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43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文档格式.docx

③“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所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我们应提倡“低碳生活”。

A.验证调整反应B.印证调控反应

C.验证调控反映D.印证调整反映

3.D/验证:

通过实验或检验证实。

印证:

证明与事实相符。

调整:

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

调控:

调节控制。

反应:

机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

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反映:

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B.近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C.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

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枝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D.鲁迅在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只想以自己的诚实的劳动来换取或维持起码的生活。

4.B/A照应不周,“能否”两面,对“构建和谐社会……”一面。

C动宾搭配不当,“看见”不能搭配“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D.成分残缺,造成主语不明,应在介词短语“在小说《祝福》中”之后添上“塑造”二字;

或删去“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坐井观天②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进取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④贪婪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⑤他们只会穷兵黩武⑥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

A.④⑤⑥③②①B.①②⑤④③⑥

C.⑤④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①②

5.C/“狂妄自大”与“穷兵黩武”“贪婪和傲慢”相对应,“闭关自守”与“坐井观天”“浅陋和愚昧”相对应,“急功近利”与“浅尝辄止”“浮躁和短视”相对应。

二、填空题(每句两空,每空1分,共6分)

6.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

⑴户庭无尘杂,。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⑵,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悲夫!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6.⑴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亦犹今之视昔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阅读题(共4个语段,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共9分)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选自《诗经卫风》)

7.《氓》三处写到“淇水”,任选一处所写“淇水”,赏析其作用。

(4分)

答:

7.①《氓》三处写到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

②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

③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水暗合了婚姻的变故;

④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悲剧的宽广。

(所答符合所问即可)

8.简要析评《氓》中女子的形象。

(5分)

8.《氓》中女子是一场悲剧婚姻中的弃妇。

(1分)她美丽多情,敢于追求美好的婚姻生活;

(2分)她勤劳坚强,勇敢地面对婚变而向不专一的爱情诀别。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选择题每小题2分,翻译题6分,共1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

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房舍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

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

帮助

9.B/舍:

筑舍定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0.A/以:

均作连词,表因果,因为。

B而:

均作连词,上句表因果,因而;

下句表修饰,不译。

C其:

上句语气助词,不译;

下句代词,他。

D于:

介词,上句表条件,在。

下句表结果,到。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作为后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

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

11.C/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分)

译文: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⑴探询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不能穷尽。

(问、深、穷)⑵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穷尽游洞的快乐。

(亦、随、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共11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⑶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⑷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⑸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⑹“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⑺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⑻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⑼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3.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13.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2分)人处故都秋院所见是院落的破旧,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

(2分)故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14.⑴~⑻段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作者都有着怎样的心境?

请据文意用三个关键词概括。

14.闲静落寞苍凉

15.文章末了,第⑼段有关秋的诗文的议论,有哪些作用?

15.内容扩展:

中外写秋的诗文都悲秋也颂秋,且写得出色而有味道。

情感归结: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情难自已。

文化渊源:

中国文士最能领略北国之秋的深味。

(答对两个要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共12分)

阅读是一种孤独

毕淑敏

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它有些像吃。

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

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像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

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

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

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是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卧着个鸡蛋。

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

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些什么,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

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

至于读什么书好的问题,要多听老年人的意见,他们是有经验的水手。

也许在航道的选择上有趋于保守的看法,但他们对风暴的预测绝对准确。

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

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

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共享,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窃窃私语。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刻只感觉到他在为你而歌唱。

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

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

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同他对话。

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

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

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

名著里很少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分泌而成的珍珠。

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

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就慢了。

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是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的。

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坐落在冷峻的沙漠。

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在月影婆娑的海岛。

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都可忘却。

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捶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为你讲的故事。

(选自2009年9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16.第4段说到“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请根据文意,解释“苍老”和“年轻”的意思。

(4分)

苍老:

年轻:

16.苍老:

指阅读时对先哲曾经的人生岁月的体验;

(2分)年轻:

指阅读后自我获得的精神享受。

17.文章写阅读的感觉“有些像吃”,这与“阅读是一种孤独”,有怎样的关系?

17.头脑觅食与头脑阅读都是独立的体验,都是个体的渴望。

(2分)写作与阅读都会在孤独中饿着肚子,如此才能彼此心灵相通。

18.为什么说“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

(4分)

18.真正的阅读,需要独处,孤灯和清茶相伴;

(1分)需要超越,有些不快和饥饿。

(2分)进而听懂灵魂的私语。

(1分)

四、作文(40分)

19.题目:

用心倾听。

要求:

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和思考,自定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不得抄袭。

18.审题参考:

“用心倾听”这个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倾听,是一个动作;

用心倾听,更是一个关乎心灵的行为。

倾听对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作文的开放性。

它既可以是具体意义上的声音:

雨声、风语、虫啾、鸟鸣……,也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声音:

历史的足音、民族的心声……。

关键是表达时代的最强音。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语文高二寒假自主学习作业本,大家仔细阅读了吗?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