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2118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四、题目解说

“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首联和颔联写丞相祠堂,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深景仰和缅怀之情,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第二部分:

颈联和尾联写丞相,表现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敬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

六、全文分析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

开头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之情。

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森森”是树木茂盛繁密的意思。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营造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

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像,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蜀相》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寻”字。

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

又因诗人初到成都,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

“寻”字还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并因物及人,同时也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缅怀之情。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堂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改为“尽”“皆”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尽”“皆”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繁盛热闹的景象,传达的是兴奋之情,而诗歌开篇就已经笼罩在“柏森森”的庄严肃穆、寂静的氛围之下,使用“尽”“皆”使悲凉的感情荡然无存。

颌联描绘的是一幅带着浓浓寂寞和悲凉情感的春色图。

正所谓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黃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尽管眼前的武侯祠春色无限,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贤已去。

如今遭逢乱世,再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心中涌起无限感伤与凄凉之情。

“自”空”二字寄寓深沉感慨。

4.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借古抒怀这一艺术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孙、刘、曹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天下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基业,之后又辅佐刘禅,为国呕心沥血,颂扬了他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是为了伤今。

诗人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使国家恢复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七、中心思想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忠心报国的形象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八、写作特点

1.借景抒情。

颔联两句,写祠堂荒凉之景,“自”“空”二字是此联之诗眼,其作用有二:

一是感叹碧草、黄鹂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情景;

二是惋惜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英雄早逝以及祠堂荒落的深沉悲痛之感。

2.叙议结合,借以抒情。

“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蜀汉的感人事迹。

这与一般的抽象议论不同,既能寄托诗人的感情,又能启发读者进行议论。

“天下计”表明诗人推崇诸葛亮的匡时雄略,“老臣心”则赞扬了诸葛亮的以身报国的精神。

尾联的哀哭之语,道出了千古失意荚雄的共同心声,更使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九、补充资料

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诗借游览武侯祠,称颂诸葛亮辅佐两朝的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布置作业

诗中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

 

《3.2蜀相》导学案

【文本解读】

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素养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自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杜甫也常被称为“”。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2.相关背景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3.解题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祠()济()捷()襟()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丞相祠堂:

②锦官城:

③柏森森:

④空:

⑤频烦:

⑥开:

⑦济:

⑧出师:

(二)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诵读提示:

(1)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

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2)律诗中的对仗有的对得工整,有的半对半不对。

仔细分析此诗对仗的特点,会有助于记诵。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理解内容

1.此诗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

2.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4.尾联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其中是否包括杜甫自己?

【思考2】品味语言

1.“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3.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3】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问题:

“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的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

从意蕴看,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

请作简析。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平江诗事(节选)

王威廉

在平江,这个湖南岳阳市下辖的县城,关于杜甫之死的思绪拥塞了大脑。

诗圣杜甫的死,时常听到有人提起,大家笑,笑罢又叹息。

那个伟大的诗人,怎么就饿成了那个样子,竟然连饥饱都分不清了,牛肉好吃,就把自己生生给撑死了?

说这些话的人,听这些话的人,自然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馑年代的,但他们这样说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恰恰是出自对苦难的一种恐慌式的探测与掩饰。

同时,又觉得,这样的死法的确配得上杜甫那个忧国忧民的形象。

①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

在平江反复想到杜甫之死,是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座杜甫墓祠。

了解之后,更是惊讶,谁能想到,全国现在竞有八座杜甫墓祠。

各种说法让杜甫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和安徽当涂那座有定论的李白墓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杜甫,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死却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

这是给他的艰难人生留下一个逃逸的出口吗?

眼前是一面灰墙,前面站着几株绿色火焰似的柏树。

入口只有一道窄门,上写:

阐幽庵。

看来这曾是一座僧舍。

走进之后,天井的光垂下来,照亮一口墨绿色的大缸,里边青碧的水应该是积攒多日的雨。

继续走,来到一个官厅,几张古老的木椅围成方形。

每每看到这样的摆设,我都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坐在那里聊天。

他们繁复宽大的衣襟会覆盖和摩擦着椅子,那场面和今天相当不同。

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书“学海流长”,是清代嘉庆学者张瓒昭所写。

从官厅出来,是浣花草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

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

跨过草堂的阴影,终于看到了“杜文贞公祠”。

杜文贞公祠里坐着杜甫的塑像,初看似是青石质地,但细看之下,局部有金色,应该是铜像。

也许是长期有烟火供奉,塑像显得有些灰暗。

所幸不是那种彩塑,这种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象征意义上,正是属于杜甫的颜色。

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

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

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

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

我此前很少去感受杜甫内在的力量,注意力多停留在杜诗上,而忽视了那个人,但仔细想来,杜甫的那股韧性都在他的诗里。

他不像李白,②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他是内敛的,沉吟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

他头后方的匾额上写着:

诗中圣哲。

瘦弱之躯,却撑得起这四个字。

他的墓就在祠后。

这座墓的形状有些奇特,正面是墓碑,碑两侧是弧形矮墙,像是伸开的胳膊来了一个诗意的拥抱。

碑后的坟茔被青石覆盖,半圆形的顶上还有一块圆形石珠。

两侧的矮墙后有土坡,可以走上去,上边草木丛生,站在杂草中俯视坟茔,那圆顶如同一顶帽子。

而那坟茔和后方的土坡之间构成的环形凹陷,又让我想起探测宇宙深处的射电望远镜,杜甫在黑暗的地下还在接收和凝聚着宇宙的神秘诗意吗?

