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406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docx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

刑事诉讼法学自考题-27

(总分:

94.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

10,分数:

20.00)

1.取保候审适用的范围包括

A.罪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B.已经刑满释放的人

C.罪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D.未被羁押的人

E.被羁押、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人

(分数:

2.00)

A.√

B.

B.√

C.√

D.√

解析:

[解析]取保候审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是: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依法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不宜羁押的。

(4)依法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答案为ACDE。

2.被取保候审的人违反其应遵守的规定,可以对其采取的下列措施包括

A.没收保证金

B.逮捕

C.重新交纳保证金

D.监视居住

E.拘留

(分数

2.00)

A.

B.

C.

D.

E.

解析:

[解析]被取保候审的人如果违反应当遵守的法定义务,将产生第

56条第2款规定的后果,即:

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决定取保候审的机关还可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答案为ABCD。

3.被保证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纪律有

A.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县、市

B.接到传讯及时到案

C.不得会见外人

D.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E.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分数:

2.00)

A.√

B.√

C.

C.√

D.√

据此规定,

解析: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56条对被保证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的纪律作了明确规定。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的规定是: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答案为ABDE。

4.刑事拘留与逮捕的区别是

A.有权决定的机关不同

B.有权执行的机关不同

C.适用的条件不同

D.剥夺人身自由的期限不同

E.严厉程度不同

分数:

2.00)

A.

B.

C.

D.

E.

解析:

[解析]刑事拘留与逮捕的区别是:

(1)有权决定的机关不同。

拘留是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来决

定的,

而逮捕是由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来决定的。

(2)适用的条件不同。

(3)剥夺人身自由的期限不同。

(4)严厉程度不同。

逮捕比拘留更加严厉。

答案为ACDE。

5.被监视居住的人应当遵守的规定有

A.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

B.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

C.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D.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E.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分数:

2.00)

A.√

B.√

C.√

D.√

E.√

解析:

[解析]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违反上述规定,情节严重的,就予以逮捕。

答案为ABCDE。

6.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相同的方面是

A.适用的条件

B.时间长短

C.适用范围

D.解除、撤销的原因

E.变更的原因

(分数:

2.00)

A.√

B.

B.√

C.√

D.√

解析:

[解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51条、第60条、第65条、第69条和第74条的规定,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与取保候审相同。

监视居住的解除、撤销或变更,可以解除、撤销或变更的原因与取保候审相同。

答案为ACDE。

7.在下列有关逮捕的执行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对于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

B.在紧急情况下,公安机关执行逮捕时需要搜查的可以不另用搜查证

C.公安机关在逮捕犯罪嫌疑人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在24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说明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

D.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被逮捕,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该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

E.逮捕机关在逮捕犯罪嫌疑人后24小时内都必须进行讯问

(分数:

2.00)

A.√

B.√

C.

C.√

D.√

解析: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71条第2款规定:

“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答案为ABDE。

8.拘留的基本特点是

A.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的案件中使用

B.人民法院在办理直接受理的案件时也可以使用

C.适用于任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D.是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使用

E.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限,除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外,一般为10日,最

多为14日,是暂时的

(分数:

2.00)

A.√

B.

C.

B.√

C.√

解析:

[解析]拘留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拘留的期限上一般为10日,最多为14日,是暂时的。

答案为ADE。

9.对于已被拘留的人,公安机关认为需要逮捕而证据不充足的,可以

A.取保候审

B.监视居住

C.责令具结悔过

D.撤销案件

E.拘传

(分数:

2.00)

A.√

B.√

C.

D.

E.

解析: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

“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对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答案为AB。

10.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是

A.正在实施犯罪

B.企图自杀

C.越狱逃跑

D.通缉在案

E.企图离家出走

(分数:

2.00)

A.√

B.

B.√

C.√

E.

