·

查寺院里的训练是十分严厉且冷峻的。

查经常将他们的弟子们推到最极限,去测验他们耐久的能力,期使他们能开展耐心和决心。

他有时发起费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由此去顿挫他们对平静的执著。

这重点经常放在屈服于事物的本然样子,而最大的强调点着重于严格的毗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应邀访问英国,并留下一些比丘僧团在那儿。

查于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国,随后转往美国、加拿大去访问并教学。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游后,由于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也因此无法于雨季时在巴蓬寺安居。

  当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万物皆无常”的一种活生生的示例。

他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在他们自心里处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因为,他不再有很多的时间能教他们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个手术。

几个月内,他停止了说话,并逐渐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终至全然瘫痪而卧病在床。

从此以后,他被比丘弟子们全心全力地照顾和服侍。

他们都感激且乐于有机会服侍曾经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导一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一位老师。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於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编者的话

  本书内容取自JackKornfield和PaulBreiter编著之AStillForestPool,原以英文出版。

然而,我们并没有取用原版的全部内容,因为有些部份已在阿姜·

查早期的书籍中就已出版(泰国国际丛林寺院出版之《菩提智(Bodhinyana)》一书),如:

问与答的部份,已由我们翻译并收录于《静止的流水》一书中。

我们希望能藉着这个机会,感谢作者之一的PaulBreiter,鼓励我们翻译此书,如今方能使华语社会得此受益。

阿姜查个人的修行开始于他人生的早期,并经过多年的行脚和在几位伟大的森林禅师们的严格指导下增进。

他笑着回忆说,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当其它小朋友玩扮家家酒时,他已喜欢演僧侣,并拿着一个假的钵向他们要糖果和甜食。

但是,他个人修行却非常艰难,他说,他曾增长的耐力与毅力的特质,是他给弟子们的教导核心。

查仍是一位年青的出家人时,一个很大的启示得自于坐在只剩下最后几天、几星期生命的父床边,直接面对着衰危及死亡的事实。

查教导:

“当我们不了解死亡时,生命是非常困惑的。

由于这个经验,使得阿姜·

查在修行中引发强烈的动机,要去发现我们世间痛苦的起因及佛陀所教导的解脱及平静的根源。

据他所言,他毫无保留,为了“法”和真理,他舍弃了一切。

他遭遇过许多困境与苦难,包括各种的疑惑及身体的病痛。

然而,他依然待在森林里坐着──坐着和观照──甚至有时候,他除了哭泣之外,什么地无法做。

他在修行中增长了一种他所谓的“无畏”的特质。

从这“无畏”当中最后长成智慧── 

一种喜悦的精神,以及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第一章

明了佛陀的教导

第一章 

前 

查要求我们从佛陀所教导的痛苦和解脱真理的领悟中──可以在我们的身、心当下彻见和经验的,开始我们简单而直接的修行。

查告诉我们,“八正道”是无法在书籍、经典中找到的,相反地,却可以在我们的根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和意中发现。

在这种即时、觉醒、长养正念的方法下学习,是佛陀所觉悟的内观之道。

若干世纪以来,这种方法被受到启发并献身于修行中的僧、尼与在家众所保留和遵循。

查以一个古老教育的代表现身说法。

他的智慧和善巧都不是从读书及传统而来,而是从他多年修行、精进以禅坐来平静心及唤醒心得来的。

他个人的修行是受到上一代数位森林禅师所启发和指导的。

他邀请我们追随他们和他的典范。

  看看你的世界是什么所形成的──它是六根,身与心的过程。

这些过程可经由审视与不断地训练专注力而变得愈来愈清楚。

就如你所觉察到的,每一个外尘的生起是如何地迅速和无常。

你会看到我们执取及抗拒这些迁变的对象之惯性倾向。

查教导我们,这里便是学习新方法的地方──平衡之道、中道。

查劝诫我们要以修行来解决问题──并非以观念,而是要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况。

就因为如此,我们增长了对治障碍的力量及一颗相续、善良的心。

因为如此,他说,我们方能够跨出生命的挣扎,找到正见的意义。

有了正见,便能找到佛陀的平静。

简易之道

  照惯例而言,八正道是以八个步骤来说明的,如:

正见、正语和正定等等……。

但是,真正的八正道是在我们内在的──双眼、双耳、双鼻孔、舌头和身体。

这八道根门是我们整个的“道”,而心则是走在“道”上的人。

认识这些根门、审视这些根门,所有的法便会显现出来。

  心灵之道是如此的简单,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说明。

舍弃对爱、恨的执取,让事物顺其自然。

这就是我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

  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也不要让自己成为什么。

不要做禅修者,也不要想开悟。

打坐时,让它顺其自然,行走时,也顺其自然。

一无所执,也一无所治。

  没错,增长三摩地和毗婆舍那的禅坐方法有十几来种,但它们全都归回这点──放下一切。

跳出热恼之地,走到这清凉的地方吧!

