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30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docx

中考历史基础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基础测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

一、选择题

1.与表格内容所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类别

典型事例

典型人物

建国篇

独立战争

统一篇

美国内战

改革篇

实施新政

称霸篇

推行冷战政策

A.①罗斯福 ②华盛顿 ③林肯 ④杜鲁门

B.①罗斯福 ②林肯 ③华盛顿 ④杜鲁门

C.①华盛顿 ②杜鲁门 ③林肯 ④罗斯福

D.①华盛顿 ②林肯 ③罗斯福 ④杜鲁门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华盛顿,内战的领导人是林肯,罗斯福实行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推行冷战政策。

故答案选D。

2.(2014·泰安学业考)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时说:

“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为此,美国(  )

A.推行了“杜鲁门主义”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建立了北约组织D.缓解了和苏联的关系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战后初期,为了帮助西欧各国克服经济困难,美国于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

其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下列冷战的产物至今依然存在的是(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开始后美国援助西欧的计划,也早已经结束。

华沙条约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散,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仍然存在。

4.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在世界范围的争霸中,最突出的事件是(  )

A.美苏冷战的开始B.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C.古巴导弹危机D.苏联出兵阿富汗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最突出的事件。

5.(2014·济南模拟)《两霸争雄》一书中说:

“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

”这表明(  )

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C.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

D.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新格局的最终形成还具有长期性、斗争性。

6.地理一张图,历史一条线。

下面四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线是(  )

A.世界格局的演变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中东局势的动荡D.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

图片反映的信息是: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法西斯轴心同盟的形成,北约和华约对峙局面的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可以看出其历史主线是世界格局的演变。

7.从右面的漫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充当的仍然是“世界警察”的角色。

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人口实力B.经济实力

C.资源实力D.军事实力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问题能力。

在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决定军事实力并影响外交政策,从而也就影响其国际地位。

8.(2014·黄冈模拟)通过图示也能了解很多历史信息。

小雅同学准备绘制“某产品生产销售示意图”。

根据你所学知识,下图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

A.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B.经济全球化趋势

C.经济区域化D.政治多极化趋势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

题目中的图示即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已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可见,答案选B。

9.(2014·天津中考)某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主要职能是组织、管理、运作、协调成员国贸易之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这个组织是(  )

A.欧洲联盟B.世界贸易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中各组织基本情况的掌握能力。

A成立于199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B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是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C成立于1989年,其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D成立于2001年,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故本题选B。

10.(2013·河北中考)下图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

其内容说明经济全球化

(  )

A.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B.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C.造成发展中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D.使发达国家获得更大利益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

漫画中“不平等的‘赌局’”,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定有不平等的收获和利益,而发达国家能够在其中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11.有人用这样的故事来形容经济全球化:

“一个英国前王妃和一个阿拉伯王子,坐着苏格兰司机开的德国制造的装有荷兰发动机的汽车,在英吉利隧道出了车祸,抢救她的是美国医生,用的是巴西药。

”如果用这个故事形容全球化恰当的话,那么由此看出全球化的本质是(  )

A.一个国家产业独立和完整被打破

B.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本国民族经济受到外部严重冲击

D.人员和物品的自由流动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题目中反映的现象与此相符,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的本质即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2.(2013·随州中考)能源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

下列属于三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  )

①水力 ②煤炭 ③电力 ④石油 ⑤核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⑤D.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工业革命——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石油;第三次科技革命——核能。

故答案选C。

13.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

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工业革命后,②发生在工业革命前,③发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④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故答案选择D。

14.(2013·大连中考)某历史兴趣小组通过分析下列资料得出四个结论。

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明者

的身份

进入时代

首先开始

的国家

发明到应

用的时间

第一次

工业革命

技术工人

蒸汽时代

英国

蒸汽机

—80多年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科学家

电气时代

美国、

德国

电动机

—60多年

第三次

科技革命

科学家

信息时代

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

原子能

—6年

A.三次技术革命中的发明都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B.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C.三次技术革命中首先开始的国家由一国到多国

D.三次技术革命中的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

可见,答案选A。

15.(2013·包头中考)下列有关文学与绘画作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B.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C.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反映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D.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并非反映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可见C所描述的与史实不符;而A、B、D的描述均是正确的。

故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全面崩溃,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各国立足国情,纷纷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

请你探究下列问题:

【格局篇】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已不复存在。

美苏成为两大强国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形成了战后两极的国际格局。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和结束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政治篇】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西斯主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2)1959年拉丁美洲有一个国家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所学,指出这个国家的名字。

(3)2015年8月15日,印度即将迎来独立68周年纪念日。

根据所学回答,60多年前英国是怎样解决印度独立问题的?

