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78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经济学(2628)-整理.doc

《管理经济学》

绪论P3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P3~P4识记

答: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

为了研究企业的行为,它们都首先要对企业的目标做出假设,因为目标不同,企业的行为也就不同。

但是除此之外,企业的行为还要受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管理经济学除了根据假设的企业目标外,还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的行为。

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行为的唯一目标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P4~P6识记

答:

1.建立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2.边际分析法3.需求弹性理论4.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6.机会成本原理7.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最常见的是利息。

)。

企业的目标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1、企业目标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它包括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技术改造。

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即:

企业价值==

式中πt是第t年的预期利润,i是资金利息率,t表示第几年(从第1年,即下一年到第n年即最后一年),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入(TR)减去总成本(TC),式中TRt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销售收入,TCt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成本。

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利润=销售收入-企业成本会计成本定义——是指会计帐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

属于历史成本,会

         计成本不反映因对资源的使用做出了选择而带来的全部牺牲,因而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

机会成本定义——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

益。

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它才是真正的成本。

正常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主如果把投于企业的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

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

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息。

P8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

③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零。

④机器原来生产A,可得利润X元,现在改生产B——生产A可得到的利润X元。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计算。

⑥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⑦机器设备折旧——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公式:

全部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薪水机会成本+折旧机会成本+销售机会成本+经营费用机会成本

会计利润定义—-是企业的实际收入>实际支出的部分,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

(不可用于决策)

   会计成本定义――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经济利润定义—-经济利润是指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而得到利润,经济利润可以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

是企业资源优

化配置的指示器,因而是决策的基础。

   内含成本定义――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的差额。

企业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销售收入-(会计成本+内含成本)。

 经济利润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P13

需求

需求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P13识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

(价格↑→需求量↓)

P13识记②消费者的收入(指平均收入)—一般地,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

(收入↑→需求量↑)

③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

替代品价格↑→需求量↑;互补品价格↑→需求量↓

④消费者的爱好⑤广告费用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即:

Qx=f(Px,Py,T,I,E,A,…)P14识记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或QD=f(p)。

P15识记

它可以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和企业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

P16识记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

识记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

P16识记

需求量变动的规律:

价格↑→需求量↓;价格↓→需求量↑。

P16

需求的定义——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

P16

供给

供给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P18识记

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P(是最灵敏、最重要的因素)—价格↑→供应量↑

P18识记②产品的成本C——产品成本↓→利润↑→供应量↑

③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E

④其他:

政府的税收、补贴等因素       供给量    价格,成本,生产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

供给函数——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示,其最一般形式为:

QS=f(P,C,E,…)。

P18识记

供给曲线——是假定影响供给量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其一般形式为:

QS=f(P)。

    它可以分为企业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

P19识记

供给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的曲线。

即:

价格↑→供给量↑。

P19识记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供给曲线不变(所有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供给量沿原供给曲线而变化。

P19识记

供给的变动——是指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供给曲线的位移。

P19识记

供给的定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数,而是指一个供给表,或一条供给曲线,或一个供给曲线的方程。

P19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需求—供给分析法——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供需双方及其影响因素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

P23识记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①资源的稀缺性:

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使用和生产的资源和产品进行经济选择。

P25识记②资源的可替代性:

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使人们在经济上的选择成为可能。

③消费者和企业怎样进行选择:

社会资源趋向合理的配置。

④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见配置的基本标志。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志①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

P25②价格↑→能刺激生产、抑制需求;价格↓→能抑制生产、刺激需求。

③价格机制通过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作用方面的不足之处①垄断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价格调节经济的能力。

②外溢效益的存在,是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

公共物品:

社会生活中具有非竞争性   ③公共物品的存在,是价格机制对它们的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作用。

和非排它性的产品和劳务。

       ④信息的不完全性,结果导致错误的购买政策。

⑤收入分配的不公等。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条件①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P27识记②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③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干预。

第二章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P31

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

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B),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公式A)包括点价格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公式E);弧价格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公式F)

   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公式C)。

包括:

点收入弹性(公式G),弧收入弹性(公式H)

   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公式D)

公式A:

(式中:

E-需求弹性;Q-需求量;X-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

公式B:

即:

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

(式中:

Q-需求量;-需求量变动的绝对数量;P-价格;-价格变动的绝对数量)

公式C:

收入弹性=即:

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收入变动%

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因为需求量Q和消费者收入I一般按相同方向运动。

低档货:

是指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

高档货或奢侈品:

是指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品。

正常货:

