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61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9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docx

毛概复习题题目+答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关系。

成果:

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两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运用和发展 。

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 “根”——马克思列宁主义。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二、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构建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三个代表要求和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等理论和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

5.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和内容。

(1)依据: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内容: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

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8.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教训。

这一探索的重大理 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

1、它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苏联模式曾被人们普遍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却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对中国国情以及本国建设经验的认识中,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进而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尽管这一探索历尽曲折,但它毕竟开启了这一伟大事业。

 

2、这一探索中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以新的 内容丰富了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中提出的许多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3、探索中所提出来的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特征。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内容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政治纲领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纲领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1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具体内容: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五、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六、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八、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13.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14. 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15.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

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

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

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16.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㈠.什么是节约型社会?

 

就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综合措施,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或它的要求是什么?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 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1)我国资源相对不中。

水、耕地、电、石油等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石油等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2)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8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比国际平均水平高5倍;创造万元GDP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

(3)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㈢.你认为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③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依靠科技开发替代资源,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④坚持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⑤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17.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1)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而是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行使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党又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党的领导,也就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和实施,就是党的主张的贯彻和实施,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体现。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三者的统一,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18.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是加强水利、林木、草原建设,促进生态建设。

19.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和法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含义:

人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 为什么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1)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是决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根本因素  

(2)各种国际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发展大趋势

(4)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崛起,和平力量还在继续增长,联合图强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密切党群关系,广纳群言,广求善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有利于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有利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把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智慧.凝聚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上来。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有哪些

(1)依靠力量:

①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② 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③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5. 为什么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6. 27.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保证的,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建立起来的领导地位和威信,靠的就是我党能够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的改进领导方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党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分三条:

 

1.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我党的实际状况与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