  为何不试试看呢?

你敢吗?

中 道

  佛陀并不希望我们追从两边──欲求与耽溺于一边,恐惧、嗔怒另一边。

他教导我们去觉知愉悦。

瞋怒、恐惧、不满足并非瑜伽之道,而是俗人之道。

一位平静的人是走在正修的中道上,舍弃左边的执取和右边的恐惧与瞋怒的。

  一个从事“道”的修行者,必须遵循中道:

“我不对苦、乐感兴趣。

我要放下它们。

”当然啦!

刚开始很困难,就好像被这两边踢到一样。

我们就如同牛铃或钟摆般,被前后地敲击。

  当佛陀初次说法时,他谈论这两个极端,因为这正是执著的所在。

对快乐的欲求从一边踢过来,而苦和不满足则从另一边踢过来。

这两边一直在围剿着我们。

可是,一旦你走在中道上时,你就会放下这两边。

  难道你没看到吗?

如果你追从这两边,当你生气时,就会毫无耐心或自制力地挥拳乱打,和对吸引的东西执取不放。

你能继续这样被欺骗多久?

想想看,如果你喜欢某件事物,当喜爱生起时,你便追随其后,然而,这只是在牵引你去找痛苦罢了。

这颗欲望的心实在很聪明,下一步,它将带你到哪里呢?

  佛陀教导我们要不断地放下这两边,这才是正修之道──导引我们跳出“生”与“有”之道。

在这道上,既无乐也无苦、无善也无恶。

唉!

大部分的人都充满了欲望,只为了追求愉悦,然而,总是忽略了中道,错失了圆满者之道──追寻真理者之道。

一个不走中道的人,执著于“生”和“有”、乐与苦、善与恶,将无法成为智者,地无法寻得解脱。

我们的道是直的──平静和清净的觉醒之道,平定了得意与悲伤两者。

如果你的心如此的话,你就可以停止请教他人的指点了。

当心不执著时,你将会看到,它安住在其平常的状态。

当它因种种念头和感觉而动摇时,念头的过程会代之生起,而无明则从中生起。

学习去看透这个过程,当心被动摇时,它会将我们从正修带离到耽溺或嗔怒的极端中,因而制造更多无明、更多念头。

善与恶只在你心中生起,如果你观照你的心,穷一生

之力学习这个主题,我保证你永远不会厌倦。

断 疑

  很多拥有大学文凭和世间成就的人,发现他们生活似乎仍然少了什么。

虽然他们思想高深,聪明世故,心却依然充满了小气与疑惑。

兀鹰虽然飞得很高,但它吃的又是什么?

  “法”,是超越因缘和合事物和世间科学的有限知识之领悟的。

当然,世间的智慧可以用在好的目的,但是,世间智慧的进步会造成宗教与道德的腐败。

重要的是,要去增长能够运用这些技术,同时仍保持不执著它们的超俗智慧。

  刚开始教导基础是必须的──基础的戒,彻见生命的短暂,彻见老、死的真相。

这里就是我们必须开始的地方。

在你开车或骑车以前,必须先学会走路。

未来,一眨眼间,也许你已会乘坐飞机或遨游世界了。

  外在的经典研究并不重要,当然,经典是正确的,但它们也不尽正确。

它们无法给予你正确的知见。

看见文字上的“瞋怒”和经验嗔怒是不同的,就好像听到一个人的名字和遇见其人并不一样。

唯有亲自经验方能给你带来真实的信心。

  信心有两种:

一种是盲目地信赖佛、法、僧,通常因此而导引一个人开始修行或出家。

第二种是真实的信心──稳定、不动摇,是从认识自己内心而生起的。

虽然我们仍然有其他的烦恼(杂染)须去克服,但是,我们还是得清楚地彻见自我内在的一切,使我们能够断疑,进而达到个人修行中的稳定。

超越文字──亲身体验

  在我个人的修行里,我所知道的或学习得并不多。

我追随了佛陀所给予的直接了当的教导,然后就依着自然开始探究自己的心。

当你在修行的时候,审视你自己,然后,智慧和洞察力就会自然地逐渐生起。

如果你在打坐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