解析: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

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

(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通缉在案的;(3)越狱逃跑的;(4)正在被追捕的。

答案为ACD。

二、{{B}}判断题{{/B}}(总题数:

14,分数:

14.00)

11.公、检、法机关均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候审、监视居住、逮捕和拘留的强制措施。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中,除拘留仅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直接受理的案件中有权采用外,其他措施都可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采用。

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只有对民事案件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有权采用。

12.未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和经通知未到庭的证人属于拘传的对象。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拘传的适用对象为未被拘留或逮捕即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已经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随时提审,勿需拘传。

13.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有人保和财产保。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14.司法机关对乡、镇人大代表采用取保候审,需事先取得该级人民代表大会许可。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法》第30条第3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若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被采取法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乡、民族乡、镇的人大据此,公、法对上述代表采用取保候审,不用事先取得该级人大许可,但应在采取后立即报告。

15.在取保候审期间,可以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刑事诉讼法》第58条第2款规定,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16.取保候审只能由公安机关执行。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17.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是有权采用监视居住的机关。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18.公安机关在要求人民检察院复议逮捕决定的时候,必须将被拘留的人立即释放。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19.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和执行逮捕。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律规定一律由公安机关执行。

人民检察院仅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无权执行逮捕。

20.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拘留和拘传都有权适用。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拘留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21.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有权决定并执行拘留。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22.拘留后的羁押期限比逮捕后的羁押期限短。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23.拘留不是逮捕前的必经步骤。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解析:

24.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因错误拘留而取得赔偿权利的受害人只限于犯罪较轻而在侦查时认定犯罪较重的人。

(分数:

1.00)

A.正确

B.错误√

解析: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5条第一项的规定,因错误拘留而取得赔偿权利的受害人,只限于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

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

8,分数:

24.00)

25.刑事强制措施

(分数:

3.00)

正确答案: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强行剥夺或加以一定限制的方法。

)解析:

26.拘传

(分数:

3.00)正确答案:

(拘传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到指定的地点接受讯问的一种方法。

解析:

27.取保候审

(分数:

3.00)正确答案:

(取保候审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保证其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逃避侦查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解析:

28.监视居住

(分数:

3.00)正确答案:

(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方法。

解析:

29.逮捕

(分数:

3.00)正确答案:

(逮捕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最严厉的方法。

解析:

30.刑事拘留

(分数:

3.00)

正确答案: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自己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

分子,在法定情况下,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解析:

31.羁押

(分数:

3.00)

正确答案:

施。

)解析:

32.扭送(分数:

(羁押是指将被拘留或者被逮捕的人关押于看守所进行严格监管,使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措

3.00)

正确答案:

(扭送是指公民将具有法定情形的人立即送交公、检、法机关处理的行为。

解析:

四、{{B}}简答题{{/B}}(总题数:

10,分数:

20.00)

33.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有何特征?

(分数:

2.00)

正确答案:

(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特征是:

(1)它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行使职权,强行剥夺或者限制犯罪嫌疑人等人身自由的方法。

(2)它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采用的。

目的的。

解析:

(3)它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采用的。

(4)它是以保障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为主要

(5)它必须严格依法采用。

34.简述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与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区别。

(分数:

2.00)

正确答案:

(1)适用的对象不同。

(2)适用的条件不同。

(3)有权采用的机关不完全相同。

(4)强制措施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5)采取强制措施应遵守的程序不同。

解析:

35.简述强制措施的作用。

(分数:

2.00)正确答案:

(1)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等逃避侦查和审判明案情的活动。

(3)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等继续犯罪。

犯罪,鼓励群众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加强社会治安。

解析:

36.简述拘传与传唤的异同

(分数:

2.00)

正确答案:

(拘传与传唤都是司法机关采用的方法,其内容都是告知被拘传和被传唤的人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点接受讯问。

两者之间的区别:

前者具有强制性,对于不愿意接受讯问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强制其到场;后者则是要求被传唤人接到传票后自行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无强制性。

另外,拘传仅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传唤除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外,还用于其他当事人。

解析:

37.简述被取保候审的人应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的后果。

(分数:

2.00)正确答案: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的规定是: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人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将产生的后果是:

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决定取保候审的机关还可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解析:

38.在诉讼实践中,取保候审应当变更的情况有哪些?

(分数:

2.00)正确答案: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人,新出现的情况表明,如果不逮捕已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2)应当逮捕的人因患有严重疾病而取保候审的,其疾病痊愈时;(3)对因哺乳自己婴儿或因流产而在法定休息期的妇女采用取保候审的,当哺乳期或流产法定休息期届满时;(4)保证人请求撤回保证书,要求解除其保证义务的。

解析:

39.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分数:

2.00)正确答案: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违反上述规定,情节严重的,就予以逮捕。

)解析:

40.简述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必须具备的条件。

(分数:

2.00)

正确答案: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是

逮捕的首要条件。

这一条件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①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行为。

②有证据证明该犯罪行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

③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必须已有查证属实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才应依法逮捕。

逮捕必须具备的这些条件,是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这一法律制度更加严密和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

