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03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3《黄河颂》课堂实录长春版1

《黄河颂》

(上课)

师:

今天我们上课的题目在大屏幕上,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

《黄河颂》。

(学生声音洪亮)

师:

大家对黄河了解多少?

生: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

师:

你说得非常正确。

生:

黄河是黄色的。

(众生笑)

师:

“黄河颂”中“颂”是什么意思?

生:

歌颂赞颂

师:

我们为什么要歌颂黄河呢?

生:

(学生无语)

师:

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以后解决。

(教师板书)

师:

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描绘一下黄河?

生:

波涛滚滚

生:

汹涌澎湃

生:

(沉默)

师:

看来这个问题也有点难,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黄河。

(播放黄河图片和录像)

师:

看了这段表现黄河景象的录像,又欣赏了几幅黄河图片,同学们能否再用一些词语描绘出你眼中的黄河呢?

生:

万丈狂澜、弯弯曲曲、惊涛澎湃。

师:

同学们说的很好!

大家知道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吗?

生:

1939年。

师:

你们知道当时的中国国情吗?

生: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1939年中国应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

对,那时候,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我东北、华北大地,而中华儿女并没有选择去做亡国奴,他们奋勇抗挣,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地战斗。

在我们的黄河两岸,在万山丛中,在青沙帐里,他们挥舞着大刀奋勇杀敌,用热血保卫着家乡,保卫着黄河,保卫着全中国!

大家想不想看看当年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保卫家乡的情景?

生:

想(齐)

师:

(播放《保卫黄河》歌舞剧)

生:

(聚精会神观看,被那激昂的乐曲和雄健的舞蹈所吸引)

师:

欣赏了歌舞剧《保卫黄河》你有哪些感想?

生:

中华儿女很勇敢。

生:

他们有坚强的意志,他们很伟大。

师:

大家知道哪些抗日战争的事迹呢?

生:

我说电影行吗?

师:

当然可以。

生:

《地雷战》、《地道战》

生:

《铁道游击队》、《亮剑》

师:

《小兵张嘎》大家一定看过吧!

生:

看过(齐)(有点兴奋)

师:

(叫前排的一名学生)你说说“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

他很聪明,也很勇敢。

师:

你喜欢他吗?

生:

喜欢

师:

你要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象他那样做吗?

生:

师:

不怕流血、牺牲吗?

生:

不怕(全班笑)

师:

好样的,现在大家想一想,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之时,是谁给了中华儿女如此大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抗击外敌的入侵呢?

生:

黄河(部分学生)

师:

大家一定是被黄河的气势感染了!

的确,中华民族从黄河中汲取了太多的能量,现在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

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

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

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本课为第二章《黄河颂》。

让我们放声歌颂黄河吧!

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生:

(大部分学生满怀激情的朗读课文)

师:

声音越来越小,看来,大家都读完了一遍,现在我们来个师生合作,我读朗诵词,同学们齐读歌词部分。

师:

(有感情的朗读朗诵词)

生:

(满怀激情大声读歌词部分)

师:

大家读的真好,我仿佛看到了黄河那惊涛澎湃的景象,我也想读一读歌词部分。

这回大家读朗诵词,我来读歌词部分。

生:

(齐读朗诵词)

师:

配乐朗诵歌词部分(有节奏感,感情充沛)

生:

鼓掌

师:

大家为什么给老师鼓掌

生:

老师读得好!

师:

我读得好在哪里?

生:

很有感情

师:

我是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读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

他们创下了不朽的华夏文明,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

生:

听得很认真,也表现出了一些激动。

师:

大家想不想读

生:

(信心不是很足,一些同学低下了头)

师:

可能是大家还把握不好感情,那我们先分析一下文章,一会再读。

生:

(兴趣较浓)

师:

作者在歌词部分,直接歌颂黄河了吗?

生:

没有

师:

诗人从哪里开始歌颂黄河的?

生:

“啊,黄河!

师:

为什么是这呢?

生:

这一句是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对黄河的歌颂。

师:

你很聪明,歌词前一部分是写什么呢?

生:

看黄河

师:

“看黄河”不太准确

生:

是望黄河

师:

对,(教师板书)大家说说作者写“望黄河”采取了怎样的顺序?

生:

由近到远,先写“惊涛澎湃”后写“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师:

很好,大家应向这位同学一样,认真分析文章的每一句话,就会发现前后的关系。

师:

三个“啊!

黄河!

”所写的内容一样吗?

生:

(沉默了一会,没人举手。

师:

大家讨论一下。

生:

(经过讨论)我认为不一样,第一个“啊!

黄河!

”是歌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之恩,第二个是歌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第三个还没想好。

师:

说说你这样归纳的理由?

生:

我由“摇篮”一词想到黄河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我又由“屏障”一词想到了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师:

你回答和很好,第三个虽然没有归纳出来,也已经很不错了。

(老师板书)

师: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个“啊!

黄河!

