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679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常考材料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

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

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

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

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

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

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请回答: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l属机械决定论观点。

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

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

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

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摘自韩愈:

《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

(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

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摘自霍布斯:

《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

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

《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

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

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

他还指出: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l的观点是什么?

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l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

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

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

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

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3的错误在于:

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进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7、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

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

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

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

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

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

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

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8、[材料1]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9、[材料1]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

“我欲之楚。

”臣日: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日:

“吾马良。

”臣日: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

“吾用多。

”臣日: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

“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

“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答案要点]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10、[材料1]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

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I)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

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

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1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

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

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

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

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

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