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17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docx

四人上册数学预习单课时

第4单元第1课时因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乘法

知识准备

1.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3×56=45×12=44×59=96×13=

 

 

 

 

 

知识点:

因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问题: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教材47页例1)

探究:

1.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就是求( )个(  )是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

2.估算145×12,把145看作(),把12看作(),进行估算。

3.笔算145×12,可以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比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注意:

因数12十位上的1表示1个(),与145相乘得145个(),也就是(),写竖式时省略末尾的(),所以5要与()位对齐。

小结:

因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位上的数清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位对齐;再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积()起来。

1.笔算下面各题。

 

2.把算式和正确的得数连起来。

第2课时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知识准备

1.口算。

23×10=24×20=32×30=60×50=

35×2=140×6=208×2=230×4=

 

 

 

 

知识点: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问题:

(1)160×30=106×30=(教材48页例2)

探究:

1.计算160×30。

(1)口算:

先口算出16×3=(),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即160×30=()。

(2)笔算:

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计算。

简便算法也就是末位补0法:

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

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个0,这样的竖式书写更加简便。

2.计算106×30。

(1)方法一:

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方法二:

先笔算106×3,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这样的竖式书写更加简便。

小结: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中间的0也要参与计算,不能省略。

列竖式计算。

360×25=580×12=120×73=46×205=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知识准备

在下面表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知识点:

积的变化规律

问题:

观察下面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51页例3)

(1)6×2=12

(2)20×4=80

6×20=12010×4=40

6×200=12005×4=20

探究:

分别观察上面两组中的三个算式,进行比较。

在第一组算式中,第2、3个算式同第一个算式比,第2个因数分别乘了()、(),积也分别乘()、();在第二组算式中,第2、3个算式同第1个算式比,第1个因数分别除以了()、(),积也分别除以了()、()。

发现:

在第一组算式中,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在第二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归纳总结: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为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或()。

1.口算。

26×2=26×20=26×200=

800×3=80×3=8×3=

2.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16×100=24×50=40×25=

3.根据20×50=1000,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0×()=2000()×150=300040×()=6000()×25=1000

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

知识准备

下面是学校购买体育器材的记录表,你能把表格填完整吗?

并说说你用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知识点: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问题:

(教材52页例4)

探究:

1.上面两道小题的共同点是:

(1)要求3个篮球要多少钱,即求篮球的总价,就是求()个()是多少,用()法计算;

(2)要求4千克鱼要多少钱,即求鱼的总价,就是求()个()是多少,用()法计算。

2.

两道题都是已知()和(),要求(),都用()法计算;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4.

小结: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1.填一填。

(1)妈妈花30元买6元一双的袜子,能够买几双?

题目中已知总价和(),求的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素描纸每袋12元,炫花的妈妈买了16袋,一共需要多少元?

题目中已知单价和(),求的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3)爆豆买5本英语本用了35元,妈妈买9本这样的英语本应付()元,炫花有42元,能买()本这样的英语本。

2.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填写下表。

第5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

知识准备

1.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得的路程,叫做()。

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

2.普快列车每小时行驶96千米,普快列车的速度可以写成()。

 

 

 

 

知识点: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问题:

(教材53页例5)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得多少米?

探究:

1.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

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还知道行了(),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如下图。

2.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

3.求汽车4小时行的路程,已知每小时行的路程和行的小时数,求总共的路程就是求()个()是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求1人骑自行车10分钟行的路程,已知每分钟行的路程和分钟数,求总共是路程就是求()个()是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

小结: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1.填一填。

(1)一辆汽车3小时行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

其中“3小时”是汽车行驶的(),“21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每小时行7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

(2)一架飞机4小时飞行3200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飞行()千米,可以写成()。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10秒能传播()米。

2.完成下列表格。

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知识准备

1.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2.观察下列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为什么这样分?

 

 

 

 

知识点一:

平行与垂直

问题: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教材56页例1)

探究:

1.画出的两条直线如下:

2.分类相交:

不相交:

3.

不相交的分别延长之后,发现④和⑦也相交了,

而②和⑤延长之后没有相交。

结论: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与()。

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4.如图:

a平行于b或a与b互相平行,可记作a∥b,读作:

a平行于b。

小结: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5.如图:

→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1.填空。

(1)图1中a与b(),记作(),读作();图2中a与b(),记作(),读作()。

图1图2

2.下面各组线中,互相平行的画“Δ”,互相垂直的画“Ο”。

第2课时画垂线

知识准备

1.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有()和()。

2.在()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成(),就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知识点一:

垂线的画法

问题一:

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教材58页例2)

探究:

