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988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热点专题1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答案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

板块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书豪神话的社会解读

前一段时间,一个名为林书豪的华裔球员,不仅成为世界体坛的风云人物,也是多年来罕见的平民励志英雄。

在NBA赛场,他以个人的出色表现,带领所在尼克斯队直取7连胜,单场个人最高搏得38分。

如果这个成绩出自于乔丹、科比或者姚明,人们或许会有同样的喝彩,却可能难有如此的惊叹。

林书豪扬名之前,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替补队员。

教练想起来了,可能让他上场几分几秒;教练计较于胜负,他就不过是离赛场近一点的看客。

论天赋,1米91的身材只能算篮球矮人;说职场,是经常被考虑裁减的对象;摆战绩,更是乏善可陈、脸上无光。

他只能长期眼看着明星大腕们吃香喝辣春风得意,而不得不在队友家借宿睡沙发。

然而,就是这个林书豪,不仅创造出篮坛奇迹,也为人类社会刷新了个人奋斗的样板。

目前,林书豪的粉丝已遍布全球,光是他的微博粉丝数量就从他爆发前的19万人激增到了91.6万人。

书豪的粉丝除了普通球迷,还有不少大人物,这其中就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

据美联社、《纽约邮报》等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也观看了林书豪的比赛,白宫发言人杰·卡尼曾在安德鲁空军基地向记者表示,奥巴马是活跃的体育迷,更是冲劲十足的篮球迷,一行人在飞机上谈论的都是林书豪。

在对林书豪的所有关注中,也属奥巴马总统的评析是富有见识的:

林的成功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

但千万不要以为,今日的林氏奇迹,是天上掉下个林哥哥,或者仅仅只是机遇的造化,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当那些与他同样的角色沉溺于迷茫、焦躁、抱怨、无所事事的时候,林书豪每天都在信心十足地训练体能,聚精会神地“阅读比赛”。

7连冠的奇迹,不是上帝的赏赐,而是日日苦练、天天向上的必然结果。

林书豪由弱而强的奋斗历程,似可谓之以自我激励、自我担责的个人英雄主义。

人生辉煌靠自己,即使天下人负我,也只会从本身找原因。

而欠缺这种英雄主义热血的人,即便潜质优秀,也大有可能被不期而遇的歧视、冷落、挫折打磨成彻底的庸者。

就像现实中的某些人,有理想,有抱负,天天都期待着梦想成真,却无以与机遇结缘。

根本的差距在于,林书豪用勤奋积累扭转命运的能力,他们将命运寄托于一切外部因素。

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

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和开明。

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

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对,还有梦想。

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篮球。

而且你要去追逐梦想,不要别人告诉你能或者不能”。

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

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这与一个人的能力无关,而仅仅是一种精神品质。

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可以引发更深度的思考。

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处理得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无数个人的成功,构成社会的全面进步;成功者越多,成功几率越大,水平越高,社会进步就越快越稳定。

否则,个人与社会就会相互掣肘,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的成本,都将因此耗费更多。

因此,面对人类文明发展这一重大主题,个人与社会都应担当各自的责任。

(选自《长江日报》,有删改)

1.通观全文,林书豪的成功有哪些因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日日苦练、天天向上的勤奋积累,自我鼓励、自我担责的个人英雄主义,坚持梦想永不言弃;家庭的宽容和开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粱漱溟:

仁者不忧,乐天知命

张昌华

梁漱溟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之说,因此他“乐天知命”。

抗战期间,袁鸿寿先生在桂林七星岩宴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袁鸿寿夫惊失色,要避,“万一‘中头赏’何以对天下人!

”而梁漱溟则镇定自若,聊天如常。

梁漱溟面冷,似不苟言笑,但也不乏幽默。

1944年在桂林梁漱溟的续弦婚礼上,热闹非凡,仪式无法结束,让大家扫兴也不好,梁站起来说,自己喜欢听京剧《盗御马》,借剧中人台词并做起身告辞状,说“告辞了——”(拖长声),他就借机扬长而去,众人随之退场。

40年代,在重庆、桂林办勉仁国专期间,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宗旨,接纳不少穷困的学生;他明知有些师生是从事民主和学生运动的,也乐于保护。

当学生被捕时,他多方奔走、呼吁,亲笔书函甚而挺身交涉,保释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

