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2616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化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但对其他四篇怀疑较多。

周书共十九篇:

《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牧誓》是周武王和商纣王在牧野交战时所做的动员令。

《洪范》是治国安邦的统治大法。

由九个方面组成,叫做“洪范九畴”。

《洪范》的开头有一个序,序是交代洪范的来历的。

讲的是武王伐纣之后,箕子投降,被武王带到鎬京,武王问他治国之道,箕子说出洪范,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天赐之书。

《金縢》记载了武王去世及周公东征的史实。

《大诰》是周公东挣钱向天下发布的诰命。

《康诰》是周公封建其弟康叔于魏的诰命。

《酒诰》、《梓材》是周公对其子弟的劝诫,劝诫他们不要饮酒误事,要勤政爱民。

《召诰》记载了周公和召公营建洛邑的经过及二人的对话。

《雒诰》记载的是成王亲政后,在洛邑命令周公留守洛邑,统治东方的诰命。

《多士》是对于殷遗民发布的诰命。

《无逸》是周公告诫不要贪图安逸享受,要体会百姓痛苦的讲话。

《君奭》是记载周公与召公的讲话。

《多方》是周公对被征服的方国的首领及部分殷遗民的讲话。

《立政》是周公对成王所讲的对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设计。

《顾命》是康王的登基大典。

《吕刑》记载的是牧王制定刑法的历史事实。

《文侯之命》记载的是平王对晋文侯的讲话。

《费誓》是周公的长子鲁公伯禽征伐淮夷的誓词。

《秦誓》是秦穆公在崤之战之后所做的誓词。

这十九篇中有八篇,《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多方》、学者称为“周初八篇”。

《尚书》共28篇,都是今文尚书。

《尚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尚书》的文本研究。

2、《尚书》所载史实研究

3、《尚书》的政治思想研究。

要了解西周,除了了解《周书》十九篇外,还需要再了解八篇,这八篇为《逸周书》中的八篇,分别为《克殷》、《世俘》、《商誓》、《度邑》、《皇门》、《尝麦》、《祭公》、《芮良夫》。

《克殷》讲的是牧野之战的过程。

《世俘》讲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从出发到回来长达四个月。

《商誓》记载的是武王离开商都是对商人发布的诰命(或立下的誓约)。

《度邑》记载了武王登临太室山(今河南嵩山),选择洛邑地址的历史史实。

《皇门》是周公摄政时与世家大族的谈话。

《尝麦》记载的是西周早期制定刑罚的史实。

《祭公》是西周时期牧王朝的一位大臣对牧王的忠告。

《芮良夫》是西周后期一位大臣芮良夫对当时一些奸臣的谴责。

 

这八篇也应该当作周书来对待。

三《尚书》研究的简史

以1919年为界,之前为一个时期,1919年至今为另一个时期。

在前面一个时期的两千多年中,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宋清两朝学者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作(之前提到的尚书28篇都是今文尚书),尤其是清代学者闫若璩,证明古文尚书是假的;

第二条线索是历代王朝都把上述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尤其是虞夏书四篇。

这四篇虞夏书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好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儒学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近代以来学者对《尚书》的研究,顾颉刚的研究证明虞夏书是后人拟作,大概是在战国时期,顾颉刚还认为:

越是远古的帝王出现得越晚,因此提出一个假说:

“层累的造成古史”说,这就是著名的古史辩派的核心理论,此理论提出的前提就是对以尧典为核心的古书的审查,虞夏书是拟作的,是不可信的,不是虞夏时代的书。

商书除了《盘庚》之外也都是值得怀疑的,真正值得相信的是《周书》。

第三章、《周书》研究(上)

一、西周王朝的史官制度

在西周时代,周王朝和诸侯国都设立了史官,史官的地位很高,当时的史官以周王朝来说分两大类,第一类为太史寮,负责记录国家大事,负责起草文书,负责保管典籍、图书;

另一类为内史(作册)寮,负责记录王的言论和辅助周王任命官员(当时叫册命)。

太史与内史都是史官,但二者地位不同,太史地位高,位列三公,而内史寮属于王室内官,长官叫做内史尹,二者是并列的。

二、诸侯国的史官

王朝的史官制度到诸侯国时就说不清了,内史与太史的关系也不清楚。

三、“君举必书”的原则

“君举必书”意思是君主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在册,发展为后来的《起居注》。

四、后人对西周史官制度的推测

班固《汉书》中的艺文志中提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礼记》(主要是小戴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内容为右史记言,左史记事。

记言记事是有分别的,但是否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目前来说,西周的文献中有右史,没有左史,但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周书》管窥

鲁国有御书、礼书、象魏。

《左传》哀公三年,约公元前492年,鲁国的官署着火,鲁国大臣颁布三道命令,道道命令都涉及一种书,第一道命令涉及的是御书,即呈现给君主看的书,第二道命令涉及的是礼书,即关于礼制的书,第三道命令涉及象魏,即法令的书。

我们现在所讲的周书就来自于史官的记录。

《康诰》文本研究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洛阳,四方民大和会。

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康诰》开头可能不是《康诰》的东西-----宋代苏轼提出

真正的内容是从王若曰开始的,意为王是这样说的。

王若曰......

