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253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冲刺卷2新课标Ⅱ卷正式考试版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考冲刺卷

(2)(新课标Ⅱ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

下图是邯郸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回答下列各题。

24.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

“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懦学

25.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由用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6.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

《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

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

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D.佛教观念影响较大

27.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者,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袛。

”基于这种认识,雅典人认为

A.居民应自觉将自身与城邦融为一体B.普通公民对城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C.内争是导致国力削弱的最主要因素D.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终究会被淘汰

28.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29.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A.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30.世界上第一个计时器是公元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

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钟表制造业在欧洲发展起来。

计时器在中外历经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技术水平的高低B.科学家有无创新能力

C.是否出自社会需要D.是否有政府支持

31.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

“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己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

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

因饲养员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

A.减少财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B.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C.精简行政人员,扩充边区军队D.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32.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

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

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

C.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D.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33.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34.2006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几位意大利影评专家最后这样评述冯小刚的《夜宴》:

“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

”由此推断,这些影评专家认为

A.艺术应该做到内涵与形式统一B.世界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

C.中国影视情节符合西方人口味D.艺术价值源于对现实的演绎

35.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

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

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D.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

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

“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

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斤、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

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

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丈明。

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摘编自张允渭《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触合》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前后至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东学西渐”与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

(13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欧洲推崇中国文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1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片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

上面的绘画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

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

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

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根据材料,提取图画中包含的政治或思想的一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要求提取的信息与说明相一致)(12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修正型的改革,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

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

……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

……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就是发生在某一封建王朝的中后期的改革。

……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社会危机一触即发,封建王朝统治难以为继了,……改革者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统治,就不得不调整或者改变某些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

……所以这种改革大多数是以失败而告结束的……。

——部分摘自《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修正型改革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两种不同修正型改革的时代背景。

(8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各举一例分析两种“修正型的改革”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7分)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董必武是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为数不多的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人,这一背景使他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看到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在多方面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的问题。

他强调,人们必须认识清楚,人民民主政权制定出的法律和以往任何时代的法律都是不同的,它代表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它的作用是保障新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保护的是人民的权利,人们不仅不应该反感,而且还必须努力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

他提出必须看到和努力克服群众运动不重法律的副作用。

他指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对于取得彻底的革命的胜利虽然作用重大,然而其产生的副作用就在于“群众运动是不完全依靠法律的,甚至对他们自己创造的表现自己意志的法律有时也不大尊重”,针对这种不重法律的倾向,在革命时期,因为环境和条件的需要,难以避免,但在和平建设时期,需要予以克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将群众运动引向和纳入法律的轨道。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强法律教育,形成尊重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陈珊珊《浅议董必武法律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必武重视法律教育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教育的积极影响。

(7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冲绳岛是距离日本本土仅340英里的岛屿,冲绳岛战役,是在琉球群岛中冲绳本岛进行的一场战役,英文称为“TyphoonofSteel”,日文称为“铁雨”或“铁暴风”,这些代号代表战斗之激烈程度、火力之密度及盟军参战之战舰及车辆的庞大数量。

从1945年3月18日美军航母编队袭击九州开始,至1945年6月22日冲绳岛战斗基本结束,历时九十六天,其中在冲绳岛上的激烈战斗就有八十二天之久。

日军包括“大和”号战列舰在内的16艘水面舰艇和8艘潜艇被击沉,约4200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被彻底消灭。

美军有32艘舰船被击沉,368艘被击伤,其中有13艘航母。

日本方面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盟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

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

这是美日两军在太平洋岛屿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也是最后一次战役。

此次战役,日军十万守军,面对美军绝对优势的海空兵力和地面部队,在近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三月有余,显示了日军抗登陆能力之高,战斗意志之顽强,使美军深刻意识到对日本本土的登陆将遇到更加激烈和残酷的战斗。

——据XX百科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冲绳岛战役的背景、特点。

(8分)

(2)分析该战役与日本投降的关系。

(7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战争初期,民兵打得十分出色,许多人认为单凭民兵就能打败英军。

华盛顿则不然,他说:

“依靠民兵的办法无疑是以断杖当作拐杖。

”1776年底,他指出:

“我们唯一的寄托是尽快建立一支新军”,如果这一目标无法达到,则“大局已定,绝无转机”,而美国只要能够保持“一支军队的外形,坚持战斗,美国就会生存下去”。

材料二华盛顿说:

“要有一支优秀的陆军,而不在于人数的多寡。

”于1783年5月提出了《关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意见》,这个计划是以节省军费为原则。

其主要内容为:

建立一支小型的海军和正规陆军,执行警备和戍边任务;以民兵为主要军力来源,建立一支由所有18到50岁男子参加的、组织完善而统一的民兵队伍;建立军事院校,普及军事训练;等等。

——《乔治·华盛顿军事思想评述》

(1)对比材料一、二,华盛顿的军事思想有何变化?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军事思想变化的原因。

(6分)

 

2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反映了理学著作。

理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思想宣传维护封建统治,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C、D均是从学术的角度阐述理学影响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25.【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赋税制度