据当事人回忆,当时的勉仁国专一度成为民主运动的“保护伞”“避难所”。

“文革”中,他以十分幽默而带有不屑的意味向批判者说:

“给我贴大字报,自是应有之举;……责斥我驳斥我,全是理所当然。

这种驳斥、责斥与其少不如多,与其轻不如重,如果平淡轻松,则不带劲,那倒不好。

他的平易近人是有口皆碑的。

每遇有人相求,只要他认为在理,从不厌烦劳;复信不假他人之手,即在垂暮之年,一时无力作复,他都要在未复的函件上注明“待复”。

对八方的不速之客,无论对方年长年幼,位尊位卑,他都竭诚相迎、让座,客人告辞,送至门外,还鞠躬揖别。

梁漱溟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他已九十一高龄。

发言者大多坐在主席台上讲话,他发言十五分钟一直站立,主持者三次请他坐下,他谢绝。

敬人者人恒敬之。

梁漱溟晚年回忆一生说:

“我曾哭过两次,一次在曹州,系由学生不听话所致;另一次是陈铭枢出卖了李济深,使李被蒋介石软禁汤山温泉一段时间,我觉得太不应该,曾大哭一场。

对于死,他早已参悟透。

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

他于1988年4月底因病入院,儿孙昼夜轮流陪床伺候左右。

5月他还接受一台湾记者的采访,只说:

“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

”此可视为他的遗言。

5月11日他把长子培宽呼之床侧,示意有话要说。

培宽备好纸笔,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度。

大夫说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

有时候吃点药,吃点合口味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必延长寿命。

”培宽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地说:

“火化。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

享年九十有五,在近百年人生舞台上,他饰过主角,演过配角,跑过龙套。

辉煌也罢,暗淡也罢,与世人一样,都是历史中匆匆过客。

所幸者他以长寿之资,在朋辈友人中最后一个把笑声留给观众。

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累了,我要休息!

(摘自2012年6月8日《文汇读书周报》)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先生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宗旨接纳和保护穷困的、从事民主和学生运动的学生,体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者”胸襟。

B.“给我贴大字报,自是应有之举;……责斥我驳斥我,全是理所当然”,表现出梁漱溟先生对“文革”中的批判者的不满和愤慨。

C.九十一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在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谢绝坐下,一直站立发言,因为他认真对待这次发言,尊敬每一个听众。

D.1988年5月梁漱溟先生在住院期间接受采访时,只说:

“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

”从中可以看出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担心。

E.梁漱溟先生对长子培宽说的话,表现出他面对死亡的一种坦然、顺其自然的心态,说明他对于死早已参悟透了。

解析:

B.选项中的“不满”“愤慨”,文中无依据。

D.说“注意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并没有表现出对其发展前景的担心。

C.选项“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漏掉了定语“梁漱溟国际”。

答案:

AE

3.“乐天知命”是“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的意思,文中哪些事件表现梁漱溟这一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面对敌机轰炸,自若如常;②面对“文革”批斗,幽默不屑;③面对生死考验,顺其自然。

4.梁先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作为“仁者”,他的“仁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创办勉仁国专,奔走营救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民主运动提供保护,体现出梁漱溟先生以救天下疾苦为己任的爱国情怀;②对待相求之人,只要有理,从不厌烦,以诚相待,体现出梁漱溟先生注重诚信的可贵品质;③先生曾因为学生的不听话和陈铭枢出卖李济深而哭过两次,可以看出梁漱溟先生对学生和友人的担忧和关心,体现出对是非的判断,对善恶的理解。

板块二 分析传主事迹,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00公布。

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称: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 曾屡次获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的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12岁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恣肆。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演义了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分量的长篇小说。

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词严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

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国际上享有声望 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

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

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

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

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

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

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

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莫言的作品,有人爱,有人不爱。

风格不是问题,喜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作家和他的作品是否真诚,是否能够打动人心。

对生命与人性的关注,尤其是对那片厚重土地上的生命与人性的关注,莫言从未改变。

一个诚恳的人,一颗诚恳的心,一些诚恳的作品,这就是莫言,至今保留着故乡“树木、流水、高粱地”创作灵感的质朴的人。

1.莫言的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举例说明他的“大胆”体现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恣肆。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演义了现代革命历史。