1.可以用两把三角尺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如图1

2.可以用量角器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如图2

3.还可以用一把三角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图3

图1图2图3

以上三种画垂线的方法,()种比较简便,是因为一把三角尺上的两条直线边所在的直线是()的。

问题二:

怎样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探究: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用三角尺画: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把三角尺是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

已知直线()→沿直线移动三角尺,沿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

使三角尺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过直线外的已知点沿三角尺的

→过直线上的已知点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另一条直角边画()→移走三角尺,在

角边画()→移走三角尺,在垂垂足处标出()符号。

足处标出()符号。

注意:

不管过直线上一点还是直线外一点,画完已知直线的垂线后,都不要忘记标出()。

小结:

1.在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来画。

2.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画,但在移动三角尺时,必须保证三角尺始终与直线重合,不能错位。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条;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条。

2.

(1)过直线上点B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点A分别画出下面两条直线的垂线。

3.过点A和点B分别画下面的垂线,观察你画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第3课时点到直线的距离画长方形

知识准备

1.分别过下面的点,画出直线的垂线。

2.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知识点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

问题:

(1)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段。

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

(2)下图中,a∥b。

在a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b画垂直的线段。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程度你发现了什么(教材59页例3)

探究:

1.图1所示:

把直线外的点A与直线上的点连结起来,用直尺实际测量出线段AB、AC、AD、AE的长度,其中线段()的长度最短。

小结: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

图1图2

2.图2所示:

在a上任取三个点A、B、C,分别向b画垂直的线段,垂足分别为D、E、F,用直尺分别测量垂直线段的长度,发现AD○BE○CF(选填“>”“<”或“=”)。

小结:

端点分别在平行线上,且与平行线()的所有线段的长度都(),即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

知识点二:

画长方形

问题:

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教材60页例4)

探究:

画一条长()厘米的线段,把它作为长方形的()→再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侧画这条线段的(),垂直线段长()厘

米,把它作为长方形的()→连结宽的两个()→就画成了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画长方形小结:

先画出一条(),过这条线段的两个()在线段的同侧画与这条线段()的两条()长的线段,最后把这两条垂直线段的另外两个端点()起来。

1.填空。

(1)下图中,从点P引出的几条线

(2)下图中,()和()一样长。

段中,最短的一条线段是()。

(1)

(2)

2.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

 

第4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识准备

你能写出下列图形的名称吗?

 

 

 

 

知识点一: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问题:

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教材64页例1)

探究:

1.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用三角尺推一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用直尺测量四条边的长度,发现对边();在两条对边之间作垂直线段的长度都()。

小结:

两组对边分别()且()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有什么特点: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和()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

如下图:

3.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从互相平行的两条边上任取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都是从一个()向它的()画高。

如上图所示:

注意:

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直角符号;一般把高在图形内。

知识点二:

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问题:

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

(教材65页例2)

探究:

1.用两手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如下图:

各条边的长度()变化,但()发生了变化,拉成了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

小结:

1.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两组对边分别()且();2.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条;

3.平行四边形具有()性。

知识点三:

认识梯形

问题:

梯形的特征是什么?

(教材66页例3)

探究:

1.图1:

只有一组对边()的四边形叫做()。

2.图2: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比较短的是(),比较长的是()。

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是梯形的(),不平行的那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3.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

图1

图2

图3

知识点四: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问题:

四边形是怎样分类的?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材66页例4)

探究:

1.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和()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长方形。

2.请你在图3中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分别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且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一条高。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1课时口算除法

知识准备

1.30里面有()个十,720里面有()个十,900里面有()个十。

2.口算下面各题。

20×3=7×50=20×5=8×60=9÷4≈31÷3≈

42÷6=90÷3=96÷8=3000÷5=26÷5≈43÷6≈

 

 

 

 

知识点一: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

问题: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材71页例1)

探究:

1.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用()法计算,列式()。

2.口算80÷20=

方法一:

利用数的组成,因为80里面有()个十,20里面有()个十,所以80÷20就转化为()个十除以()个十,得(),所以80÷20=();

方法二:

可以想()法算()法,因为()个20是80,即20×4=(),所以80÷20=();

方法三:

也可以利用表内除法计算,因为8÷2=(),所以80÷20=()。

小结:

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

知识点二:

被除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

问题:

想一想:

83÷20≈80÷19≈(教材71页)

探究:

83和19都比较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们分别看成()和()。

小结:

除法估算一般是把算式中不是整数的数用()法估算成整(),再进行口算。

知识点三:

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问题:

口算:

150÷50=(教材71页例2)

探究:

1.因为()个50是150,可以想()法算()法,所以150÷50=();

2.还可以利用表内()法计算,因为15÷5=(),所以150÷50=()。

知识点四: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问题:

想一想:

122÷30≈120÷28≈(教材71页)

探究:

