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693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8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分类复习专题15 记叙性文体阅读C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

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选自《新语文学习》,有删改)

(1)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痛惜不已→ 

(2)第①、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从上文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①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

②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

(4)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对葡萄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聚。

B.本文巧用对比,以妻子对葡萄叶的讨厌反衬“我”的喜爱。

C.“我”从葡萄叶子上得到人生有益的启迪,应该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D.本文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言尽而意无穷。

2.(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美)威廉·

萨洛扬

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

”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是我的堂兄穆拉德!

我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打开窗户。

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

虽然还不是早上,但因为是夏天,黎明前的亮光已足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做梦。

我的堂兄穆拉德正骑在一匹漂亮的白马上。

我把头伸出窗外,揉揉眼睛。

“你没看错,”穆拉德用亚美尼亚语说道,“是一匹马。

你没有在做梦。

如果你想骑的话,就快点出来。

我知道我的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

然而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

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

然而我们很诚实。

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

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

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

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

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

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

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

空气无比清新极。

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

“阿兰姆,坐稳了。

”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

“驾!

”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

马穿过田野,跨国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

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

穆拉德说道。

“我们把它藏在哪里?

”我问道。

“我知道一个地方。

”穆拉德答道。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悄悄地牵着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谷仓。

谷仓的地上有一些燕麦和干草。

那天下午,我正在穆拉德家玩。

一个叫约翰·

拜伦的农民来穆拉德家作客。

约翰·

拜伦的家在另外一个村庄,离我们部落有十英里远。

“我丢失了一匹马,一个月了也还没见它回来。

可是这匹马花了我60美元啊!

”约翰·

拜伦对穆拉德的父亲说。

他们接下来说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已经跑出去找穆拉德。

穆拉德正在一棵桃树下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

“你居然已经收藏了那匹马一个月!

”我盯着他说道。

穆拉德没有看我,只是专心地给小鸟受伤的翅膀涂药。

“干脆,我们把马留下来一年时间吧。

”说完,我热切地看着穆拉德。

“我知道你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学会骑马,但我们不能留这么长时间。

”穆拉德头也不抬回答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马还回去。

“最多六个月。

”说完,穆拉德站起来,用力把小鸟抛向天空。

小鸟努力拍打着翅膀,几乎要掉下来,但最终,它还是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稳。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穆拉德每天凌晨都来接我出去骑马。

我们在田野旁的公路上尽情地驰骋。

太阳升起来之前,我们就把马牵回那个废弃的谷仓。

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

那天早上,我们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正赶往镇上的约翰·

拜伦。

他盯着白马问道:

“请问,你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小心肝。

“我可以看看它吗?

拜伦问。

“当然可以。

”穆拉德说道。

在仔细查看了几分钟后,约翰·

拜伦说道:

“如果你们部落不是享有诚实的美誉,我几乎就认为这匹马就是我丢失的那匹马。

嗯,也许它跟我的马是双胞胎。

”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三天后,约翰·

拜伦又来到了穆拉德家。

“我的马回来了!

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

”他高兴地说道。

(有删改)

(1)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①私藏白马——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我”“无法相信”看到的情况。

“无法相信”原因分别是什么?

①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

②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3)小说开头不好说“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为疯狂的一个”,请联系全文概况作者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这样说的理由。

(答出三点即可)

(4)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的人们应该坚持以诚实为荣,是非分明的原则。

B.鼓励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率性自由成长的做法。

C.倡导大人们用约翰·

拜伦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

D.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丢弃诚实的美德。

(5)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境和结局,并用简明的语言叙写出来。

要求字数在50字左右。

3.(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顿饭真香

①漫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次日清晨,天仍然没有放晴。

“白雪公主”仿佛是一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大把大把地把雪扬在你的身上,一会儿又躲在你的身后,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雪塞进你脖子后面的衣领里。

北风怒吼着刮鼻子刮脸,公路上的雪已经没过了膝盖,道路两边也已经沟满壕平。

②昨天和爱人一起到场部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把才八个月大的孩子丢给了婆婆。

昨晚惦记一宿,今天一大早,就急急忙忙地和爱人一起往回赶。

因为雪大路滑通不了车,只好和爱人一起深一脚浅一脚地架步丈量。

③场部距离家有30多里路。

临行前有人说,真要一直走着回去的话够你们两口子喝一壶的。

可母子连心,呼啸的北风中,我仿佛听到了孩子的哭闹。

④爱人在前面给我趟道,我紧跟在他的身后。

前面刚刚走过,后边的脚印就被盖得严严实实。

手套、袖口、鞋帮甚至裤筒里都灌进了雪,一不小心,头上的围巾、帽子就被风刮得老远。

我们俩互相搀扶、互相支撑着艰难地向前迈着每一步,不时地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露在外边的头发、胡子上挂满了雪花。

尽管零下40多度的严寒,可我们仍然感到有体内的热气在蒸发。

好不容易走了十多里路,感到浑身直突突,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

⑤天无绝人之路。

忽然我们发现,白茫茫的天地之间,稀稀拉拉地住着几户人家。

因为早上着急赶路,没来得急垫吧一口,此时,肚子咕咕直叫,又累又饿,身子有些招架不住,灌铅似的腿沉得简直迈不动步了。

我跟爱人提议,能不能到住家找口饭,顺便歇歇脚。

爱人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⑥我们就近费劲巴力地拉开一户人家茅草屋的门。

屋里黑咕隆咚,也许是门槛太高,一进门就差点踩空。

听到门响,打里屋走出一个人来,没看清模样,只听到瓮声瓮气地问:

“谁呀,有事吗?

