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59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docx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黄冈卷)语文(带解析)

1、古诗词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1分)

1.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

(崔颢《黄鹤楼》)

3.杜甫的《望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____,_____。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5.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______ 。

6.离愁是对相聚的期盼,正如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所写:

______,______。

7.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

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与水有关的连续两句古诗句:

______,______。

8.许多仁人志士都抱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表达了“_____,______”的报国志向。

【答案】1.海日生残夜2.白云千载空悠悠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5.小桥流水人家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7.示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默写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方法:

8个小题,1.2.5小题都属于根据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其余5个小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全诗,然后根据提示,揣摩含义,写出相关诗句。

小题1注意“残夜”的写法。

小题2注意“千载”的写法。

小题3注意“割昏晓”的写法.小题4注意“赢得”的写法.小题6注意“窗烛”的写法.小题7注意“消愁”的写法.小题8注意“避趋之”的写法.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请将下面语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明犯中华,虽远必诛。

【答案】评分标准:

准确、规范1分,美观1分。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方法:

要求学生在课下练好字的硬笔书法,做到书写正确、比较工整、结构基本匀称、笔画流畅。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根据提示将对应的汉字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分)

坚如pán( )石:

像巨大的石头那样坚固。

形容非常牢固,不可动摇。

东施效pín( ):

指盲目模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qìng( )竹难书:

形容事实极多,难以写尽(多指罪恶)。

tāo( )光养晦:

指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

飞扬跋hù( ):

原意为放荡高傲,不受约束。

后指骄横放纵。

扶正chù( )邪:

扶持正气,除去邪恶。

【答案】磐 颦 罄 韬 扈 黜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积累与运用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解题方法: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本题出现的6个字都是比较难写的字,要求学生多写多练。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2分)

A.静谧(mì)  峰峦(nuán) 骸(hái)骨锲而不舍(qiè)

B.收敛(liǎn)菡萏(dàn)叱咤(chà) 毛骨悚然(sǒng)

C.门楣(méi)  糍粑(bā)蝉蜕(tuì) 吹毛求疵(cī)

D.砭骨(biān)鲑鱼(guì)倜傥(tǎng)销声匿迹(n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解题方法: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峰峦(luán)B、叱咤(zhà)D、鲑鱼(guī)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2分)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

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

“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把握。

方法:

识记常见的标号、点号的用法。

B项:

畏缩逃避的懦夫?

里的问号(?

)要改为逗号(,)。

C项,他说道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D项:

“史记”的引号,改为“书名号”

考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B.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的必然选择。

D.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积累与运用。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题方法: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选项中,“叹为观止”的意思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褒义,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B选项中,“异想天开”的意思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中,“水落石出”的意思指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

B.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C“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方法:

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A选项中,语义重复,把“最重要的”或“当务之急”去掉一个。

C选项中,搭配不当,把“发扬”改为“培养”。

D选项中,搭配不当,把“和素养”去掉。

考点:

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

祥子最初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到小说结尾却变成了麻木、狡猾、好占便宜的行尸走肉。

祥子的这一变化,正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B《.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C.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D.唐代诗人中,“初唐四杰”是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语文知识及运用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方法:

要求学生对《水浒传》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重点识记。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C选项中,“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是花和尚鲁智深干的。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

__。

__,__。

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

出题思想:

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

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

前文一提到葫芦,接着介绍葫芦,使用葫芦。

考点: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口语交际。

(4分)

在一次“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首先介绍了4月9日《楚天快报》的一则报道:

某市一小学布置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的理想不再“高大上”,而是变成了“吃货”“当大官”“当土豪”,因为这样可以开名车、住豪宅。

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认同”与“反对”两种意见,最后班主任让小琪(认同者的代表)和我(反对者的代表)作总结发言。

这时,你认为小琪会怎么说?

你估计我会怎么讲?