26.【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中的“前世、今世、生死轮回、因果”等字眼均是佛教的典型的思想观念,所以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受佛教观念影响很大,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A项错在自主;B中强化没有体现;C中观念流行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佛教观念影响文学

2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根据题干中“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者”等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必须与城邦融为一体,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要,故A项正确。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2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在1750~1800年间…到1880年时,…1913年,更达到3倍。

”,可见材料主要反映,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故选C。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9.【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可以分析出议会有一定的立法权,,二十五岁的公民有选举权说明此时的国王不是纯粹的专制,所以本题答案选A.B、C、D不符合史实。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30.【答案】C

考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特点

31.【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中“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结合1946年的背景”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初期,明显是发展边区经济的原因,故D项正确;A中改善干群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B中发扬民主作风材料中没有体现;精简行政人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3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可知,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认识,由于时代变化,历史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33.【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发展

34.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无论从情节还是从结构而言,《夜宴》都过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时代设置,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部中国电影。

”可知,作者强调艺术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故选A。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电影艺术

35.【答案】D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走向联合的欧洲

40.【答案】

(1)相同:

①都经过了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历程;②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③都与本国或地区的社会变革过程相结合;④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

(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

不同:

①前者主要是内驱力推动下的主动学习,后者主要是在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学习;②欧洲经过对中国文明的学习改造最终也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变革,日益强大;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7分)

(2)特征:

崇尚理性;反对专制和特权,追求民主平等。

(6分)

影响:

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6分)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的影响、对比

41.【答案】示范一:

信息:

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和平共处的世界宗教和谐观。

)说明:

从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百姓寻求精神寄托;宗教的特点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范二:

信息:

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团结和谐或体现华夏自古的中庸思想)

说明:

联系明朝的政治状况来答,言这有理即可。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与图相关的信息,信息与说明能一致就可)

【解析】试题分析:

首先,提炼观点信息,题目明确表示,可以从政治或思想角度进行提炼。

比如:

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和三教合一中庸、和为贵思想影响。

其次,进行说明,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如:

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儒家中庸之道,教派争斗不利于团结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政治状况;宋明理学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

(1)修正型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2分)前者是在政权建立初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经济萧条,政局尚未巩固。

后者是在政权中后期,此时新的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经济困难,政权出现危机。

(6分)

(2)汉初刘邦改革。

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为汉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是成功的改革.(3分)

王安石变法。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改革最终失败,未能解决北宋面临的各种危机,又激化了新的矛盾。

(4分)(时期对均可得分,但中后期改革应加不足)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种不同修正型改革的时代背景主要突出改革所处的朝代的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是在朝代的初期,但有的却是在朝代的中后期,朝代初期的改革背景主要突出一个新的政权刚刚建立,政局尚未巩固,社会经济往往萧条,朝代的中后期的改革则主要突出政权已经出现危机、社会矛盾加剧等因素即可。

(2)在朝代的初期的改革是非常多的,而朝代的中后期的改革则是非常少的,对教材熟悉的话,中后期的改革只能回答王安石变法是典型的。

两种“修正型的改革”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强调在朝代的初期的改革往往是成功的,例如既能巩固政权,又能恢复经济。

而朝代的中后期的改革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主要突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修正型改革•两种不同修正型改革的时代背景及作用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答案】

(1)原因:

①他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专业教育;(2分)②维护人民的权利、利益与要求;(2分)

③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2分)④形成尊重和遵守法律社会基础。

(2分)

(2)影响:

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2分)②有利于建国初期法律制度的建立;(2分)

③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秩序。

(3分)

考点:

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国的民主思想·法律教育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答案】

(1)背景:

欧洲战场即将结束;太平洋战场上以美军为主的盟军使用跳岛战术,逐渐接近日本本土;雅尔塔会议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

(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特点:

战斗残酷激烈;参展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规模大、时间长、军民伤亡人数多。

(每点2分,共4分)

(2)关系:

彻底消灭了日本海空军主力;日本西南门户被打开,本土面临直接进攻;美军的巨大伤亡,促使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加快了战争结束。

(7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背景,可以结合时间1945年3月—6月,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欧洲战场即将结束,雅尔塔会议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以及太平洋战场的战术调整;第二小问特点,“日军包括‘大和’号战列舰在内的16艘水面舰艇和8艘潜艇被击沉,

约4200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被彻底消灭。

美军有32艘舰船被击沉,368艘被击伤,其中有13艘航母。

日本方面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盟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

数万名当地平民丧生、受伤或被迫自杀”体现了战斗的惨烈和双方巨大兵力的投入,还可以从时间上、规模上和伤亡人数上归纳。

(2)此题问关系,要求分析冲绳岛战役与日本投降的关系,可以从冲绳岛战役对美日双方的结果分析,一方面日军的海空主力被消灭,日本西南门户被打开,另一方面美军的巨大伤亡迫使美国使用原子弹,加快战争的结束。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冲绳岛战役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答案】

(1)材料一:

注重正规军的建设,认为正规军建设事关国家存亡。

材料二:

主张走精兵之路;充分发挥民兵优势。

(9分)

(2)原因:

独立战争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建国之初,国家经济出现困难;庞大的正规军建设增加了财政负担。

(6分)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