⑦“我们是过路的,走累了想歇歇脚。

⑧“行啊,快进屋吧。

”我们被顺利地让进了里屋。

⑨里屋不大,却收拾得挺利索,也很暖和。

炕上的女人正在缝补衣裳,看见我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挪动身子穿鞋下地。

3个女孩子瞅了瞅我们,没说话,只是抿嘴笑了笑,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⑩借着窗户透进来的光亮,我们才彻底看清楚,原来把我们让进屋的是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人。

大叔忙着给我们倒水,大婶拉着我俩的手一个劲地往炕头让。

老两口的热情让我们的精神完全放松,身子也不由自主地往火炕里边挪了又挪。

⑪爱人简单地和老两口说明了情况后,直截了当地和老两口说,肚子饿,实在走不动了,想在你这儿讨口饭吃。

俩老人二话没说,一个立刻卷起衣袖张罗淘米,一个架好柴禾准备引火。

我和爱人提出下厨帮忙,俩老人说什么也不肯。

⑫老两口真够麻利,一会功夫,一盘馒头、一盘土豆丝、一盆小米粥,外加一碗大酱和几棵扒好的大葱,还有一样小咸菜被端上了饭桌。

⑬爱人很实在,操起馒头就咬了一大口。

我有些腼腆,用小汤勺把小米粥缓慢地往嘴里送。

大叔大婶一边和我们唠嗑,一边不停地让我们多吃点。

大冷的天,还有那么远的路,不吃饱了怎么行呢?

那一刻,我的心里热乎乎的,有种到家的感觉。

⑭闲聊中,我们了解到,大叔大婶有7个女儿,被人称作“七仙女”。

老大、老二、老三都已先后成了家,并且都有工作,剩下的4个女儿正在读书。

“真够你们老两口呛的。

”我偶尔地插上一嘴。

大叔、婶子告诉我们,每年到他这里歇脚的人挺多,好歹让人填饱肚子。

你们也一样,只要不嫌弃,随时欢迎你们来。

本打算付饭费,被大叔大婶执意拒绝,看见俩老人有些不高兴,爱人只好把钱装进兜里。

⑮水足饭饱之后,我们又该上路了。

老两口热情地把我们送到门外,还一再叮嘱,再路过的时候一定要进屋坐坐。

我们和俩老人一一握手告别,承诺一定还会再来。

可话刚刚出口,就被一阵大风淹没了。

但从大叔大婶的微笑中,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已经领会。

⑯肚子有了底,身上热乎了,走起路来浑身充满了力量。

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回到了家。

⑰从这以后,爱人每次上场部,一有空就到老人家的小炕上坐一坐。

每当朋友聚会,爱人总要向大家叙述一遍那次领着老婆“讨饭”的经过,他总是说,那顿饭是他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

(2)试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大叔大婶的性格特点。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①炕上的女人正在缝补衣裳,看见我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挪动身子穿鞋下地。

②爱人很实在,操起馒头就咬了一大口。

(5)文章题目是“那顿饭真香”,综合全文分析,说说那顿饭“香”在何处。

4.(2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

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

阿尔诺·

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

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

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

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

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

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

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

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

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

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

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

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

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

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

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

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

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

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

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

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3)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有何作用?

(4)揣摩选文第⑮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5)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5.(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

一层层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

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

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

③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

你怎么不是城市人呢?

我想,如果父亲是城市人多好,那我也就是城市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

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她要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

我缠着要和她一起出去,于是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

我说:

“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

”她却说:

“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 

⑦她说:

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10岁那年,母亲病逝;

12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

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6公里外的学校上学。

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

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8000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

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就是她。

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⑨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巨石下面。

那块巨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她说:

“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余光。

⑩是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一样。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联系上下文,请分别谈谈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的理解。

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请谈谈你对第⑨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6)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

是杰出,还是平庸,在比较中,我们往往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如意。

亲爱的同学,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对人生有新的感悟,请结合实际写出你的读后感。

(50字左右)

6.(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①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

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

人,马,牛,羊,鸡,狗。

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

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

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

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③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

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

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

哦,是的。

牛犊子,北方,我。

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④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

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苏苏的,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我感觉到筋络舒展的咔咔声,我感觉到血管中冲撞着一排又一排粘稠的然而又是流动着的激情的浪头。

惟有此时,我可以和刚刚拱出土皮儿的荠荠菜私语,可以得到玉米缨子扬来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献到手心的蚂蚁酒,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拉到松辽平原的极处,看云起云飞,进入一种境界。

我想我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

我想我不怕被肃杀的风摇落最后一片叶子,也落了还会再生。

我想我可以燃烧。

在地上成炭,在地下变煤。

因为,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⑤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

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榛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

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

我为此心旌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

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骢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

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

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

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

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

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

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

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⑥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罂粟花,野性与柔情,爱情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

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褊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

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褊狭,又坦诚又神秘的。

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

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

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⑦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

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

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

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

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

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

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⑧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

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

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

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

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

中国,北方,黑土地。

(1)文章第二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的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

(3)“褊狭”原指人心胸狭窄,而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却用“褊狭”来形容自己对黑土地的爱,为什么?

(4)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土性”,请结合全文,概括“土性”的含义。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从童年入笔,却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所常见的对儿时的追忆与漫话,以洗练的笔触,生动地描写出童年时的情趣。

B.文章第五段写“挖参”、“火山口杉木葱茏”、“伐木”等,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产的富饶。

C.文章第六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黑土地外在和内在的深挚与魅力,同时流露出作者渴望摆脱黑土地的思想感情。

D.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