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26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文档格式.docx

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

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这是一篇介绍“转基因作物”研究情况、评价转基因作物利弊的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1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

正确的一项是D。

A项的“环境影响”之说错,应是移植其他生命体的基因;

B项的“抗除莠剂”、“抗病毒是“特性”,而不是“基因”;

C项“杂交作物”错“转基因作物”的“杂交作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2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实际是考查从重要句子中提取信息的成功,答案是C。

文中画线句子是两个句子,用举例方式说明转基因作物有可能产生的问题,A项之错在“污染环境”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根据;

B项的表述以偏概念,“有可能加快出现”不等于“无法对付”;

D项错在“保护”,有选择地杀死某些害虫与“保护”另一些害虫,完全不是一回事。

解答本题可知准确理解语言的重要性。

第3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实际是考查从重要语句中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B。

A项的主要错误在“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实际上有的已推广,有的还在实验室试种;

C项的原文是说“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而该项的表述违反了原意。

D项否定增产的目的,显然与文意不符。

第4题考查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准确的一项是C。

C项错在“已经”,文中只是说专家担心,而它却说为既成事实。

其他三项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句。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案】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解析】“这”指“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这是写杜甫的成就。

“这些”表明上文讲了不止一点,另外一点只能是“舍此”后的内容了,写杜甫的命运“苦寒”。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表明下面还有一点,概括力最强的就是“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回顾一下答案,是按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成就——命运——成就与命运的矛盾

【方法】抓住语言标志(指代词、关联词、过渡句),找准要点。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老 

家(孙犁)

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

“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

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

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

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

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

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

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

“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

“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

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

“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

现在村里,新房林立;

村外,果木成林。

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

“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6分)

【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

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

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

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首先注意审题,“通观全文”,不能局限于哪一节;

“复杂心情”,6分的赋值都暗示了答题要概括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复杂”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作者对老家的思念之情(注意联系第18题),一是作者“不想再回去了”,为什么呢?

阅读全文,不难发现答案主要集中在第三段,“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喧几句,没有什么意思”,还有最后一段,“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方法】抓住作者行文思路,不遗漏要点。

(划出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新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不超过28个字)

【答案】1.父母亲族的爱;

2.家乡的山水草木;

3.悲欢离合的家;

4.邻里乡情。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整段文字的内容。

本段开头两句总写了人的童年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乡土;

最后一句总结了童年的乡土情结对人的一生的影响;

间四句就是童年烙印的具体表现。

中间四句是答案所在,问题要我们回答的是“哪些烙印”,我们应该回答的是一组名词性短语。

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寻找关键词,并注意字数的限制。

经过整合,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

1.父母亲族的爱;

3.悲欢离合的家史;

有的同学在解答这一类题时,往往只能做到一半,即从文章中筛选出有效信息。

至于如何整合,则没有很好考虑。

有的把原文照搬下来作为答案,忽视了字数的限制;

有的答非所问,缺乏针对性,以致失分。

主观表述题的答案,我们要有原文意识,能从原文中寻找原句作为答案的,就可以提取原文,但是有很多题目的答案需要我们在原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重新组合后才能得到,也就是说需要整合。

如上题中的答案,前三点可以从原文中摘录,第四点“邻里乡情”则要在原文内容中提炼、归纳得出。

【方法】根据题目要求整合(不能照搬原句)。

一、解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失 

误 

对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认真审题,找准对应

模棱两可,心中无底 

审清题意,规范答题

只图简单,答案缺漏 

明确要求,力图全面

惟恐答漏,多多益善 

审准题干,分点作答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二、解题思路:

一个原则:

忠实于文本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两个观念:

整体观念 

联系观念

三个步骤:

第一步、 

读文章

第二步、 

读试题

第三步、 

结合原文内容 

巧妙答题

(一)速读全文,了解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先要快速地浏览一下整篇文章,以求对文章有个整体了解。

在浏览文章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

读完后,力求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抓题目

散文的题目往往有深层含义,在速读时,首先应注意题目,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

不同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与多义性,题目是最能体现这种特点的。

因此,读解题目是阅读的第一步。

(三)精读文章,把握有效信息

1、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养成动笔圈画的习惯,随读随把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用铅笔圈画出来。

3、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4、抓关键词句

5、要重视开头段 

、结尾段。

6、重视重要句子,如:

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引用句等,尤其注意段首、段尾,画龙点晴的句子。

7、重视托物言志类哲理性散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往往是相对而言的。

所以,在了解文章作者观点、要点等阶段的阅读中,所要抓的关键语句应指的是能反映上述内容的有关语句。

) 

能力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

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

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

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

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

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

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以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

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附:

答案及简析:

1.C(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

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看法。

其他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

2.D(A项错误显而易见;

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

C项错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3.B(本项依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句。

A项错在“分类而居;

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

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4.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

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

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白鹤翔集的记忆(刘长春)

 

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

抬头望山,四围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

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

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

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

古人却说:

“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

”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

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

“委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

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

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

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

一地绿苔,野性十足。

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

我不知道。

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

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

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

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

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

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

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

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呜沙山看见的月牙泉。

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

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

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

忽地,惊起一池白鹤。

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

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

若要“零距离"

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

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纸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

不禁要问:

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

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

只是改变了不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都砍光了,开山种粮。

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

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

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

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

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空悠悠”。

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杰耶娃那样:

“就会跪下来……”

(1)、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

(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野性、神秘、幽黑、深邃、寂静。

(2)、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

(各不超过15个字)(4分)

(1)四十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