②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

③《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

④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2.莫言为什么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②“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③莫言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钱穆: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1960年,耶鲁大学把一个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一个中国人,他就是被人称为当代大儒的国学大师钱穆。

因家境困难,未读完中学的钱穆在辍学后,开始了十年的乡教生涯。

他自知上大学无望,遂矢志自学,发愤苦读,“夏暑为防蚊咬,效父纳双足入瓮夜读。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儒学。

《论语》《孟子》不仅是儒学正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钱穆治学讲究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

他从自己十年苦读中领悟到,求速成求捷径是做学问的大忌,治学者应该“厚积薄发”。

他在教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1930年,钱穆迎来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在顾颉刚的大力推荐下,应聘到燕京大学任教。

自此,迎来他任教时期的辉煌顶点——同时在北大、清华、燕京大学和师范大学任教。

钱穆在北大讲授通史课,事实性强,不骋空论,有据有识,简要精到,并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

一口洪亮的无锡官话,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心。

他自己也说过,他上课“几如登辩论场”。

他对问题往往反复引申,广征博引,使大家惊异于其渊博,更惊异于其记忆力之强。

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自学者居然同时在北京四所著名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城,这一年钱穆年仅三十七岁。

他平时不苟言笑,埋头治学,惜时如金,但绝不是一个酸夫子,而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也很懂生活的人。

钱穆特别欣赏朱子的“出则有山水之兴,居则有卜筑之趣”的生活方式,也自觉实践。

他读书治学都尽可能选择环境清幽,景色绝佳的地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句话用来形容钱穆再合适不过。

钱穆自有一番解释:

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成性所至,心无旁及。

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钱穆早年从事乡村教育时,就立志要研究中国文化,以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他是抱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

可以说,他走的是一条积极济世的治学道路。

他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撰写了一本《国史大纲》,为全民抗战尽了知识分子的一份力量。

对钱穆而言,《国史大纲》的写作构想是源自“九·一八”事变后的乱局,本来就是一部抗日救亡、宣传爱国的国史教科书,因为唯有熟习历史,培养国民对历史的关切与温情,才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真正目标。

《国史大纲》为钱穆一生力作,除了学术贡献外,爱国的精诚更是让人动容。

1949年,大变革的前夜,钱穆忧心时局,南下香港,建立“新亚书院”。

怀着为中国文化延续命脉的精神,为创办学校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经过数年来的辛勤耕耘,办学理想终于引起香港各界及国际上的关注和瞩目,获得了各方面的同情和支持,延续了中华文化最纯粹一脉。

他的学术关怀已经由为古人申冤的史学研究,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扬上。

一如经学、理学,钱穆都在期待能找寻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而非西方文化背景的思想大道,以文化中表露的历史精神,理清中国的民族与文化定位,甚至找到延续民族生命的原理。

钱穆生前最后一篇未完成的思想文稿,主题即在“天人合一”,希望借中国人调和天道与人道的历史关怀,迎接未来的新时代挑战。

一如钱穆夫人所撰的一副对联:

“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运,人文幸得绵延。

”钱穆作为一代硕儒,在史学、经学上别有成就,见证了中国的起起伏伏,虽历经颠沛流离,却始终未忘著作、讲学,毕生为文超过一千五百万字。

这其实是奠基于一股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的热爱与信仰,期盼有待来者,从此也可以看出一代思想家的格局与胸襟。

钱穆最后给中国青年的赠言是: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他希望后辈不要看轻自己,将自己的文化一笔抹杀,必须抱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从事理中探寻中国本源。

余英时在钱穆逝世后为先师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入台后的书斋岁月,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

作为钱穆嫡传弟子的余英时,与钱穆保持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一副挽联,大概是对于钱穆一生最深情也最有分量的概括。

(选自2010年8月2日新华网)

3.钱穆被称为“当代大儒”,他的治学有怎样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钱穆治学讲究大视野,从大处入手,由博而精。

反对求速成求捷径,讲究应该“厚积薄发”。

②他埋头治学,惜时如金。

他读书治学都尽可能选择环境清幽、景色绝佳的地方,心无旁骛。

③他抱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以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4.钱夫人撰联曰:

“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运,人文幸得绵延。

”请说说钱穆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在教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②他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撰写了一本《国史大纲》,为全民抗战尽了知识分子的一份力量。

③建立“新亚书院”,延续了中华文化最纯粹一脉。

④经学、理学、史学都有卓越建树,毕生为文超过一千五百万字。

板块三 发掘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但开风气不为师

何立伟

我家书房里只挂了一幅斗方,是汪曾祺先生的《芍药图》,墨色不浓,花色亦淡,题识是“七月七日夜曾祺赠立伟”,画于1985年,那一年,我第一次去汪先生在蒲黄榆的家。

汪先生的画,如同汪先生的为人,清淡,不浓烈,但内蕴极深,格调上有高士气,于爽性之中暗藏了一种倔。

也是那一年,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小城无故事》,是汪先生作的序。

他觉得我的小说有诗意,重感觉,且有哀愁,有些像废名的作品。

因此聊天时他亦跟我谈起废名,但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废名的书。

后来,我在三峡的船上读废名,只觉得文风极独特,清峻奇拙如夔门吹来的风,用笔极简,又字字句句有讲究,氤氲了一脉天真同一脉淡淡的惘然;他的小说、文章如古字画,只合慢慢把玩。

汪先生在序里还夸赞我的作品像唐人绝句,聊天时他亦聊起唐人绝句的好,让我觉得高兴,亦觉得不安。

汪先生对年轻作家寄予厚望,让人感到他的善良和慈爱。

他谈起阿城,谈起贾平凹,谈起那一时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生代作家,直说年轻人起点高,来势猛,前途不可限量。

其实他谈起的好些人,包括我,都受过汪先生美学趣味的影响,但他不倚老卖老,在年轻人跟前表现出辽阔的谦逊同襟怀。

聊得兴起时,汪先生铺纸展墨,为我画了这幅斗方。

三下两下,逸笔草草,而画风瘦劲高古。

我家里来过几拨画家,看到汪先生的画,都说这不是一般的手笔,大器得很!

但汪先生的好,我以为不在他的画,而在他的文字。

他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公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但同样的,是有着从几千年传统和从自己个性里生发出来的文字神韵。

汪先生的文字魅力,于当时,于现在,我以为尚无出其石者。

他的白话之白,是非常讲究的白,行云流水的白,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常人可追他的白,却追不及他的贵气。

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故汪先生写小说,写散文小品,文字虽白得不能再白,字里行间,却释放着有一泓古人性情文章里才有的文气、雅气、书香才子气,仿佛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好东西藏在心底里。

凡汪先生的小说文章,我见之必读,读之必爱不释手。

我喜欢他文章里有而别人文章里无的那样一种调子、那样一种气场,以及那样一种温度。

汪先生的《受戒》《异秉》,出现在以模仿海明威、福克纳诸西方大师为时髦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实应当算做当年的文学事件。

“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写”,这是当时许多文学青年读了汪先生小说后的第一反应。

汪先生当时的文风,可以说是开了一代新风。

那新风其实不新,但久违熟悉的笛音出现在一片铜管嘈杂声中时,它便是新。

但汪先生的小说自成风格,学是学不来的。

你没有他的阅历,没有他的学养,没有他盎然诗意的性情,你如何来学?

我有时揣想:

汪先生若活到如今,他的作品会有几个人来读呢?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实便是如此无情,亦是如此可笑。

然而星光即使遥远,也总是有人抬起望眼。

汪先生不热闹,但也决不寂寞,身前身后皆如此,因他是活在了时间中。

1986年汪先生来湘,我到宾馆去看他。

可能是贪了杯,他红光满面,说话极多,然憨态如儿童。

他真的是个老小孩。

谈起湖南的吃食,谈起湘西的山水,继而又谈起各地的吃食同山水。

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又识见极不凡,听汪先生聊天是一种大享受。

1990年初又见过两次汪先生,都是在北京。

他的头发花了许多,老了,但精神仍是很好,而且喝酒。

有回就是在席宴上见到的,众人皆散了席,他还同两个人边喝酒边聊天。

我走过去跟他打招呼,他拉住我,说:

“坐坐坐,来一杯?

”我不擅饮酒,没有喝,但是坐了下来,就是陪一陪汪先生。

那时我真不知道,以后我再没有机会陪他坐了。

1997年我在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