1.计算122÷30时,把122“四舍五入”看作(),因为120÷30=(),所以122÷30≈();

2.计算120÷28时,把28“四舍五入”看作(),因为120÷30=(),所以120÷28≈()。

小结:

被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的估算:

一般把被除数看成与它接近于的()或(),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进行估算。

1.算一算。

80÷40=720÷90=560÷80=720÷80=

82÷40≈720÷92≈564÷80≈720÷82≈

2.在括号里填上整十数。

240÷()=6359÷()≈6560÷()=7

421÷()≈6350÷()=5211÷()≈7

第2课时除法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知识准备

1.40÷20=180÷90=240÷60=273÷90≈

720÷90=540÷60=320÷40=722÷90≈

2.学校买回了92本《现代汉语词典》,准备每班分3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知识点一:

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问题:

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教材73页例1)

探究:

1.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92里面包含几个30,用()法计算,列式为()。

2.计算:

92÷30=方法

(一):

估算。

把92看作(),92÷30≈()。

方法

(二):

列竖式计算。

借助小棒图理解算理。

从原文小棒图中可知:

92里面含有()个30,商应是(),写在()位上,余数是()。

小结:

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并且要把商写在(),不能写在();计算结果如果有余数,余数要比()小。

知识点二:

整十数除三位数的除法

问题:

178÷30=?

(教材73页例2)

探究:

1.

2.小结:

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一看:

先看被除数的前()位,如果前()位不够除就看前()位;二写: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是哪一位上写();三比较:

余数一定要比()小。

1.说出各题的商是几,并在算式的相应位置写出来。

 

2.用竖式计算。

89÷30=71÷30=560÷70=579÷70=

 

第3课时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知识准备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8540×()<31670×()<16550×()<408

2.计算。

 

3.这四个数字分别接近哪个整十数?

51→()19→()32→()88→()

 

 

 

 

知识点一:

用“四舍”法试商

问题:

(1)一个笔袋21元,84元可以买多少个?

(教材76页例3)

(2)一个台灯62元,430元可以买几个?

还剩多少元?

(教材76页例3)

探究:

1.求84元可以买多少笔袋,就是求84里有几个21,用()法计算,列式为()。

方法

(一)

方法

(二)把除数、被除数都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方法

(二)

2.求430元可以买几个台灯,还剩多少元,就是求430里有几个62,用()法计算,列式为();还剩多少元,说明有余数。

由于62的个位是(),可以用(“”)法把62看作()试商,如下:

小结:

用“四舍”法试商,由于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这时应该把商调(),直到余数()除数为止。

知识点:

用“五入”法试商

问题:

197÷28=(教材77页例4)

探究:

1.

,完成此题。

2.小结:

用“五入”法试商,商容易偏(),需要调();试商的关键就是最终要使余数()除数。

除数的两位数的除法魔法记忆:

除法计算很简单,四舍五入来试商,四舍初商容易大,逐步减1往小调。

五入初商容易小,逐步加1往大调。

列竖式计算。

93÷23=234÷61=198÷32=438÷68=657÷87=742÷77=

 

第4课时灵活试商

知识准备

1.不计算,直接把正确的商写在()里。

505÷52()256÷26()165÷27()

412÷49()432÷54()789÷85()

2.用竖式计算

64÷32493÷8270÷9

 

 

 

 

 

知识点一: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

问题:

240÷26的试商方法(教材81页例5)

探究:

1.方法

(一):

用“五入”法试商,把26看作(),商8,由于26×8=208,且240与208的差是32,32里面还有一个26,说明商8(),应改为商()。

方法

(二):

口算,想10个26是260,260比240多20,所以可以商()

方法(三):

把26看作()试商,想4个25是(),8个25是(),余下的40里面还有一个(),所以可以商()。

如下所示:

2.以上三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要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分析确定,但无论用哪种方法试商,余数的大小是看试商是否合适的关键。

小结: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既可以按照(“”)的方法试商,有可以把除数看成和它接近的(),再利用一位数乘法来确定()。

1.快速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

商:

()商:

()商:

()商:

()商:

()

2.列竖式计算。

286÷36=156÷25=520÷65=

 

3.3月12是植树节,学校里买来240棵树苗,每26棵载一行,可以栽多少行?

还剩多少棵?

 

第5课时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知识准备

1.直接写得数。

52÷13=4600÷20=307200÷36=200640÷16=40

2.不计算,说一说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

商是()位数商是()位数商是()位数商是()位数

 

 

 

 

知识点一: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一)

问题: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

可以组成多少组?

(教材83页例6)

探究:

1.求可以组成多少组,就是求612里面有几个18,列式为()。

2.计算612÷18时,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一样,即先用被除数612的前()位

()除以除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