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22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docx

教师招考心理学讲义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基本知识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对象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理现象

心理

规律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以活动形式存在的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流派

流派

时间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构造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前30年

冯特、

铁钦纳

研究对象:

意识经验,主张采用内省法(自我观察法)分析意识内容或构造;

机能主义心理学

意识是一个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华生

1、刺激—反应(S—R)行为主义公式

2、行为主义革命;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初

韦特海默

考夫卡

苛勒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

人类的一切行为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欲望,性

认知心理学

开始于20世纪初,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后

皮亚杰

信息加工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马斯洛

罗杰斯

1、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

2、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价值

3、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策动心理学

1930

麦独孤

本能是策动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认知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概念

特点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活动的强度、紧张度

 

二、★注意分类、品质

注意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老师“抑扬顿挫”

客观条件(刺激物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状态)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性、积极性

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

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品质

注意范围

(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数量

注意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起伏(动摇):

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会随着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

注意离开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

根据任务要求,主动转移

注意分配

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三、注意功能

加里倍林认为: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的功能)

第二节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知的起点。

项目

内容

感觉的种类

按照刺激来源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痛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

能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2、绝对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绝对感受性)=1/R(绝对感受阈限)

1、差别感受性: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2、差别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3、韦伯定律(心理学第一个自然定律):

K韦伯分数=△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原刺激量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视觉包括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对比

1、同时对比:

明暗相邻,明更明,暗更暗,马赫带现象

2、继时对比:

感觉相互作用

联觉:

如红色使人温暖

第三节知觉

 

一、知觉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

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

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

反映客观事物个别属性

有无经验均可

知觉

纯粹、复杂的心理过程

很大的个别差异

反映客观事物多种属性

知觉产生离不开经验

二、知觉种类

种类

内容

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直觉叫空间知觉。

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视崖实验(吉布森、沃克,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物质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

运动知觉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现象(动景现象):

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

电影、霓虹灯

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理解性

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选择性

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觉内容的事物成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

1)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

2)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对象组合分时间、空间

3)活动律——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

4)强度律——对象的强度;雷鸣电闪、蚂蚁行走

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整体性取决于:

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观状态(知识经验)

恒常性

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四、观察

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2、基本特性:

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在观察中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重要的特征品质)、敏锐性

第四节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头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

识记

根据有无目的性,分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方法,分为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保持

回忆与再认

既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的现象是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

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主题分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逻辑记忆,包括概念、公式、规则、符号)、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动作技能)

按内容性质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掌握知觉、认知、动作技能的记忆)

按保持时间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包括图像记忆(0.25~1s)、声像记忆(2~4s)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容易衰退

短时记忆(1M以内):

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特点:

Ø时间很短:

一般30秒,不超过1分钟;

Ø容量有限:

米勒【7±2组块】

Ø意识清晰:

服从当前任务需要,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Ø操作性强:

工作记忆

Ø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1M以上):

以意义编码为主(语义编码、表象编码)

特点:

容量无限、时间长久

按意识类型分

内隐记忆(个体无法意识,过去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外显记忆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速度和效率品质)、持久性(保持品质)、

准确性(正确和精确品质)、准备性(提取应用品质)

遗忘

概念

不能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不均衡、先快后慢、负加速型

影响因素

学习材料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大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情绪体验

原因

1、消退说: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詹金斯、达伦巴希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

依据记忆规律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

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集中复习、及时复习

6、掌握复习的“量”:

提倡适当过度学习,即150%

第五节想象

项目

内容

定义

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的功能

预见、补充、替代、调节

想象的过程

黏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白日梦、走神、梦

有意想象

(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描述、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

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想象的特征

主动性、生动性、丰富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第六节言语

项目

内容

概念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功能

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

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种类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

独白言语:

独自性、开展性、计划性

书面言语:

正式性、开展性、计划性

内部言语

隐蔽性、简略性

第七节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概括性

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种类

按发展水平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

边做边想

具体形象思维:

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

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

抽象罗辑思维:

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按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

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突然领悟的思维。

分析思维:

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按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聚合(集中)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发散(辐射)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按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再造(常规)性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按思维过程划分

经验思维:

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理论思维:

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

基本环节。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思维的品质

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客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

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项目

内容

情绪与情感的

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成分

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即表情、生理唤醒

区别

1、情绪(生理性)、情感(社会性)

