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69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生物教学不能再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的过程。

在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等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其中自然界的无穷奥秘,生命现象的神秘莫测,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学习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后,学生们了解了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懂得了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了成年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在学习视觉和听觉时,我结合三月份来我校演出的残疾人艺术团的感人故事,告诉他们视觉和听觉障碍的形成原因,出示了我国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数据统计及不同的致残原因,数字触目惊心,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最后,我向学生们倡导为了救助病残,将来可以捐献自己的角膜、骨髓等器官。

令人感动和欣慰的事,在后来的学生周记中,有几个同学写了上课时的感受,并决心将来也做一个器官捐赠者!

2结合生理学知识,重视青春期教育

十四五岁,是孩子们身体、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

有些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暴风骤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

我们成年人都曾经历过那个时期,而事后却不一定体会那时的心情和变化的急剧。

初二第一学期的第一、二章节讲生殖、发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讲到这儿时,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安排较多的资料,如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等,通过正面启发和引导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使学生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

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

因此,再讲到神经系统时,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用脑卫生:

(1)善于用脑。

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还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

此外,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反射。

(2)勤于用脑。

注意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把学习、工作、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的时间合理安排,尽量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这样才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处。

3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生物实验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每一个实验过程,都能够有意识的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和实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在做《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和心脏解剖实验时,让胆子小的同学多参与动手活动,训练胆量;为自卑、内向的同学多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帮其树立自信心。

比如显微镜下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因为在已讲解了显微镜用法之后,几乎所有同学都能较快的找到物象,这时,我就多让那些总不敢抬头的同学讲一讲看到的现象,并在详细描述之后,让同学们给以掌声的鼓励,这样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物课上越来越勇敢。

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无疑便加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另外,实验的成功会让他们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所在。

4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生物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

在实际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调查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种类;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收集食物营养成分资料,调查家庭一周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调查本村糖尿病患病概率等等。

通过调查活动,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使孩子们走出校门,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克服困难,提出创造性的合理化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孩子们的意志,多方面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再如,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制作了普通的腊叶标本,还有不少同学用多彩的、形状各异的叶片、种子、花等组成了美妙的图案。

最后展出时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艺术作品。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里互动环境,他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社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

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1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为基础,具有爱的品格。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儿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尝试,的确有所收获。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老师不能再作为“一言堂”的主人,学生也不再“唯师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

中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

我们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

我们表现出的态度、讲话的语气必须和蔼可亲,对待学生的问题不论简单或是幼稚、荒谬,甚至尖锐,我们都应耐心地进行解释讲解。

我在提问学生时,一定不忘了说“请XX同学回答”、“请坐下”等词语,学生答对了一定记得及时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平时基础差的同学或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更需略带夸张地给与鼓励,对答错的问题,及时更正,但不去嘲讽学生,做到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重。

激励性语言如“你说得真棒!

”、“你思维很敏捷”“你想得很全面”等会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另外,平时闲暇时间尽量多与学生接触,以平易之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喜悦,帮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这样一来,那怕是很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也会给足你这个“朋友”的面子。

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用爱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

2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生崇高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

学生不信赖教师,就不会爱学这门课程,正所谓:

“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知道,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来源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来源于向优良的性格品质。

一位遇到困难不低头,笑口常开、积极进取的老师,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1)课堂上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

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确有这样的感受:

当我面带笑容走进教室时,我会发现学生们也像欢快的小鸟一样,围绕在我身边,问这问那,表现得兴奋异常;偶尔有一天我由于身体不适,蹙着眉头走进教室时,我很快便感受到学生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明显的,多数学生不说话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无精打采,甚至竟有个别学生趴在桌子上开始打盹了!

那次体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情绪了。

我在走向教室之前,一定先到镜前看自己一眼,看看是不是有精气神,是不是已在脸上写上了快乐!

其实,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当我踏上讲台的时候,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一下子,所有烦恼,甚至身体些许不适,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

也许,这就是所谓“入境“的感觉吧!

(2)注重积累,开阔视野,与时代同步

现在社会发展快,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的话题每天都在变,生活对他们来说每天都很新奇。

他们总是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他们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和他们产生共鸣。

为此,我们也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广泛的爱好、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

为此,我通过多种渠道,如订阅《百科知识》《家庭科技》《健康时报》,自己摘录电视科技节目,做读书笔记,积累剪报等,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知识,了解社会、了解新生事物,以期能够与学生交流,与时代同步。

总之,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两个方面共同构建的协调发展空间,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达到最佳耦合的过程。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点,也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05年6月

生物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的过程.任何一种知识的掌握必须以一定方法为手段,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靠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心态、能力和科学方法等心理因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它记录的不只是文字、符号、定义等,还包括各种心理信息,所以生物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是针对学生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从功能上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隐形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更具灵活性,它是一种重要的又容易被人忽视的教育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是一件很有艺术的、艰难的、长期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学科中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学。