是指收入弹性大于零的产品。

一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小,奢侈品的收入弹性较大。

公式D:

即:

交叉弹性=y产品需求量变动%/x产品价格变动%

公式E:

点价格弹性公式:

即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已知两点坐标,就可计算出弹性。

公式F:

弧价格弹性公式:

公式G:

点收入弹性公式:

为负值时,称为低档货

收入弹性为正值时,称为正常货

公式H:

弧收入弹性公式:

>1时,称为高档货或奢侈品

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①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垂直直线,如自来水、电、液化气等,P↑,Q基本不变);

识记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水平的直线,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同类产品,P↑,Q→0);

指的是绝对值③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双曲线,Q随P同比变化,但销售收入不变);

④中点为单元弹性需求,中点以上的部分为弹性需求,以下为非弹性需求(倾斜的直线)。

价格弹性与边际收入和平均收入(即价格)之间的关系——P36收入:

revenue边际:

marginal

①弹性需求时,降价能使销售收入增加;非弹性需求时,降价则会使销售收入减少,故销售收入一定在单元弹性时为最大。

②总收入(TR):

企业将产品出售后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即:

TR=P×Q

③边际收入MR:

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个产量能使总收入增加多少。

边际收入在需求量为零时最大,在弹性需求时为正值,在单元弹性时为零,在非弹性需求时为负值。

MR=ΔTR/ΔQ=dTR/dQ

④平均收入AR:

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也就是产品的价格P,平均收入曲线即企业的需求曲线。

AR=TR/Q=P

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①商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εp|前者小,后者大)。

如:

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弹性小,价格变化不会影

P37识记响需求量;装饰品等奢侈品,当价格变化,需求量大幅度变化,则价格弹性大。

②可替代物品的难易程度。

即替代某商品的难易程度决定此商品|εp|的大小。

如:

毛织品等属可替代品,弹性就

大大变化,价格变化则需求量变化大;食盐等生活品无替代品,弹性就小,价格变化不会影响需求量。

③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如:

汽车等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大大变化,购买支出占收入比重大,

则价格弹性大;火柴、食盐等价格变化时,不会影响需求量,所以价格弹性就小。

④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εp|就大,从短期看,|εp|就小)。

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

指收入每变化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反映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序,它等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变动率与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动率之比。

         ①交叉弹性为正值(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两种相关物品是替代品。

     替代品:

是指两种产品对消费者具有相似的效用,任何一种产品均可代替另一种使用。

交叉弹性的经济含义②交叉弹性为负值(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两种相关物品是互补品。

          互补品:

是指两种商品必须合并使用,才能对消费者产生更大效用。

③交叉弹性为零(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没有影响,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需求估计的方法:

一是进行市场调查,根据所得资料估计需求;二是根据积累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法估计。

1)市场调查法:

通过对消费者直接进行调查,来估计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调查的方法①访问法—将拟调查的项目,以面谈,电话或书面等形式向消费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调查的样本资料,所

P41识记得资料越多,以此估计出的数据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实验法—是一种以特定环境为实验市场的调查方法,它具有较大的客观性。

它包括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2)统计法:

主要是回归分析法,依据观察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找出拟合这些数据点的最佳拟合曲线,从而确定要求的需求函数。

常用需求估计函数有两种:

一是线性函数;一是幂函数。

幂函数:

更符合需求变动的实际情况。

线性函数:

比较简便,在一般数据观察范围内,也能满足需求估计的实际需要。

第三章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P51

生产函数概念及其分类

生产函数——实质是反映生产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说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各种投入要素的一定组合,最大可能生产多少量,不同的生产函数代表不同的技术水平。

一般表达式为Q=f(x,y,……),Q代表产量,x,y,……代表诸投入要素。

生产函数的分类长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短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但有的是固定的。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

总产量Q、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也存在于总值、平均值和边际值之间。

P52识记

①总产量Q——是指一定数量的某投入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②边际产量MP——是指在一定数量劳动力的条件下,增加一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Q/△L),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的斜率。

MP>0时,Q↑(斜率>0);MP<0时,Q↓(斜率<0);MP=0时,Q最大(斜率=0)

③平均产量AP——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Q/L),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

MP>AP时,AP↑;MP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

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行业。

前提条件:

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技术水平不变。

边际产量收入MR——是指增投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所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如果市场价格是不变的,它就等于边际产量MP

P56识记乘以产品的价格P(MR=MP×P)。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使用量的结论——假定MR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当MRP=P时,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

MRP=MR×MP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等产量曲线特性为:

处于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

按投入要素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度,可将等产量曲线分为三种类型P58识记

①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线(替代率常数)。

②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角线(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为固定)。

③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是不完全的,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一般为向原点凸出的曲线。

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

等成本曲线特性为:

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曲线代表的成本越高,因其截距较大。

一般表示式为:

E=Px·Qx+Py·Qy或Qy=(E/Py)-(Px/Py)·Qx

是等成本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是等成本曲线的斜率(Px/Py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

规模对收益的关系——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产生影响。

P64识记

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

当生产规模改变时,随生产规模从小变大,规模收益一般会先后经历递增(A)、不变(B)和递减(C)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对规模收益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P65

A——递增因素:

①工人可以专业化、②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③其他因素。

B——不变因素:

达到一定规模后,促使规模收益递增因素会逐渐不再起作用,总会有一个最优规模,但最终要进入递减阶段。

C——递减因素:

主要是管理问题。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最常用的形式是冥函数,也称为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形式为:

Q=aKbLc其中:

Q:

产量K:

资本L:

劳动力a,b,c:

常数

其重要特征如下①它的对数形式是一个线性函数,对数形式:

logQ=loga+blogK+clogL,是一个线性函数。

识记②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此时b,c均应小于1)。

③便于判别规模收益的类型

hQ=ak(b+c)KbLc(b+c)大于1,规模收益递增;(b+c)小于1,递减;(b+c)等于1,不变。

④它的变量K、L的指数b、c,正好分别是K、L的产量弹性,即K增长1%,产量增长b%,L增长1%,产量增长c%。

第四章生产决策分析——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P71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要使用:

P71识记

①产品转换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点都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

斜率是负的:

它就是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形状一般总是:

从原点向外凸出的,越往外的产品转换曲线所代表的资源越多。

(即向右移→边际转换率↑)

特殊形式:

呈直角形(两种产品不能互相转换);一条倾斜的直线(两种产品能完全转换)。

边际转换率:

是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它就是产品转

换曲线的斜率。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即沿产品转换曲线向右移动而递增。

②等收入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的产品产量组合都能得到相同的总销售收入。

(以TR表示)。

公式:

TR=Pa·Qa+Pb·Qb或Qb=TR/Pb-Pa·Qa/Pb

可见,每个TR都有一条等收入曲线,只要产品价格不变,这些曲线互相平行,斜率均为-Pa/Pb。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确定:

将产品转换曲线和等收入曲线画在一个坐标轴上,两条曲线的切点代表两种产品最优的产量组合

识记当产品A的相对价值>其相对成本时,多生产产品A,少生产产品B对企业是有利的;

当产品A的相对价值<其相对成本时,少生产产品A,多生产产品B对企业是有利的;

当产品A的相对价值=于其相对成本时(Pa/Pb=△Qb/△Qa),企业的产品组合为最优。

P73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实用方法——线性规划法(前提:

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P74

A)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P74

1)假设:

每种产品的单位产量利润是已知的常数;每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方法为已知且规模收益不变;企业能得到的投入要素的数量

有限且已知;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则:

企业的决策问题就可以写成如下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

2)目标函数:

Z=C1x1+C2x2+…+Cnxn→max(最大);Z为总利润;xn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Cn为每种产品能提供的利润贡献。

3)约束条件:

a11x1+a12x2+……+a1nxn≦b1a21x1+a22x2+……+a2nxn≦b2

……………………

am1x1+am2x2+……+amnxn≦bmx1,x2,……,xn≧0

式中x1,x2,…,xn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b1,b2,…,bm为可供使用的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

aij(i=1,2…m;j=1,2,…n)为第j种产品每生产1个单位所需要的第i种投入要素的数量;

最后,非负值约束条件表示各种产品的产量必须是正值,负值是没有意义的。

B)图解法:

只适用于目标函数中只有两个变量的情况。

在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中,由各条约束条件方程直线和X轴、Y轴所围成的区域叫可行区域。

C)代数法:

根据相关直线的方程,就可以用代数法解出每个隅角的坐标,然后计算每个隅角上的利润,选择其中利润最大的隅角。

P76

D)影子价格:

P77识记

如果企业投入要素A的投入量增加一个单位,可使企业的利润数增加B,B这个增加的利润数就是1个单位投入要素A的真正价值,这个价值称为投入要素A的影子价格。

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也是该要素的机会成本。

其作用为:

表明如果企业增加或减少某资源或投入要素一个单位会对企业的总利润带来多大影响。

①可帮助认识企业生产的瓶颈和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