2、情绪(情境性、暂时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深刻性、稳定性、内隐性、持久性)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本质内容

情绪状态分类

(强度、持续时间)

心境

(心情)

概念:

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

特征:

具有弥散性(朝向周围一切事物)、长期性

激情

概念:

爆发强烈、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征:

爆发性、冲动性;运动员超水平发挥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

道德感

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第二节意志

项目

内容

概念

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

目的性、意识性、克服困难

意志行动

基本阶段

准备、执行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个体以同等程度的2个动机去追求2个有价值目标时,不能同时获得的动机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不能同时避开。

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

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两个或以上的目标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独立性

首要品质;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地决定和执行决定。

反面:

易受暗示、独断

果断性

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

反面:

优柔寡断、武断。

坚韧性

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自制性

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

反面:

任性、怯懦

第四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个性

个性的

基本特征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

(动力结构)

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社会个体发展方向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特征结构)

个体心理差异的集中表现,它表明一个人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节能力

概念:

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项目

内容

能力

的分类

1、一般能力:

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综合(也称为智力),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

2、特殊能力:

从事某专业活动、领域的能力

1、认知能力:

2、操作能力:

3、社会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自我协调能力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创造能力;

1、流体能力:

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辨认、记忆、理解等人类的基本能力;20岁以后达到顶峰,30岁以后降低。

2、晶体能力:

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增长。

包括知识、技能。

词汇、审美问题等

★智力

构成要素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

实践能力是智力转换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

智力理论

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2、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G(智力结构关键基础)、特殊因素S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内容(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产品

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1905年),首创心理年龄(智力年龄)概念。

人类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最著名的):

智商(IQ)=心理年龄(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4、投射测验:

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智力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实践活动、个性品质、营养因素

第三节气质与性格

项目

内容

气质概念

气质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相当于脾气、秉性、性情。

气质的

类型与学说

体液说

(希波克拉特)

1、胆汁质(黄胆汁):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血液):

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粗枝大叶

3、黏液质(黏液):

稳重、不灵活,踏实、死板,冷静、缺乏生气。

4、抑郁质(黑胆汁):

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

气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胆汁质

强、不平衡、不灵活

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多血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黏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抑郁质

弱型(抑郁型)

 

项目

内容

性格概念

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

性格

受生理影响大

受社会影响大

稳定性强

可塑性强

表现早

表现晚

无所谓好坏

有优劣之分

性格类型

1、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外向型、内向型

3、独立型、顺从型

性格结构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良好性格的培养

树立榜样、提供实际锻炼机会、及时个别指导、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分类

内容

社会态度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倾向成分

社会态度功能

适应功能

适应环境

自我防御功能

升华(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活动)、补偿、退行(退回到幼稚行为)、转移、否认、移情(换位思考)、合理化(酸葡萄、甜柠檬)、压抑、幽默、抵消

价值表现功能

表示一个人的主要价值观

认识理解功能

提供构建事实的参照框架

★第二节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把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中每个人

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做对其他特征作出相似判断。

以偏概全

首因效应

(最初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

(最近效应)

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邻盗斧

第三节人际关系

项目

内容

人际关系心理成分

认知成分

人际关系形成、发展、改变的基础,调节作用

情感成分

满意程度与亲疏关系

行为成分

建立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人际关系类型

舒茨人际关系三维论

包容需要:

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

控制需要:

感情需要:

荷尼分类

谦让型:

进取型:

窥视对方力量大小或对自己的用处

分离型:

疏离他人

第四节群体心理

项目

内容

群体特征

共同需要目标、相互接触影响、自己的规范

群体分类

构成原则

1、正式群体:

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

2、非正式群体:

没有正式文件规定的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个体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

1、实属群体:

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

2、参照群体:

“向往”的群体

群体成员相互关系和发展水平

1、松散群体:

同一客车上的旅客

2、联合式群体:

协会、研究会、学术团体、体育运动队

3、集体:

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群体行为规律

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

群体影响

1、社会助长(促进):

他人在场,活动效率提高

2、社会抑制(干扰):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效率下降

社会惰化:

群体越大,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相对越少

社会标准化倾向:

完成速度、质量趋向一致,谢里夫提出

1、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行为的现象

2、服从:

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他人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1、利他行为:

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

2、侵犯行为(攻击行为):

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