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2900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

(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

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出李白自己乐观、豪迈的气概。

故答案为:

⑴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⑵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理解诗句的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喜欢用典,以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画面: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

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结合全是内容分析:

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

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据此理解作答。

⑴画面:

⑵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人、事、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

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

【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 

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

“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

(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2)B

【解析】【分析】⑴“身不得,男儿列;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

”这样的浩叹。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

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⑵B项“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有误。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一反她“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风格。

⑴“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

《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

(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

(1)思乡

(2)A

(1)从《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乡愁,即思乡愁绪。

(2)A理解正确。

B“故人”指曾经的老朋友,“昔人”, 

过去的仙人。

C“青山”写的是山色秀美之景,但“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D“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但“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概。

⑴思乡;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的能力。

理解诗歌关键语句不能孤立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要着眼于全诗,结合全诗内容和主旨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表达的感情。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

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

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⑴B;

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8.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答案】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

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9.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

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

方位地点;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

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

“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所以可答: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⑵时间;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

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

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

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

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

(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

“樊哙可斩也!

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

“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