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16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docx

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教案

常见的酸

适用学科

初中化学

适用年级

初中三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盐酸和硫酸||;

2、浓硫酸的特性||;

3、浓硫酸的稀释

4、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5、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几种常见的酸||;知道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知道浓硫酸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思考归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善于思考、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特性||;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一、复习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复习一些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遇酸遇碱的变色规律: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在中性溶液中都显示它们本来的颜色。

二、预习几种常见的酸。

2、知识讲解

课堂导入

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汽车常用的电瓶中有硫酸||,食醋中有醋酸||,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种常见的酸。

考点1:

盐酸和硫酸

1.观察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打开

瓶盖

现象

瓶口有白雾

无明显现象

原因

有挥发性

无挥发性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

久置

现象

质量减小

质量增加

原因

有挥发性

有吸水性

思考:

若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A%是否改变(变大、变小||,不变)?

为什么?

白雾产生的原因:

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

2.盐酸和硫酸的用途

v盐酸:

重要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v硫酸:

重要化工原料。

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

浓硫酸有吸水性(物理性质)||,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考点2: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物理性质)→做干燥剂、强腐蚀性或脱水性

实验内容

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用木棒蘸浓硫酸

将浓硫酸滴到布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纸张的笔画部分变黑

木棒上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

滴到酸的布由黄变黑||,容易破损。

结论或原因

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而腐蚀。

启发

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又叫脱水性。

所以使用浓硫酸时应十分小心。

思考: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立即用布擦掉||,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考点3:

浓硫酸的稀释

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并用手接触烧杯的外壁。

手的感觉

烫手

分析

浓硫酸与水混合||,产生大量的热

强调:

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的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

浓硫酸的稀释:

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

小结: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

酸入水(或大入小)||,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否则液滴飞溅||,非常危险!

考点4:

酸的通性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还有醋酸(CH3COOH)、碳酸(H2CO3)磷酸(H3PO4)等。

名称上看它们最后一个字都是“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素。

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是它们在溶液中解离出共同的氢离子。

考点5:

酸的化学性质

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金属(活泼金属)→盐+H2

注意:

浓硫酸、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所以实验室制取氢气用盐酸或稀硫酸。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现象:

铁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Fe2+的盐溶液呈浅绿色)。

3、酸+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铁锈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Fe3+的盐溶液呈黄色)。

4、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5、酸+盐→新盐+新酸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三、例题精析

【例题1】泉州是白蚂蚁的高发地区||,白蚂蚁会蛀蚀木头||,它分泌的蚁酸是一种酸||,还能腐蚀很多建筑材料。

下列建筑材料最不容易被白蚂蚁腐蚀的是()

A.钢筋B.铜制品C.大理石D.铝合金

【答案】B

【解析】钢筋的主要成分是铁||,可以和酸发生反应。

大理石和铝也可以与酸反应。

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是氢后金属不能和酸发生反应。

故选B。

【例题2】某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剂

稀盐酸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

颜色

绿

绿

绿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

(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和小苏打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写出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石灰水暴露于空气中易变质||,写出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可以

(2)肥皂水

(3)NaHCO3+HCl═NaCl+H2O+CO2↑(4)CO2+Ca(OH)2═CaCO3↓+H2O

【解析】

(1)由于稀盐酸、食醋显酸性||;蔗糖水、蒸馏水呈中性||;肥皂水、烧碱溶液以及石灰水呈碱性||,而从表中的颜色变化可知:

该花汁遇到酸、碱以及中性溶液均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故可以作指示剂使用||;

(2)由于蚁酸呈酸性能导致皮肤红肿、痛痒||,故要消除症状应该涂抹碱性物质||,所以应在肥皂水、烧碱溶液和石灰水中选择||,而烧碱溶液和石灰水均对皮肤具有腐蚀性所以不可选||,因此应该涂抹肥皂水||;

(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胃酸主要是盐酸||,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4)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从而导致溶液变质||,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例题3】“XX洁厕精”产品特性或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①轻松去除锈迹||;②勿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③不适用于大理石地面.其中||,与洁厕精含有盐酸有关的是(  )

A、只有③

B、只有①②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HCl||,如与碱性清洁剂混用||,其中的碱与HCl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降低使用效果.故不能混用||,大理石的有效成分是CaCO3.实验室中用这两种成分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洁厕灵对大理石有腐蚀性||,不可用于清理大理石||,可以去除锈迹||,

故选D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变小的是(  )

A.浓硫酸B.浓盐酸

C.生石灰D.氯化钠

【答案】B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质量增加||,故A错||;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要减少||,故B对||;

C、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吸水并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其质量增加||,故C错||;

D、氯化钠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变化||,故D错。

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B.有强烈的腐蚀性

C.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

D.可在量筒中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答案】D

【解析】A、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A说法正确。

B、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B说法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的密度||,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并且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致使水沸腾造成液滴飞溅||,C说法正确。

D、配制溶液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D说法不正确。

【巩固】

1、硫酸和盐酸既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2、

(1)从组成上看||,两者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它们都能除铁锈||,此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___________反应。

(4)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酸根离子不同

(2)铁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浅黄色(3)中和(4)浓盐酸

【解析】

(1)从组成上看||,两者的不同点是酸根离子不同。

(2)它们都能除铁锈||,此实验的现象是铁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浅黄色。

(3)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中和反应。

(4)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浓盐酸。

【拔高】

1、盐酸先生闯迷宫(见图)||,请你帮他选择行进路线(不发生化学反应)。

( )

【答案】B

【解析】A.镁、锌、铁都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均不与盐酸反应

C.碳酸钙、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是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

D.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是碱||,能与盐酸反应

课程小结

盐酸和硫酸||;

浓硫酸的特性||;

浓硫酸的稀释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酸的化学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