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897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2 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

《22红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2.2红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

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红烛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寓意。

【教学准备】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同学们在初中的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主要作品:

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一4册)。

1993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二、课文讲解

(一)阅读诗歌(播放诗歌朗诵,学生对照课文听看)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

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

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

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整体鉴赏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

冲突!

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

“不误!

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

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诗人说: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三)合作探究

探究1: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说一下理由。

明确: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探究2: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探究3:

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示例: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探究4: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示例: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

烧罢!

……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

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探究5:

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示例: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

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

“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

“哦!

我知道了!

”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

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

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

诗人劝慰道: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

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探究6: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示例: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探究7: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示例:

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探究8: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示例: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四)思考练习

思考题: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示例: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

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

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2红烛》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红烛的意象。

2.理解诗歌的主题,探究诗歌的寓意。

核心素养

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理解红烛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

(一)看本课的视屏节目(略)

(二)听本课普通话朗诵(略)

(三)自己对照课文朗读(略)

【自主探究】

探究1:

理清这首诗的抒情脉络

示例: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

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探究2: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示例:

第一问: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问: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第三问: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探究3: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示例: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探究4: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示例:

采用拟人化、呼告、复沓的手法。

探究5:

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示例: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探究6:

我们从解读诗歌经验来看,《红烛》你觉得用的什么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示例:

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咏梅》《咏柳》《蝉》等。

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也就是说“物”与“我”交融。

示例:

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探究7:

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

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

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探究8: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怎样理解这句诗?

示例:

“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探究9: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怎样理解这句诗?

示例:

其一,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

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

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探究10: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示例: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

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探究11:

“哦!

我知道了!

”如将叹号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示例:

用叹号:

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

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

探究12:

“才着急得流泪!

”这句话的叹号有何作用?

示例:

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自我检测】

一、理解课文内容,完成1~5题

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2.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答案】示例: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答案】示例:

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

烧罢!

……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

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

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

“又何苦伤心流泪?

”诗人同情、惊疑、思索。

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

“哦!

我知道了!

”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

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

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

诗人劝慰道: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

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答案】示例: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

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

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

王子朝见,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甲),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录:

“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

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

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

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

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无影无踪无人问津

B.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无影无踪无人问津

C.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杳无音信门可罗雀

D.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杳无音信门可罗雀

7.下列在文中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还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B.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C.随行者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

D.随行者中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

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认为自己仍然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B.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C.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继位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D.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适合正统的继位,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王教授:

您好!

我是杂志社的编辑,发邮件是想跟您预约一个访谈。

收到你①的大作,连夜②,深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见解③,所以想就您书中谈到的文化建设方面的话题作深入交流,恳请您④。

冒昧打扰,敬请⑤。

A

赠阅

品读

感动

言无不尽

海涵

B

惠赠

捧读

触动

指点斧正

见谅

C

赠阅

赏读

叹服

万勿自谦

原谅

D

惠赠

拜读

折服

不吝赐教

谅解

5.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6.B【解析】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同室操戈”,一家人动起刀枪来,比喻内部相斗。

由“留下王子们”可知应用“同室操戈”。

“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大势已去”,整个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根据文中“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尤其是“王子朝见”中的“见”字,暗示了局势的不可逆转,故应选择“大势已去”。

“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

根据语境“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应选“无影无踪”。

“无人问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