王曰......

又曰......

能证明西周《康诰》正确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著名的是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记载宣王册命毛公时对毛公说的话。

毛公鼎的格式:

王若曰......

王曰......

.

由此证明康诰的行文格式是西周的,出开头一段外,其他应为真实的。

西周时用此行文格式说明在王讲话时背后有一个记录王讲话的史官。

就何种记录方式,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提前书写的。

像于省吾,陈梦家等。

《洪范》的文本研究

《洪范》在中国古代是政治思想的代表,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就是依照《洪范》来展开的,以至于有人建议建立洪范学,因为中国古代学术中被研究最多的是《洪范》,以至于被学者神化,“河图洛书”。

一、《洪范 

》到底作于何时?

1、传统观点是大禹治水时的天赐之书。

2、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依据的是书中的五行观点,另外依据司寇这一官职,出现于西周中期,是在春秋以后才被重视,成为六卿之一,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大概成书于战国时代。

3、上个世纪20、30年代,刘节研究《洪范》中的音韵认为是战国时的书。

4、李学勤先生说《洪范》与某些西周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相似,因此认为是西周时期的。

5、裘锡圭通过出土文物豳公盨上的铭文与《洪范》相对照,认为可能是西周的。

6、顾颉刚的弟子刘起釪也研究《洪范》的音韵,所得结果是《洪范》的音韵与《诗经》是相同的,因此认为是西周的书。

洪范九畴:

五行:

水、火、土、金、木

五事:

貌、言、视、听、思

八政:

五纪:

皇极:

(核心)三德:

稽疑:

庶征:

五福六极:

以数为计,一曰...,二曰...,三曰...,......

以数为统,称五行,五事,八政......

二者的意义是相互补充的,因此二者都可以叫做以数为纪。

*《洪范》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三个层次都是以数为纪。

·

关于《洪范》与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对比:

第一二者都是口头的;

第二二者都是治国方略;

因此可以说《洪范》是形成于口头的政治纲领,这也是《洪范》的性质。

用书写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从墨子是开始的,这以前到周公时是口头和书面对半的,周公以前大部分为口头的。

课堂上关于以数为纪的讨论:

1、数字崇拜,数字迷信

2、谈话列点的需要

3、《周易》也是如此,二者相似

4、《洪范》与战国诸子的写作风格不同,后者多为长篇大论

5、《洪范》是法律规范,以数为纪便于记忆

6、身边的以数为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四有新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八荣八耻”等

第四章 

《尚书》文本研究(下)

—《世俘》的文本研究 

《世俘》记载了武王伐纣的过程。

《世俘》文本存在的问题:

1.“维四月乙未日,武王成辟四方,通殷命,有国。

”顾颉刚先生认为是后人所加。

2.本文记录武王伐纣的过程,对于最后一段写纣王焚身和武王求玉的位置有质疑。

《世俘》的文本结构

第一段写武王成为天下的君主。

第二段来气写武王从镐京出发去伐纣一直写到武王杀了多少动物,写的是武王的俘获。

第三段写武王射杀一百多大臣献天献祖,是献俘。

第四段写的是武王俘获商人宝玉的情况。

小盂鼎

盂鼎有两个,一个是西周康王二十三年的,一个是西周康王二十五年的。

二十三年的称为大盂鼎,二十五年的称小盂鼎,小盂鼎记载了盂征伐鬼方的俘获,以及将俘获向上天向祖先贡献的礼制,简称献俘礼。

小盂鼎记载了西周初年的献俘礼,《世俘》也记载的是献俘礼,因此二者有可比性。

从开头到王若曰,记载的是盂报告俘获。

第二层记载盂和康王献俘。

第三层写献俘获的吧。

第四层写康王对盂的赏赐。

第三段:

王乎口口口令盂以区入,凡区以品。

根据区的繁体字和甲骨文写法想一想这里区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个特点,十玉为区,《尔雅》中有记载。

因此认为此处区也指玉,王国维和李克勤都这样认为。

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指的是单位,人可用品,田地可用品,宝玉也可用品,品的含义很多,玉是主要内容,所以品和区的内涵就是指玉。