小琪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琪说:

现在是多元社会,个人的理想没有标准答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且个人理想还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心智成熟而发生改变。

因此,我认同他们的想法。

(意近即可)

我说:

小琪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学生人生理想的物质化,一定程度上是当今社会风气与价值观的直接影射,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现实主义的盛行,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念仍需要纠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确引导我们,让我们自觉校准理想目标。

(答出大意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部分。

答案不唯一,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法:

注意关键词“认同”“反对”。

内容充实,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4分)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

感而作。

①世人:

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

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小题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分)

【小题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小题1】“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小题2】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阅读与积累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并能够简单地分析一些词语“佯狂”“飘零”写出李白的性格。

“诗千首”“独怜才”写出李白的才华。

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阅读部分,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艺术的理解。

方法:

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

“不见李生久”表现出思念好友。

“诗千首”“独怜才”赞美李白的才华。

“世人皆欲杀”同情李白的怀才不遇,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也有同样地遭遇。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阅读下面的说明文段,回答后面题目。

(4分)

3D打印的革命性

3D打印源自100多年前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3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比如树脂、塑料、陶瓷、金属等,因而能“打印”出实实在在的三维立体模型,就像童话中的“复制机”一般神奇。

这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从而转变为一种以3D打印为基础的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发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称3D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判断,3D打印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业的迅猛崛起。

据报道,国外目前已经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地“打印”出了自行车、汽车、电控飞行器等物。

现今,3D打印也应用于珠宝制造和模型制作,在时装业、电影业、建筑业等10多个不同的行业显示出了十足的魅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制造业的格局。

其实,众多的3D打印创业者此前早已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还是拉动了当地的萧条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3D打印的应用并不止于工业制造,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那么,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

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去年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上,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学院博士安东尼就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肾脏模型打印的过程。

据他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个更大胆的试验,直接用打印机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

【小题1】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3D打印机能精准地“打印”原物的特征。

B.第二段中“3D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表述,很好了佐证了第一段末尾“(3D打印)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的说法。

C.第四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印证了前面“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一说法。

D.3D打印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不同行业,选文介绍了它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情况。

【小题2】结合选文,请找出3D打印的优点有哪些(不少于两点)。

(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

(1)3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3D打印是一种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

(2)3D打印带来了制造业的迅猛崛起,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3)3D打印能打印出器官,可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在医学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答对两点即可,每点内答出大意就行)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方法:

采用排除法,从文章中筛选出你认为不正确的信息。

D选项不全面,还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信息筛选方法的掌握,方法:

此题相对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对课文多读,从文中找出3D打印相对于其他的优势即可。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13、阅读下面的经典短文,回答后面题目。

(4分)

①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社会学家将其称为“家庭文化”,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精神风貌”,其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②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族,家风传至八代。

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有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这个家族给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他的子孙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

美国政府为了拯救这个家族共花费了数百亿美元的巨款。

两个家族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

所以说,     。

③古人云:

养不教,父之过。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

”翻开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     ”;孔子的“    ,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    ”;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以及周总理的10条家规等均是。

④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小题1】阅读短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写结论句。

(2分)

【小题2】根据你的积累,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相关名句。

(填写两处即可)(2分)

【答案】

【小题1】家风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成才,而且也关乎着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小题2】一饭三吐哺不学礼,宁静以致远,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方法:

通过阅读第二段,对比论证了家风的影响,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

所以,总结语应为,家风的好坏不仅影响子孙后代还影响着社会和国家。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方法: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积累相关名人家规家训。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14分)

【甲】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

“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

身边的大臣。

②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

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

丰收。

【小题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虽欲言(虽然)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小题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小题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小题5】【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分)【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

(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小题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小题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

善于纳谏)【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

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A项中的“虽”解释为:

即使。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

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D选项中,穷兵黩武: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

形容极其好战。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

方法:

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方法:

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把“谤”、“市朝”“下赏”、“故”、“孜孜”“惟”翻译出来。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试题分析:

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

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方法:

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甲文都围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