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10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docx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能变为现实。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1、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

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为主。

(教育学不可能研究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具体的个体,它是从抽象、共同的角度来研究)

2、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

生理影响心理。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婴儿期(0-1、岁)

幼儿期(1、-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2、13-15、16岁)

青年期(16、17-25、30岁)

成年期(26、31-55、60岁)

老年期(55、60-死亡)

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

1、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2、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

(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

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A、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的。

(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的成熟。

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此外,个体的社会性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义务为标志。

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期限后推,心理成熟和社会性成熟后推。

营养和社会文化的刺激,个体性成熟提前。

B、每个系统各方面的成熟程度并非同步。

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不均衡(身高、体重)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在童年期几乎没有进展)

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敏感期):

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形成的时期。

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仑兹“印刻”(10-16小时)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关键期内的教育事半功倍,错过了关键期则事倍功半。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A、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水平各不相同

“早慧”“晚成”

国外一大规模的报告表明“当一年级教师遇到他班上差不多都是6岁的孩子时,他事实上面对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的准备状况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从3岁到10岁”。

B、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

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的关系

C、表现在不同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倾向上

兴趣、爱好、性格等

(三)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暴露的过程。

高尔登【英】优生学创始人,977位名人家谱调查

彪勒【奥地利】心理学家,“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

霍尔【美】心理学家,“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环境决定论

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华生【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几十个婴孩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种专门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或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3、二因素论

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

儿童心理学家施特恩【德】“儿童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和反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早期儿童心理学》

心理学家吴伟士【美】“相乘说”

“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不似相加的关系,而较似相乘的关系。

一个个人,并不等于遗传和环境之和,而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个人的发展依赖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就像矩形的面积依赖于高也依赖于长一样。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人是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

因此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

生物因素:

遗传素质非遗传的先天因素

健康状况后天的生理损伤

社会因素:

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环境与教育)(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以培养人为目的;对人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偶然的还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的。

主体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生物因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他的发展无疑要受生理解剖的规律所制约。

尤其是在生长发育未成熟的阶段,这个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提供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生物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主要因素。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性。

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在遗传基因中具备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

遗传的生物特征就叫遗传素质。

1、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可能。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人的发展有的是直接建立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的。

如:

动作的发展,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跑。

有许多方面的发展虽然不是直接建立在生理成熟上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依然要受生理成熟水平的限制。

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

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

机体的构造和机能上的差异

遗传决定论的错误

1、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决定其现实性

(伤仲永、狼孩)

2、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个体差异在常态下不是跨越不过的鸿沟

(二)社会因素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

印度狼孩的事例

教育学把社会因素分为环境和教育

1、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是指除去专门教育之外的个体周围的社会环境。

即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也产生限制。

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把人看成是环境的被动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能构成人的发展的环境都是人意识到和并与其发生作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能静态地理解环境。

人还可以改造环境、超越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定向的,有正反之分。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

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导的含义是主要导向作用。

是和遗传和环境影响的无定向相对应。

(叶书237页)

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

(2)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都比较科学地遵循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

(3)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

(4)学校教育可以自觉地调控环境的影响。

(任小艾霹雳舞事件)

教育万能论

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

否定了遗传的作用,尤其是否定了人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对个体毕竟是属于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主体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主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个因素不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但主观能动性一旦产生就成为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在人的发展中表现为人可以有目的的、自觉的发展自身。

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何处来

不是原生的,而是派生的,是人出生后逐渐形成的。

它的形成主要和一下两个方面有关:

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往往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和个性品质等。

人们往往就是借助于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去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并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

现有发展水平

最初,是由带着全部先天因素出生的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它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是对后一阶段个体继续发展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现有发展水平为人竖起了一扇“心灵大门”,此们并不是向一切外界敞开的。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不知所云”

(2)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

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

这种为要发展自身的力量和才能而自觉地、有目的地自我控制和调解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教育能力差。

自我意识水平高,自我教育能力强。

不能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以上的因素分析,是静态的。

现实中人的发展是各因素动态地、有机地发挥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的。

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表现出来,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发展的现实。

(叶书P226)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争论

1、三因素论

来自凯洛夫《教育学》。

遗传提供物质前提和潜在可能;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则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对三因素论进行修补

由于十年动乱后,出现了一批“逆境成才”和超常儿童,使人们意识到三因素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遗传和环境的认识上表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修补方法:

A、增加因素,四因素(加上主观因素)B、提出生物因素和社会二因素论C、提出综合因素:

多层次、多系统的因素是综合起作用的。

3、认为必须以方法论为突破口,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对三因素论做整体的结构性改造。

叶澜为代表。

“二层次三因素说”,第一个层次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包括发展主体自身为发展提供的条件(先天与后天)和外部环境为发展提供的条件;第二个层次是现实性因素,具体是指发展主体从事的各种性质和各种水平的活动。

是不是我们办一所学校,开展一种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发展是有区别的

教育是发展的外在因素,发展是发展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

不能把教育当发展,或认为“教育即发展”。

1、从概念上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2、教育和发展各自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教育规律

发展规律是生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育是针对发展而设立的一种专门活动,因此,它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过程和发展过程往往很难分开,所以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常常有人将教育当发展。

从教育史上看,认识到教育与发展不同,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古代教育一味压抑学生的个性(逆水行舟)

近代教育教育适应发展,但学生发展是在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中自发、自然的发展。

(随波逐流)

二次大战后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顺水推舟)

(二)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

2、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尊重并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的循序渐进

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的可接受性和针对性

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的及时施教

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与教育的因材施教

附: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的结果和作用。

教育功能分析的多重维度

(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分类。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教育作用于个体必然作用于社会,教育作用于社会又必然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实现。

历史上两者有矛盾,但实现这两种功能的有机结合是当代教育应有的追求与目标。

(2)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层次上分类。

基本功能是指教育根本的、基础的且是恒常、稳定的功能。

这种功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处于主要的、基础的地位。

派生功能是指由基本功能引发出来的功能。

教育的基本功能有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筛选、分层功能。

派生功能则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

(3)正功能与负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性质划分。

正功能是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

负功能是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

最早提出这对概念的是社会学家默顿【美】,后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也昌山引入教育领域。

对全面把握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醒人们更科学更客观地对待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思考题:

1、人的发展的涵义。

2、个体发展有哪些一般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对于教育活动具有什么意义

3、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分别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5、如何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6、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理论的认识。

参考资料:

1、手中资料有关章节。

2、维果茨基【苏】,龚浩然译,《学龄期的教育与智力发展问题》,《教育研究》,1983、6。

3、叶澜:

《论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与主体发展的动态关系》,《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P567,或《中国社会科学》86年31期。

4、《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P531;P609.

5、《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98年版。

(按需要通过索引阅读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