总的来说,献俘礼大概是有四个层次,告俘,献俘,献玉,赏赐。

《世俘》的作者是按照献俘礼仪程序来组织材料,但并没有完全按顺序,而是用先声夺人的技巧编排材料。

但历代学者对武王俘获宝玉一段放于最后大惑不解。

《世俘》的文本性质是记事的,但不是原始的样子,是作者在原始记录之上编排的结果,因此《世俘》是周书中记事篇的代表,《顾命》、《克殷》、《度邑》也都是记事的。

《世俘》是记事篇章的典范。

二、《尚书》文本研究

——《尝麦》的文本研究

《尝麦》是《周书》,记载了西周初年主持制定刑法的历史史实。

全文大概有七百字,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载了参与制定刑法的人员,制定刑法的过程;

第二部分记载了周王的讲话,讲话的要点是制定刑法的理据;

第三部分记载了刑法推行的过程。

第二部分的讲话推测是成王所讲,以王若曰开头,是口头的东西,和《康诰》的性质类似。

其中讲了一个故事,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杀掉了蚩尤,以甲兵释怒,因此就产生了刑法(兵刑合一)。

故事很完整,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关系,有历史事件。

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篇,这部分讲话大概占了文章的二分之一,开头占了四分之一,最后一段占了四分之一,这两段都是描述的史实,不是记录的讲话,属于书面文本,因此《尝麦》属于口头和书面文本的结合。

三、《周书》的文本系列

口头 

口头+书面 

书面

《洪范》 

《尝麦》 

《世俘》 

《康诰》 

*标型学由郭沫若提出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到最新发现,就是《清华简》。

它是2008年7月清华大学校友从海外购得并捐给清华大学的。

二、三、四章称为上编《尚书》文本研究,下编为尚书的思想文化研究

第一章、天命观念

周人的天命观念产生于商周鼎革之际,完成于那些活动在政治军事斗争第一线的政治家思想家的头脑中。

一、天与帝的结合

现在我们习惯称皇天上帝,天地合称。

如果从起源的角度说,它们有各自的来历,第一我们要说帝,这是商人的信仰,甲骨卜辞中有很多记载,但是还不能称之为至上神,因为它与人的联系还不太密切,但是上帝已经有很多权能,如天象,年成,商王的个人生活,战争等都由他管。

但是到了商代晚期,上帝的地位可能很高,因为商王自称下帝,天神称上帝。

天,不是商人的信仰,甲骨卜辞中的天是大的意思,不是神,天是周人的信仰,有学者研究,周人的天来源于阿尔泰语系,如蒙古语,匈奴语,突厥语。

ten 

tien 

---------汉语

tegri 

tengeri 

--------蒙古语

tengri 

tangri 

-------突厥语

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着一个故事,叫做武乙射天,但射的不是自己的至上神,而是发泄对周人的不满,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商人的帝和周人的天就放在了一起,在商周鼎革之际称为天宗上帝,总之到了西周初年的诰命中就已经是上帝与上天并称了。

二、天命的权威

天命的权威有如下三项:

第一项,天命是改朝换代的依据。

最早讲这话的人是武王,他在牧野之战前作动员令,在牧誓中说:

纣王听信妇人言,不管自己的兄弟,对祖先的祭祀不恭敬,对与各地得逃犯给予优待,让他们做大臣,导致天下混乱,因此最后说要:

“恭行天之刑”过了四五天武王离开商都时作了一篇商誓,在商誓中武王又多次强调自己推翻商朝的统治是上天的命令。

第二项,天命是行政治国的依据。

当武王伐纣胜利回到镐京封建诸侯的时候,首先告天宗上帝。

第三项,天命是保持统治的依据。

当武王伐纣胜利回到镐京的途中曾经在太公望的陪同下登临太室山(嵩山),武王向南望过于三涂,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有河,宛瞻延于伊洛。

目的之一是选择新都的地址,就是洛邑(也就是成州),武王把他这个行为称为“定天宝,依天室”。

这三条都可以看成是武王的天命观,周公对武王的天命观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周公对武王天命观的发展在于解释了天命转移的原因,因此就导出了第三个问题,天命转移的原因。

三、天命转移的原因

天命可以转移是当时人公认的,但为什么转移,武王没有解决好,周公完成了这个任务。

上天抛弃商人,武王讲了理由就是纣王昏庸,但天命给了周人武王没有讲通,这个道理周公说透了,说到底武王仅仅是个政治家,而周公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

周公做了哪些工作呢?

