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120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docx

四川省教育学A知识点

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整理(教育学A)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

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二)、教育的发展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1、远古教育:

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①非独立性

②贫乏性

③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

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

②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

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3、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

第二阶段:

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第三阶段:

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世纪中叶--目前)

第二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

(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它要培养的是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民。

②、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主要是为提高人的一般素质打基础。

教育目的又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具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大派: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观点:

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组成部分。

五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缺一不可,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

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

第一层次:

教育目的。

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

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

其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第二层次:

教育目标。

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

它可分解为各种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

课程目标。

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

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

第四层次:

单元目标。

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上述第一、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称为无期目标或理想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

第三层次目标是更加具体化的,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为中期目标为中程目标。

第层次目标称其为近期目标。

我们把具体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动目标。

2、教育目标的分类:

一般分为三大类

①认知领域:

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

②能力领域:

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行能力(包括政治领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

③情意领域:

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

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

各层级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的顺序

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经历的顺序是:

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第三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在个体“心”的方面,个体“心”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四种:

1、遗传:

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环境:

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对人的发展,特别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

1、顺序性:

即由低级到市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

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不平衡性:

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性:

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

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把握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①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修改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

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

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

第二、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

第三、行动。

3、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

人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的似乎与性别角色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

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

自我是社会化过程或者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又将反过来影响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

社会性相互作用有两大功能。

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保持每个个体作为受尊重的个体进入社会。

通过社会化功能,个体与他人乃至社会建立和睦共利的关系。

如果社会化历程频繁受挫,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冲突,导致行为偏离社会规范,起到犯罪。

二是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帮助人们理解自我的个性特质。

通过个性化功能,个体建立起与客观相统一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意识。

个性化受失传常导致内心混乱、绝望意识的产生。

因此,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

“制约”与“促进”表明了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社会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

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

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

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

教育除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提高人口质量的功能:

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

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

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第二、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

人才流动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四点:

①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之间的流动②人才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③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④人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质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②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③能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程所需的时间。

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⑤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

政治是阶级利益的反映,所以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这种制约作用波及到教育的一切方面。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直接对受教育运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教师对学生能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千万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即“亚文化”,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对学校教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①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②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③人们的生活、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剟又是探索真理性知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技术:

是科学的就用化,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它们对教育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其次,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

①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运行时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可以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的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的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系在于科学因素是否进入教育过程。

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②科学以物质裸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成果。

3、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教学形式个别化。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第四节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

教育的正效应、负效应(以及零效应)

一般把符合预定目标的效应称为正效应,把偏离或背离预定目标的效应称为负效应。

社会主义教育效应的判定标准是社会的进步与个体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教育效应为正效应,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教育效应则为负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导致的结果:

1、把基础教育制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把精力焦躁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合他们成为教育的弃儿,推动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

3、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单纯抓智育。

在智育上,又重知识教学,轻智力培养,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知识结构残缺,养成唯书、唯背的心理定势,缺乏求实求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

4、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个性受到严重压抑和损伤。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背离我国教育的目的和基础教育的性质的,也是违反人的成长规律的。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具体表现在:

1、不断加入习题量和使用各种辅导材料

2、不断增加课时,拉长授课时间。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1、确定名次是考试的重要目的。

2、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

3、实施恶性补习

4、大量购置应付升学考试的参考书试题集和模拟试卷

5、面对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教学

6、简化教学方法。

二、现代教育的功效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

其基本特征:

1、商品性

2、生产性

3、科学性

4、民主性

5、发展性

(二)传统教育的扬弃

传统教育并不完全过时、陈腐,不能一概否定,需要改革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教育;对仍然适用、甚至是优秀的东西,则需要吸收、继承和发扬。

传统教育的优点:

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

我国实际来看,传统教育的弊端:

1、培养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

2、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纵向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3、在教学方法上,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

4、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

5、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6、在方法论上,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创造型人才培养

传统教育,侧重于传递和储存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和发展创造力;现代教育,重视对创造力的研究,培养创造型人才。

1、什么是创造型人才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

创造力是一中综合性的能力,创造型人才一般应具有以下一种素质:

①敏锐的观察力,关于观察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②丰富的想象力,关于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设想

③科学的思维能力,关于分析复杂事物,处理各种矛盾

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动用多方面知识来解决理论或实际的问题

⑤实践能力,并有不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观点二:

创造型人才需具备三方面素质:

①专而博

②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

③对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追求真理,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创新意向,有独立的批判精神,有较强的耐挫折力和有合作精神等。

观点三:

具有良好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称为创造型人才。

创造性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绪、兴趣与动机、意志、性格等方面。

2、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

①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

②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

③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

④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乏社交性

⑤创造型的人,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缺陷,不满于现状。

总之,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

传递文化,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

第一节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决定教师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是教师的职业情感价格品质。

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有所帮助,包括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等等。

这种促进的教育态度,可综合成四类:

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一)理解学生

1、心胸豁达:

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第二个品质是体察性。

2、敏感性:

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

3、移情作用:

其心理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

4、客观性:

人要保持客观,意指能够退后一步,并以一种中性、无强加的参照系来看待所发生的事件。

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预期的歪曲,它也完全适合于移情的一般范畴。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

1、真诚:

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

2、非权势:

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想往的成效。

3、积极相待:

若帮助者对他要帮助的人持积极、认可的态度,那么发展和变化最有可能发生。

4、交往技能:

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

教师如果具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视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积极的发挥。

教师对自己具有比较全面、实际和最接近真实的看法,有助于他的举动表现得敏感而有节制。

(四)教育的期待

原理: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学习表现越来差。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教育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会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上;

其次会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

再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影响,教师首先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

第二、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损害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教育要注意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智能结构

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相关。

而这种表述的清晰度和流畅性又都是智能素质的反映。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

1、教育预见能力:

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其核心是教育思维。

2、教育传导能力:

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

其核心是语言能力。

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育活动控制包括三个方面:

①对学生的控制:

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来实现

②对自已的控制:

教师的自我控制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或教育效果的好坏。

包括对自身结构主体的控制和对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的控制。

③对情境的控制:

教师要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方面,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第二节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

一、教师的“教员”角色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和知识,用以帮助学生获得同样的知识。

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

教师的“领导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领导角色的心理学解释:

领导活动是一种行为的过程。

领导概念的含义有三点:

1、领导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态。

2、领导是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活动;3、领导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领导者的具体行为有八点:

1、领导者受社会委托,在一个集体中施加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