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们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的规定(“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以后,以求与同行研究和商榷。

一、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什么呢?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换句话说,也就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

结合“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

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1400克,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

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和调查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使他们明确了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和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是一次对同学们发愤读书的很好动员。

二、结合“生殖与发育”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其明白性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性不是为一时之乐,而是为永久幸福;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才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基础,任何教育都是无本之木。

青少年成长变化中的个体,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发展,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社会文化中黄毒泛滥,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且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行为、性歧视、同性恋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

“生殖与发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机。

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了解,才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从而避免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也使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爱。

对别人友爱,对世界关注,这本身就是道德品质发展的一种标志。

三、结合“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人类也是这样,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整个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对社会既要有索取,更要有所奉献。

“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有许多相互依存的自然现象可作为教育的材料,如“种内互助”中的蜜蜂这个种群,各种工蜂分工明显,觅食、保卫、清洁、育幼分得清清楚楚,干得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如果青少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只图索取与享受,在社会、家庭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狭隘、自私的心理,甚至会去仇视社会,危害社会。

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社会的依存关系,主动地调整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四、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企业工厂辛勤工作的员工,是知名学者教授还是在经济浪潮中呼风唤雨的弄潮儿,都会经历面对挫折的体验,而且有些还是频繁而又长久的痛苦体验。

古人亦云: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致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

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孟德尔的发现又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各自的实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很快发展起来。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的对待挫折,以次教育他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逆境,对学生进行耐挫训练和坚韧性格的培养。

五、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四大支柱”里就有“学会共同生活”。

具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课桌排列看,一律面向老师,从课堂活动看强调的是教师活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缺少相互间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将研究性学习有机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给予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例如,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之后,开展了“西河南充段污染情况的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实施时,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6—8名能力、性别、成绩不同的学生构成,并选出组长。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查阅资料、访问、实地调查取样、实验分析等环节,写出调查报告。

最后,举办成果交流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从中学到了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得到了不断内化,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认为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进步,逐渐由生物转向心理、转向社会,健康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

世界卫生组织(WTO)为健康下的定义:

“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这个定义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揭示了健康的内涵,其中心理与社会良好状态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

一个人光有健壮的体魄还不能说是一个健康人,健康人应该是体魄健壮与心理健康的统一。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这是最早的由国际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比较具有代表性。

这十条标准是:

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9.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再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借鉴国外的研究,我国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健康应该包括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

1.智力正常;2.有安全感;3.情绪稳定,心情愉快;4.意志健全;5.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恰当的评价;6.适应能力强;7.能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乐于学习、工作、社交;8.人际关系和谐;9.人格完整和谐;10.睡眠正常;11.生活学习良好;12.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

依据这些标准,引导个体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的过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不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说,都是处于发展的最关键期的群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依据上述标准外,还应充分体现中小学生的特点。

从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基本内容:

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全社会重视、配合外,主要责任在学校。

学校是一种专门的育人场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其基本途径有:

心理教育课、心理咨询、活动课、小组辅导、学科教学渗透。

上述各种途径,都有各自的特点,应该综合运用。

但是,比较而言,学科教学渗透这一途径具有特殊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学科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途径。

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家庭教育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但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

这是因为学科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实施影响的过程,学科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情感教育、动作技能的培养等,目标具有全面性。

同时,学科教学在学生全部活动中所占比重最大,耗用课时最多。

其次,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学科教育目标可分为三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其中情感领域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情绪、情感,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合作学习、价值观等。

很显然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一种交叉关系。

这种交叉关系使我们明确了两点:

一是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最佳的结合点;二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体中应有之义。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总结各地的实践,结合我们的研究与实验,我们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学习策略训练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

学习心理包括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主要是学会学习,而掌握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标志。

非认知因素主要是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习惯、正确归因等。

在学科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把学习策略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认真加以落实。

同时,还要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意志的磨练、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科教学中的经常性的任务,一丝不苟,常抓不懈。

2.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采取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情感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是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的内容。

要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紧密结合教材。

传授知识与德育渗透相结合是各科教材编写的原则之一,各学科教材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需要我们去挖掘。

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

而决不能拖离教材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另起炉灶,否则将适得其反。

二是要采取渗透的方式。

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的,要与知识的传授融为一体,而不能简单地说教。

三是要加强计划性。

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要具体依据各学科中每一课的内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作到心中有数、循序渐进。

对那些不含明显的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也要围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指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四大支柱”里就有“学会共同生活”。

具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课桌排列看,一律面向老师,从课堂活动看强调的是教师活动。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缺少相互间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