它既有利于准确地打击犯罪分子,又可最大限度地防止错捕错押,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

解析:

41.简述逮捕变更的情形。

(分数:

2.00)正确答案:

(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被逮捕人存在某种情形,不宜继续羁押,或者被告人已经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刑,判决虽未发生法律效力但已不应对其继续羁押的,可以变更逮捕这种强制措施。

可以变更的情形有:

(1)被逮捕人患有严重疾病的;

(2)被逮捕人是正在怀孕或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3)案件不能在法定办案期限内办结,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方法对社会没有危险性的;(4)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以及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5)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期间,

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到第一审人民法院对他判处的刑期的。

对于具有上述情形的,可以通过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方法变更逮捕措施。

人民法院对于具有(4)、(5)两种情形的,还可以决定将被羁押的人

释放。

)解析:

42.简述因错误逮捕而要求国家赔偿的范围。

(分数:

2.00)正确答案:

(《国家赔偿法》规定因错误逮捕而取得赔偿权利的受害人,仅限于没有犯罪事实的人。

如果有犯罪事实,即使罪行较轻,不符合逮捕条件而被逮捕,也无权取得国家赔偿。

同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也不承担赔偿责任:

(1)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

(2)依照《刑法》第17条、第18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3)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解析:

五、{{B}}论述题{{/B}}(总题数:

2,分数:

7.00)

43.试述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

(分数:

4.00)

正确答案:

(强制措施与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等刑罚的区别是:

(1)适用的目的不同。

采取强

制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防止适用对象继续危害社会,是诉讼过程中的保障和防范措施,而不是对犯罪的处罚。

适用刑罚是对犯罪分子的一种处罚,是为了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

(2)适用的对象和条件不同。

强制措施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适用条件是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刑罚只适用于其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犯罪分子,而且需要经过审理后确认有罪并应予以处罚时才能判处。

(3)有权采用强制措施与有权适用刑罚的机关不完全相同。

各种强制措施。

除拘留仅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直接受理的案件中有权采用外,其他都可以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采用。

刑罚只能由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适用。

(4)依据的法律不同。

采用强制措施依据的是刑事诉讼法,适用刑罚则应以刑法为依据。

)解析:

44.试述取保候审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分数:

3.00)正确答案: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依法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不宜羁押的。

(4)依法应当逮捕,但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哺乳自己的婴儿,在诉讼实践中以未满一周岁为限。

(5)已被依法拘留的人,经过讯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

这是指被拘留的人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但获取的证据尚不足以证明有犯罪事实,还需要继续收集证据的。

(6)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的办案期限内不能结案,需要继续侦查、审理的。

(7)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期间,已被逮捕的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等于或超过第一审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的。

(8)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

)解析:

六、{{B}}案例分析题{{/B}}(总题数:

2,分数:

9.00)

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后,将几天来一直在某居民小区外徘徊、游荡的辛某带至派出所盘问。

辛某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其他,而且拒不讲明他的姓名、住址,后经公安机关多番做思想工作,辛某说他叫张强,住该小区外的一条小巷内。

公安机关从辛某身上搜出一把菜刀与一袋老鼠药。

辛某假称,他来到该小区是想揽点活,给人做些修理门窗、擦洗厨房之类的杂活。

由于不知该小区有谁需要修理,所以没敢进小区,只是在外面徘徊,准备再过两天回老家。

后经公安机关了解情况,辛某家并不在该省,而且暂时住所也不在该小区附近,而是离小区很远的高家屯内。

因而,公安机关对其采取逮捕措施,并已报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分数:

3.00)

(1).问题:

人民检察院是否会批准逮捕辛某?

(分数:

1.50)正确答案:

(不会。

《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

“对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依法逮捕。

”因而,逮捕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所为、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有的已查属实;②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③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在本案中,辛某只是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有重大嫌疑,但公安机关还尚未掌握其他与犯罪事实有关的任何材料。

因此,辛某并不符合逮捕的条件。

所以检察院不会批准逮捕。

)解析:

(2).公安机关应对辛某采取什么措施比较恰当?

(分数:

1.50)正确答案:

(对辛某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更恰当一些。

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一种,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现行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在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

“①正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②被害人或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③在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④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⑤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的;⑥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⑦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在本案中,辛某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身上又携带菜刀等危险工具,因而有重大嫌疑,所以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更恰当一些。

解析:

某县公安局接到人民群众举报,于1998年5月4日将涉嫌杀人的犯罪嫌疑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