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0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0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0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①世界本原:
“___________”是田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的两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
(2)政治思想:
主张“_________________”.(3)社会思想:
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4.影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________________的哲学家.
(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第2页
重点诠释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之所以创立儒家学派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的。
春秋末年,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
。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统治者不断加强对百姓的搜刮和盘剥。
社会秩序动动荡,使孔子认为西周初年的礼制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
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年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为孔子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难点突破老子的思想:
“虚无”的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因循自然的“无为”是老子处事的方法。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宇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学习活动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你怎样理解孔子的这段名言?
典例剖析
以下四种政府,在老子的眼中认为最好的是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解析: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是在老子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老子在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答案:
A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第3页
课堂达标
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
“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的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2、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右图
《孔子讲学图》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讲学的教本是四书
B.孔子讲学注意因材施教
C.孔子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D.孔子教育学生"
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孔子思想中“仁”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它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少暴政以有利于统治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4、下列对老子哲学中“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只有老子本人可以看到它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5、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课后练习
6、2003年底至200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法国文化部长说:
“从久远的时代开始,欧洲就承认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下列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仁”学的提出B.宣扬“吾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C.主张“为政以德”D.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7、下列孔子的主张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遵循“忠恕“之道
C.为政以德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9、下图中的人物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
B.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主张“无为而治”
D.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10、阅读下列材料: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第4页
材料一古往今来,东西方最伟大的两个老师,在中国是孔子,在希腊则是苏格拉底,这两个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读下表:
孔子
苏格拉底
出生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469年
享年
73岁
70岁
角色
思想家、教育家
哲学家、教育家
特色
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
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
思想理念
行仁
认识自己
教育理念
学不厌、教不倦
知德合一
生存时代
周室衰微的春秋时代
城邦分立的时代
材料二“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每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知识即美德。
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苏格拉底
材料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
请回答:
(1)孔子与苏格拉底研究领域的共同方面是什么?
两者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试简单解释。
(3)苏格拉底心目中理想中的人是怎么样的?
家庭作业
11、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周年,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已经提前作好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准备工作。
届时曲阜又将成为全球华人瞩目的焦点,这些都说明儒家的一些价值观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通》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丈明?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你认为“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试着分析儒家文化在现代仍然受到重视的原因。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同你一起解决?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5页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编写者孙芳审核者高秀泉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知识目标:
掌握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准备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名,是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思想主张:
(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①内容:
要求统治者以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②发展:
提出“”的主张。
③实现途径: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
、和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2)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3)义利观(道德思想):
倡导“”;
他强调先后、舍取;
要求人们应具有“”的人格精神。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及其思想:
荀况是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代表的利益。
(1)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
(2)道德思想——“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3)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①内容:
认为治国应以为主,礼法并施。
②来源:
继承,吸收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及其思想主张:
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
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
墨子是第一个巨子。
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
(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
(2)“非攻”:
,就是反对的战争,主张各国。
(3)“尚力”、“节用”、“节葬”:
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2.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特别是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
1.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家的的主要代表。
性格特征:
鄙视。
(1)哲学思想——“齐物”:
即齐一万物。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人生态度:
“逍遥”①“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6页
②具体含义:
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的态度;
③实现方法:
是“”,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哲学思想(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
庄子说的“天”是指,“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
2.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含着深邃的和神奇的风格;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1.韩非及其思想:
战国的思想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法、术、势相结合①目的:
建立一个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基本含义:
法律是处理政事的;
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
势力是君主的、,即权威,是君主的“”。
③关系:
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是法和术的前提;
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
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2)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2.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即“外儒内法”)
五、孙膑与兵家
1.孙膑及其思想:
孙膑是战国时期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的影响,并广泛吸收和其他各家的想。
军事思想:
(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
(3)重视的作用。
六、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学习活动学完本课,试着从儒、道、法三家的主张出发,解决下面这个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典例剖析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明天人之分”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④
本题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史入手,考查了孔子和孟子两位学者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比孔子的“仁”更加的具体化,更加注重了民的作用。
所以答案选A。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7页
1、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 D.墨子
2、墨家思想中反映战国时期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愿望的是()
A、兼爱B、尚贤C、非攻D、节用
4、儒、墨两家在战国百家中最具实力,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用和推广B.两家的主张适应了战国的形势
C.两家的主张具有系统性D.两家主张得到小生产者的拥护
3、战国时期,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持对立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与荀子B.荀子与庄子
C.墨子与庄子D.孟子与庄子
4、韩非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最主要是由于
A.法、术、势的主张有利于统治秩序的长期稳定
B.变法革新的主张有利于历史进步
C.其思想适应了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D.其法治的思想有利于建立民主社会
5、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D.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6、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知天命而用之”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8、建设和谐的家园,我们提倡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提出相似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书 C..孙武 D.老子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8页
9、“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
时期的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 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
视人之家若其家,
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材料3: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4: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堰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世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回答:
(1)以上四则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怎样的观点或主张?
(2)试对材料2和材料4的观点分别作简单的评价。
家庭作业12、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
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
(2)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而墨家学派却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何在?
(3)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对待?
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9页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编写者孙芳审核者高秀泉2011年9月3日星期三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掌握儒学在汉代的新发展。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
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具体内容(特点)
①含义:
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
基础是早期的理论;
同时又兼采家、家、家等各家学说,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③主要思想:
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对西汉社会的影响
(1)作用: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
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
黄老之衰落的原因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来源:
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
“”学说
①君权神授论:
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
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实行,统治才能长久。
3.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思想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10页
难点突破儒学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局面下,其主张无助于争霸的需要和一统天下的需要,所以也就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秦朝时,儒生们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儒、法等多家学说的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能获得“独尊”的地位。
重点诠释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
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封建社会里,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学习活动读下面史料: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
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
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
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请完成下面问题:
(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6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例如:
战国→春秋)
(2)如果要给上面文段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典例剖析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