”是从哪方面歌颂黄河的?

大家一起读这一部分。

生:

齐读

师:

再讨论一下

生:

(经过讨论)我认为是从黄河鼓励着中华民族这一角度来歌颂黄河的。

师:

大家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很好,看来还是合作的力量大(教师板书)

师:

最后一节是写什么呢?

还是歌颂黄河吗?

生:

不是,是号召我们象黄河学习

师:

学习什么?

生:

学习她伟大而又坚强的性格

师: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结构和内容都已掌握了,也知道了我们为什么要歌颂黄河,现在有没有勇气去读了?

生:

有(学生齐)

师:

让我们来个“师生”合作吧,我来读朗诵词,谁来读望黄河部分?

生:

有几名女同学举手(选一名女同学)

师:

谁来读颂黄河部分

生:

有几名女同学举手

师:

看来咱们班的女同学更象黄河呀!

生:

(发出一阵笑声)有几名男同学举手

师:

选了一名男同学读这一部分

师:

最后由全班共同读“学习黄河这一部分”

师:

我们读的时候,其它同学要认真听,然后评议我们的朗读。

大家可以从读音、语调、重音、语速、感情等方面评议。

师:

(播放音乐)师生合作朗读

师:

大家可以对我们的朗读做出评议,谁先来?

生:

我认为“望黄河”这一部分读得不够好。

师:

谈谈你的看法

生:

这一部分读得太平了,节奏感不强,应是先慢后快,这样才能表现出黄河那种一泄万里,锐不可挡的气势。

师:

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来试一试,

生: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了前后语速的变化)

师:

很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那惊涛澎湃的黄河朝远方奔流而去。

还有哪位同学想评议?

生:

我觉得“啊!

黄河!

”读得不够好

师:

你觉得应怎样读?

生:

这句话是作者对黄河的直接歌颂,是充满了赞颂之情,我认为应这样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

你这样处理很好,把“啊”拉长了,把“黄河”扬了上去,可见你对黄河的那份真情全在其中了。

谁还能再评议

生:

我觉得我们齐读的部分没有读出感情,我想重读一遍。

师:

很好,开始吧!

生:

(读得很动情)

师:

你知道在你所读的这部分为什么要写两遍“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吗?

生:

我想是表现我们学习黄河的决心吧

师:

对,你在读这两句时把第二句扬起来,重读了,这样处理很好。

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这两句。

来表明我们向黄河学习的信心!

生:

齐读(效果不错)

师:

还有想评议的吗?

生:

沉默

师:

看来,大家已把握了这首诗的朗读,让我们再齐读一遍。

生:

有感情,大声齐读课文

师:

同学们已经读了几遍文章,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你们最喜欢的句子、词语或一个字也可以,然后再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生:

没有人举手

师:

那我来问大家,在“望黄河”一部分中,有一句话是“奔向黄海之边”大家说说“奔”字可不可以换成“流”字?

生: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我认为不能,只有“奔”字才能表现出黄河那惊涛澎湃的气势,一个“流”字把黄河的气势都流没了。

师:

说得真好,这就叫“炼字”,古人在诗歌创作中有过“语不惊人死不休”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来品一品还有哪些字词用得妙。

谁想说?

生:

我想说“掀起万丈狂澜”的“掀”字,我认为这个字与上面的“惊涛澎湃”正好吻合,用“掀”字表现了动作和力量都很大,用别的词都无法表现出这种效果。

师:

说得很到位,谁还能说?

生:

分别又说了“劈”、“结”、“铁”等词

师:

大家说得很好,我想从这些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中,大家一定再次感受到了黄河那桀骜不驯的英雄形象,也感悟到了它所象征的中华民族那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这篇文章的朗读。

同学们也可以跟着读。

师:

播放范读录音

师:

文章的朗读就到这里,现在看看黑板上的问题(用哪些词语描绘黄河?

我们为什么要歌颂黄河呢?

)谁能回答一下。

生:

可以用“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来描绘黄河。

生:

还可用“浩浩荡荡”、“九曲连环”、“惊涛澎湃”

师:

很好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我们歌颂黄河的原因是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生:

她养育了华夏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

生:

她还激励着中华民族。

生:

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她那里汲取了大量的能量。

我们要永远感激她。

生: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是黄河给了中华儿女巨大的力量,让我们战胜一敌人,所以我要歌颂黄河。

师:

大家谈得很深刻,看来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黄河有了更新的认识。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师:

谁能说说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所了解到的黄河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生:

我认为是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

是永不退缩,永不屈服的精神

生:

是伟大的精神,是不怕困难的精神

师:

今天是和平年代了,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生:

(有几名同学马上举手)我认为需要,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我们面对的压力却不小,我们面对的困难也不少,这样我们就要发扬“黄河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大。

生: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需要发扬“黄河精神”,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生:

现在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我们将无法赶上其它发达国家。

师:

同学们说的很好。

师:

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我们应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下课!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