墓前有一个方形的小小水坑,内有清水,说是给杜甫写诗之后洗笔用的,来的人沾沾那水,都会才思泉涌。

同行者大都是写作之人,都笑着蹲身伸手,让清水变成想象中的醍醐。

正是初夏,湖湘的阳光猛烈,我感到手臂被清凉给拯救了。

这手,理应写出更好的文章。

我在拜谒墓祠之后,将照片发给考古学的朋友。

朋友说墓葬形制不是唐代的,地下不知道,需要勘探。

我想,一千多年的时光流转,地面上的形制定然毁损无存,现在看到的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即便这里的确还存留着几个唐代石雕莲花座,也无法有效地证明什么。

至于地下勘探,那自然是句玩笑话,谁能为了鉴定墓的真伪就去打扰诗人的休息呢?

当地几位学者言之凿凿地说,这一定是杜甫的真墓,列举了许多证据,但都无法打动我。

我想,其他的八座杜甫墓,一定也会有它们的证据。

但这其中,一定没有铁证,因为如果有铁证,便不会存在八座墓祠。

但是,我又越来越愿意相信:

平江这座杜甫墓祠,是大诗人的真正归宿。

因为紧挨着墓祠的是一个诗社——铁瓶诗社。

对诗人来说,这世间还有比诗歌本身更好的魂器了吗?

更何况,在诗社的另一侧,居然有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笑声随着风传来,那笑声跟唐朝的孩子们发出的,一定一模一样。

诗和孩子们的笑声具有某种同质性,它们可以超越时间,甚至可以创造未来。

请梳理作者拜谒杜甫墓祠的行踪,并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内心感受。

明确行踪:

经阐幽庵,过浣花草堂,瞻仰杜文贞公祠,拜谒杜甫墓。

内心感受:

①作者由杜甫塑像感受到诗圣内在的坚定力量。

②通过拜谒杜甫墓,作者感受到杜甫诗歌的深远影响力。

六、素材积累—杜甫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四》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绝句四首》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前出塞九首》

8.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

答案

一、1.子美,少陵野老,李杜,大李杜,老杜,诗圣,诗史

祠(cí

)济(jì

)捷(jié

)襟(jīn)

即诸葛武侯祠。

成都的别名。

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白白的。

⑤频烦,犹“频繁”,多次。

开创。

扶助。

出兵。

1.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明确作用: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3.明确准确。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就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4.明确尾联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本怀着“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他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这两句诗也就寄托了杜甫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

1.明确“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

“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2.明确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

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3.明确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思考3】明确“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诗这一句内涵更为丰富,除了交代史实外,有惋惜、痛心之感,痛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大唐多难,贤相何在?

纵有贤相,圣主何在?

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四、明确《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五、明确行踪:

《蜀相》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锦官(jǐn)开济(jì

)大散关(sǎn)猝不及防(zú

B.衰鬓(bì

n)千载(zǎi)空好音(hà

o)塞上长城(sà

i)

C.祠堂(cí

)禅让(chá

n)柏森森(bǎi)暴殄天物(tiǎn)

D.祓除(fú

)频率(pí

n)伯仲间(zhò

ng)泪满衣襟(jīn)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A项,“猝不及防”的“猝”读cù

B项,“空好音”的“好”读hǎo;

C项,“禅让”的“禅”读shà

n。

故选D。

2.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爱好音乐。

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好音”指优美动听的鸟鸣,而不是“爱好音乐”。

这里的“好”是形容词,美妙的、悦耳的意思,不是动词。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

气概,气势)

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

答应)

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

多次)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

名传后世)

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

开创扶助)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

能够)

隔叶黄鹂空好音(空:

白白地)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字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最后精读相关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重要字词的含义。

B项,“塞上长城空自许”中“许”:

称许,称赞。

4.下列各项中,对所给诗句中“空”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

尽管鸟鸣草绿,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与今之萧条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

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炼字的能力,要求分析诗句中的“空”字的内涵,D项,“寂寞”“冷清”“悲怆凄凉”错,这两句渲染的是恬淡、清新的意境。

二、古代诗歌阅读

蜀相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注:

①《蜀相》:

唐肃宗上元元年的春天,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杜甫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5.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6.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5.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兴的希望感到渺茫的忧伤之情(或忧国忧民之情)。

6.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以及忧国忧民之情。

【分析】

5.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