第一,周公用天命观解释了历史变革,一层是商周鼎革是天命,一层是夏商鼎革也是天命,这样就把天命观和历史观结合在一起,还有一层是惟命不于常(《康诰》),从而创立了天命转移的理论,从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积累已经显示出规律正反合,而周公正是这个揭示历史规律的人。

第二,天命转移的依据是道德的高下,周公封康叔于魏的时候就说,我们的父亲道德非常高尚,对那些有身份的人,孤寡的人都尊敬、照顾,使得我们周人在西土兴旺发达,上帝听说了,就把天命交给了文王,让他灭殷兴周。

从此周公反复强调这一点,与武王相比,周公极力塑造文王的光辉形象作为中国人获得天命的依据,这一做法比武王高明,周公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说夏人失掉天命,商人失掉天命,都是因为不敬德,周公话里话外的中心议题就是德,这是周公的高明之处,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是的一大影响西周的德字比甲骨卜辞中的德字多了个心字,到了西周由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品质。

所谓在心为德,完成于西周初年,完成人是周公。

发明在心为徳的德,以此来解释朝代更替的原因,这是周公的功劳,于是周公就完成了天命观与道德观的结合。

第三,永保天命的前提是修养道德,对此周公反复地告诫自己的子弟(包括成王)要敬德,要秉德,“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四、理性之路的开辟(理性的高扬)

1、对天命的怀疑

周公和召公说“天不可信”,对自己的子弟也是说天不可信,但他对于殷遗民言义称天命。

2、对天命的改造

怀疑天命不是抛弃天命,而是改造天命。

《太誓》中有一句话“民不所欲,王必从之”“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换句话说,民心就是天命,周公将天命观与道德观相结合,从此我们中国人就将对天国的向往转变成了对人世间的关注,开辟了一条人本的理性的道德的中国古代文化之路。

第二章,祖神崇拜观念

周人的祖先崇拜观念有如下几点。

1、先祖与子孙相互依存。

当周武王病重逝世的时候,周公代替他向祖先祈祷,他说文王,王季,太公你们在上天得病了,需要人侍奉,因此要武王服侍吗?

如果真是这样,就把我带走吧,我比武王多才多艺,如果答应我我就把它们奉献给你们,如果不同意我就把它们砸碎。

(出自《金滕》)

2、先祖在上帝左右

《度邑》

3、先祖是权力的来源

在西周时期,朝廷和庙宇是统一的,西周早期处理政务都在庙宇之中,如武王伐纣胜利后在镐京举行献俘礼的地点就是周庙,武王封建诸侯也是在周庙,表示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祖,自己不敢专有。

4、“扬文武烈,奉答天命”

意为发扬文王和武王的功烈,回答应对天命,发扬文王武王的功烈就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成为后世周王奉答天命的中介。

像天命观一样,祖神崇拜观念的发展结果使得周人对天国的向往转化为对现实的关注。

《雒诰》中有:

“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

”这是成王说的。

第三章社神崇拜观念

周人的社神崇拜由来已久,在太公时期,刚到岐山下(岐山是周故地叫周原),太公叫古公父,他由于受到受到压迫,就带领自己的族人迁到岐山,因此后来称周人。

高而平叫原,凤鸣岐山,宝鸡都于该神话有关,《诗经》记载了太公迁到岐山建立了第一个冢土,冢是大的意思,土是社,社神就是土地神。

我们人类有两大基础性关系,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人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1、社神的神性从强到弱。

武王伐纣胜利举行献俘礼,首先是祭天,然后祭祖,最后祭社,祭社的时候他杀了羊和猪三千七百零一头,和甲骨文记载的商人祭社神的情况类似,到了周公的时候,祭洛邑的社神用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

2、社神是疆土的象征。

武王在伐纣胜利后,就在商人的社前即位,宣布为天下之君。

3、社神是法权的象征。

法律所给的权力叫法权,是不能怀疑的,表现在封邦建国的制度上,也叫列土分封,表示这些诸侯的权力来自于周王室。

宜侯矢簋 

记载了康王封建宜侯的史实,就是在宜社所封。

第四章,皇极观念

天命观念使我们中国文化在人神关系上将人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引来的祖神崇拜和社神崇拜。

宗统是以各级宗子为首领的家宗族体系。

且 

祖 

祖神崇拜 

社神崇拜

宗法思想 

天下思想

尊祖敬宗 

天下一家

宗统 

君统

周王

在西周王朝,姬姓是大姓,而周王就是姬姓最大的宗子,是天下的大宗,这个系统就叫做宗土。

社坛由五色土组成,东青西白南赤北骊中黄,当封建诸侯的时候,封到哪个方向就在相应社上凿下一方土,表示着法权,社象征着法权。

由社神崇拜-天下思想-天下一家的体系组成君统,是一个政治系统,而宗统与君统的合二为一就是周王,王就是皇,就是皇极。

皇是伟大光明的意思,极是顶端准则的意思,皇极就是伟大光明的准则,这一思想主要是在《洪范》之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