(4)有人认为,1960年在非洲历史上意义非凡。

请根据所学简述原因。

【经济篇】

材料三 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

(5)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本世纪初,最能体现中国积极参与的重大举措(事件)是什么?

(6)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面临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如何应对,请你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经济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三个角度进行了考查。

前5个题属于识记层次,依据所学即可作答,第(6)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的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苏联解体。

(2)古巴。

(3)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4)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6)建议:

政治上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经济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国外管理经验与技术,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融入全球化潮流。

(言之有理即可)

17.整体世界的形成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

作为当代重要特征之一的全球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材料二 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的分布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中国

10

欧盟

148

瑞士

11

日本

107

巴西

3

加拿大

12

澳大利亚

7

韩国

12

其他

11

——戴维·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好比一台空气净化机,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加速新陈代谢,推动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会运转不灵,带来空气的恶化,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全球经济,营造和谐的地球村。

——黄坤《我眼中的经济全球化》

(1)据材料一指出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的分布状况。

你认为这种状况反映出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有何显著特点?

(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请你举两个生活中的事例说明。

并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辨析史料、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的图片都是科技革命的产品,属于交通通信工具,这些便捷的交通通信工具使人们觉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二的表格表明跨国公司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也就表明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据此分析回答第

(1)

(2)题。

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举例符合史实即可。

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谈谈对其认识即可。

答案:

(1)因素:

科技革命的推动(或新的交通、通信工具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2)状况:

主要分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特点:

经济全球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3)事例:

周游世界,电脑上网,吃麦当劳和肯德基,穿耐克、阿迪达斯鞋。

(任答2例)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01中华文明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考点归纳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明、华夏之祖

2.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

3.青铜文明

4.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情分析

本专题考点在历年中考中所占比重不大,分值低,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较多的考点主要集中在黄帝和禹的传说、分封制、商鞅变法上。

复习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对课本重要图片的识记,也要注意分封制与禅让制、郡县制等古代政治制度的区别,分析商鞅变法与中外历史上其他改革的联系

考点分解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二)原始农耕文明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农作物

原始手工业

住房

河姆渡原

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水稻

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干栏式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半地穴式房屋

(三)华夏之祖

1.华夏族的形成:

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当今中华民族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黄帝的贡献: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始祖”(又叫“轩辕氏”)。

3.部落联盟首领: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考点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禅让制到世袭制

1.禅让制:

尧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建立者

亡国之君

都城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三)西周分封制

”。

目的

 为巩固统治

内容

 土地、平民和奴隶

分封对象

 周天子的亲属和功臣等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四)青铜文明

1.青铜制造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 

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2.陶瓷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时,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3.农业:

“五谷”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五)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原因:

①根本动力: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变法主力:

新兴地主阶级。

③直接因素: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称雄天下的欲望。

2、目的: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增强竞争力。

3、结果:

变法持续百余年,封建制度普遍确立。

4、表现: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5、典型:

商鞅变法——较彻底,成效大。

6、结果: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分封制等奴隶社会政治制度转变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最终使封建制形成。

(六)商鞅变法

1、背景:

(1)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2)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3)各国争霸斗争的需要。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相继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为了增强秦国实力。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

2、时间:

公元前356年

3、目的:

富国强兵

4、内容: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生产,奖励军功。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颁布法律,轻罪重刑。

⑤统一度量衡

5、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6、结果:

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而致死,但变法取得了最终成功。

7、作用:

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8、地位:

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法。

9、成功的原因:

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合乎中国国情;秦孝公支持;商鞅执行坚决。

【重点理解】

1.对于改革的认识:

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变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道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2.对于我们的启示:

①作为国家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要顺应潮流,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②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理解】

1.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

奖励军功

2.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

建立县制

3.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

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

5.商鞅变法中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之一“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

同时,“建立县制”是商鞅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

基础演练

1.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物人文始祖。

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妻子嫘子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D.中华原始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3.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4.“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其中“周制”指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7.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步。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8.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

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所以叫“象棋”。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出现于

A.母系氏族时期

B.父系氏族晚期

C.夏朝

D.商朝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捉住题目的关键词,“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9.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10.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答案】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五、真题训练

1.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②发展生产③整顿内政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

3.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

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4.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编制户口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5.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7.“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8.《荀子》载:

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9.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