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80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

共20题

1.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撰的《陶瓷公牍》中载:

“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

”晚清的徽派建筑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徽派建筑的变化与徽商的营销手段有关B.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

C.晚清的徽派建筑传统风格基本消失D.晚清安徽城乡建筑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描述可知,题干内容的大意是:

晚清徽派建筑在变化,而且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分析选项可知,晚清徽派建筑风格变化是对其自身缺点的修正,就等同于徽派建筑受到西方文明影响,这也符合晚清时期历史大背景,符合史实和题意,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营销手段,A项排除;C项表述是对材料的曲解,建筑风格变化,不等同于建筑风格消失,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和常理,排除。

 

2.读如图,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

①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号召

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根据图示信息“1915-1919年”可知题干反映的主要是“一战”期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显然是考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但是美、日两国却是加紧了对华经济侵略,所有含①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即A、B、D三项均排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主要有: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经济、实业救国思潮的号召、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②③④符合题意,即C项正确。

 

3.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

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文字“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臣僚袄子锦”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因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A项正确;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贡赋,剩余部分才会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工场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材料信息不能反映,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4.下列措施未促使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是

A.初税亩B.相地而衰征C.为田开阡陌D.两税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都打破了井田制下“公田”的界限,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B两项不符合题意;“为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为废除旧的井田制,开阡陌,促进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C项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开创的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法,两税法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D项符合题意。

 

5.分析1912~1919年我国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发展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这一时期的发展

C.清政府号召实业救国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

根据题干信息“1912-1919年”可知,考查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其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而不是重工业,A项排除;1912年已经成立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也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C项排除;中国的民族工业这一时期虽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项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原因,B项正确。

 

6.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合肥、芜湖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的一些社队采取了类似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表明

A.包干到户得到社会普遍认同B.农村放弃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C.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D.当时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合肥、芜湖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的一些社队采取了类似做法”并不能说明包干到户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只能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也不能表明农村放弃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A、B两项均排除;我国农业发展方向是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相结合,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由“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知,农村生产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表明当时社会环境比较宽松,D项正确。

 

7.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

这反映当时农村

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文字“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农产品的交易情况即商品化趋势增强,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都与题干不符,均排除。

 

8.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的重点是“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即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B项排除;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项排除;材料中指出“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官窑”,这说明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项正确。

 

9.陆游《杂赋》: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诗中“草市”出现得益于

A.城市布局的变化B.市民阶层的兴起C.娱乐场所的出现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市是在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并于宋朝兴盛发展,唐代市坊分界明显,对市场交易管理严格;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也空前宽松,推动了市和坊界限被打破,农村和城郊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草市”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城市布局”无关,A项排除;唐代后期城市中已出现了市民阶层,而陆游是南宋诗人,B项排除;题干设问的是“草市”出现的原因,与“娱乐”无关,C项排除。

 

10.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B.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法

C.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

D.全球化使美苏两大市场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可知,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逐渐赶超了英国和法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发展迅速,A、B、C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二战”后因为美苏的“冷战”,美苏两大市场是分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加强,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11.“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这首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估乐客》诗反映了

A.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

B.一些商人遭到劫杀,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C.一些商人富可敌国、势撼乾坤

D.一些商人与官府勾结、穷奢极欲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从题干诗句中的信息可知,唐朝时,商业发展,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能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

 

12.下图为“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人数变化统计资料”。

从该资料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经济领域近代化不断发展B.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深化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顶峰D.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产业工人人数变化总体上呈现了上升趋势,产业工人伴随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壮大,A项正确;B项表述虽然符合史实,但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表述中没有任何时间点,不能得出结论,排除;中国的无产阶级于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产生并且其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材料信息不能反映,D项排除。

 

13.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D.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明朝政府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苏州丝织业中出现雇佣关系,这说明当地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C项表述是D项的表现之一,C项排除,D项正确。

 

14.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改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材料的意思是近来法庭中的诉讼男女要求离婚的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情况,也是社会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映了民国时期男女到法院要求离婚的人数的增多,说明传统的婚姻制度受到冲击,改变了以往“夫为妻纲”的封建理念,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A项正确;民国时期人们的婚姻生活虽有所进步,但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B项排除;根据材料文字“社会所不乐为者”可知,当时大众还是普遍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男女离婚),C项排除;材料是对当时人们离婚状况的记述,与婚姻方式无关,D项排除。

 

15.下表引自吴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改造问题》一书,该表能够说明当时

A.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合中国国情B.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经济恢复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材料数据表明公私合营工业平均每人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私营工业,说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变革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这适合中国国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B项排除;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材料数据不能说明,C项排除;表格中私营工业的存在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不符,D项排除。

 

16.1953年起,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先后对粮食、油料、棉花等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85年1月,国家开始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后农副产品市场供需关系改善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D.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粮棉大量进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问题,B项排除;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中的时间“1985年”不符,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市场和贸易,与对外贸易无关,故D项排除。

 

17.表格中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万能蒸汽机的推广B.电力的广泛应用C.内燃机的发明使用D.航天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870-1900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石油的产量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C项正确;万能蒸汽机的推广、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石油无关,A、B两项均排除;航天工业的发展与石油关系不大,D项排除。

 

18.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A.铁路运输的发展B.轮船航运的发展C.电报等通信发展D.报纸等传媒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根据材料文字“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中的“电讯稿”可知,《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电报等通信的发展,而不是铁路运输、轮船运输,A、B两项均排除,C项正确;题目要求回答杭州发生的大火,上海“当天得到电讯稿”,如此快捷的速度的主要原因,报纸等传媒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

 

19.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

到1900年,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纽约达到350万。

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

A.人口下降B.城市化进程加速C.联邦政府成立D.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以及“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纽约达到350万”可知,美国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城市化进程加速,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人口增加而不是减少,A项排除;联邦政府成立是在1787年宪法颁布后,而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开始,C项排除;材料只是对城市人口急速增长进行描述,而没有直接提到农村的发展状况,D项排除。

 

20.乾隆九年颁布《管理澳夷章程》规定:

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此规定意在

A.提高澳门政治地位B.排斥西方一切事物C.严格控制中外交往D.重建传统朝贡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文字可知,“洋船出入”中国海岸需要严格审查,外国人也不能直接接触清廷大员,办理事务“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通过这一系列的管控体现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即严格控制中外交往的目的,C项正确;提高澳门的政治地位,材料信息不能体现,A项排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并不是排斥西方一切事物,B项排除;材料信息与重建传统朝贡体系无关,D项排除。

二、综合题:

共2题

21.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

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

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

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众共和国:

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19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书中,别出心裁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

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

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答案】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2)原因:

政府投资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权独立自主;采用市场经济的原则。

调整:

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美国的“淡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

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文字“1921年8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投资设厂是其有利条件;“1979年5月……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可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在中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独特之处。

第二小问,从上一问答案和材料“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是指美国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

 

22.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它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

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著名史学家萧功秦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

”“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

并说明宋代的社会流动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认识。

【答案】

(1)原因:

①实行科举制;②商品经济发展。

表现:

①科举制推动平民参政;②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扩大。

影响:

文学艺术平民化和世俗化趋势加强。

(2)表现:

①封建贵族日趋没落;②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崛起;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④自耕农消失。

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②圈地运动开展;③工业革命发展;④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

(3)认识:

①社会流动是对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②公正合理的社会流动,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从经济以及文化视角分析,文化从唐朝科举制推动回答,经济从商品经济繁荣角度思考。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平民进入官僚的角度以及经济推动市民化角度思考作答。

第三小问,可从宋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作答。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自耕农消灭了”等关键信息来概括作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以及思想角度概括原因即可。

第(3)问,从社会流动对社会发展影响角度思考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