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66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docx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

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看戏剧的性格刻画

——试析老舍的戏剧《茶馆》

王怡

内容提要 语用模糊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在戏剧作品中,语用模糊更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以戏剧《茶馆》为语料,通过分析其人物会话中所采用的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从而说明这类策略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

同时,考虑到汉语戏剧具有区别于一般英语语料的特点,分析框架既基于前人提出的关于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的一系列理论框架,又不局限于该框架,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发展。

关键词 语用模糊;言外行为;言外之力

引言

 

近几年来,戏剧文体学的发展已经取得重大进步,它成功地将语言学和文学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跨越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戏剧文体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戏剧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指出戏剧作品是如何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戏剧主题及加强表达效果和获得其他各种艺术效果的”,“从而帮助读者从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关系这个角度去更加深入地理解、合理地理解和充分地欣赏作品(俞东明1993:

37)。

        莱文森(Levinson1983:

284)提出:

“人们之所以要通过研究会话来理解语用现象,是因为会话是典型的语言运用类型,是人们接触语言的最初形式”。

作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式,戏剧会话集中了自然会话中各种语用现象,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语料。

其中模糊语言就是最为常见的语用现象之一,在戏剧作品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戏剧语言之所以丰富多彩、极具表现力!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大量运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戏剧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并把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作为研究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方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戏剧进行分析。

一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关于语用模糊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国戏剧,很好地推动了国内戏剧文体学的发展。

但是由于戏剧语言较之自然会话,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如果我们直接用国外学者创立的框架来研究中国戏剧,不免会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或不适合汉语语言特点的方面,因此笔者试用老舍的戏剧《茶馆》作为语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语用模糊及会话策略的研究框架,使其更适用于中国戏剧的研究。

 

一、范畴类型定义及研究框架

 

(一)语用模糊定义及类型

语用模糊源于说话人不愿明确表示与其话语相关的言外价值(illocutionaryvalues),而让听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丁建明,严爽2002)。

换句话说,语用模糊就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的情况(俞东明1997)。

语用模糊是发生在话语层面上的语用现象,具有动机性,而且说话双方都知道话语可能同时具有多种解释。

根据托马斯(thomas1991;转自俞东明1993)的划分,语用模糊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多重语用模糊(pragmatic  multivalence)

        2.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pragmatic  bivalence\plurivalencn)

        3.条件性的双重言外行为(conditionalbivalentillocutionaryact)

4.话语性语用模糊(discoursalambivalence)

(二)会话策略类型

也有一些情况下,谈话者为了使自己取得有利的或主导的地位,而运用一定的会话手段或策略来防止对方使用模糊性的语言。

这些策略可以概括成两类:

1.话语层次上的语用策略

(1) 重说话人元用语评论语(speaker-orientedmetapragmaticcomments,S-MPCs),包括言外之力显示手段(illocutionaryforceindicatingdevices,IFIDs)

        

(2) 重受话人元用语评论语(addressee-oriented  metapragmatic  comments, A-MPCs)

2.语篇层次上的语用手段或策略

(1) 限定语篇的长度

(2) 确定谈话的目的和范围

(3) 谈话中占优势的一方以有利于自身的语言重新表述谈话中已知的事实

 

二、实例分析

 

(一)语用模糊的类型:

1,多重语用模糊

多重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在一话语中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不同的言外行为(俞东明1997)。

但是在戏剧语言中,为了丰满人物形象,增强情节的曲折性,这类语用模糊的实现方式往往更为复杂。

根据言外之力针对的不同对象,多重语用模糊还可以进一步分为

(1)言外之力指向旁听者的语用模糊

同一句话表面上是向听话人说的,实际上言外之力却由听话人转向了旁听人,旨在向旁听人传达不便直接表达的真实用意。

例1:

 乡妇 哪位行行好?

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常四爷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

常四爷(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

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秦仲仪最后一句话同时向在场的王利发和常四爷实施了不同的言外行为。

一方面,秦仲义是在向王利发解释他要收回茶馆的原由;但另一方面,他这句话是对常四爷亡国论的反驳,其言外之力是为了告诫他当前的情况下光靠救济穷人一碗面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实业救国才是切实可行的,暗地里讽刺常四爷没见识。

同时秦仲义“眼看常四爷”这一语言手段也证实了他说这话的用意,降低了模糊程度。

从这段微妙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常、秦二人都怜悯穷人但不尊重穷人,都爱国但对救国救民的途径持不同的看法。

秦仲义是胸怀“实业救国”的大志、事业心极强的维新资本家,兼有视野宽阔的开朗气度和孤高自负、有钱有势的阔少爷秉性。

常四爷刚强义气、敢于斗争、同情民间疾苦,但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封建旧贵族的优越感,是一个依靠个人力量抗争的“清醒者”。

       

(2).言外之力指向听话人(addressee)的语用模糊

但也有一些情况下,说话一方为了保证他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得以顺利实现,不让旁听人了解他们的真实企图而使用语用模糊。

也就是说,说话人对听话人和旁听人说同一句话,听话人领会言外之力,旁听人领会表层的话语之义。

例2:

老陈 老林 啊!

(惊惶失措,要往里边跑)

宋恩子  别动!

君子一言:

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

咱们是自己人!

老陈老林  就那么办!

自己人!

……

吴祥子  (和宋恩子、老林、老陈一齐立正,从帽中取出证章,军官看)报告官长,我们正在这儿盘查一个逃兵。

        军官   就是他吗?

(指刘麻子)

吴祥子 (指刘麻子)就是他!

这是宋、吴两特务在茶馆向陈、林两逃兵敲诈现大洋。

正在双方进行交涉时,大令及一行军官入内,于是宋、吴二人便趁机威胁,并使用语用模糊“咱们是自己人!

”向对方暗示谈判条件;陈、林二人对他们的言外之力心领神会,为了保全自己,他们接受了条件,暗中与对方达成某种协议———把刘麻子交出去做替罪羊。

在此情况下,双方十分配合地共同使用了语用模糊“自己人”,含蓄的达成了这种协定。

很明显,“自己人”的言外之力仅指向听话人,而站在一边的刘麻子只明其言之事而不解其言之义。

只有不让刘麻子了解对话双方的险恶用心,才能保证他们各自想要实现的利益顺利实现。

        2.双重或数重语用模糊

双重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针对听话人说同一句话,表达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话语之力。

        例3:

吴祥子 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

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

对吧?

王掌柜!

王利发  我……

这段话是在吴、宋两特务要去王利发的公寓抓人时发生的。

吴祥子巧妙地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手法,他的话所传递的言外之力介于“让步-吹捧-威胁”的模糊状态之间。

表面上,他对王利发的阻拦作出一种退让,甚至还使他的话看似是使王利发受益的,然而,透过重复的称呼,我们能感觉到话语背后潜藏的一种压力,这句话深层的言外之力是暗示王利发必须花钱消灾,给他们一定的好处,其实质是一种威胁。

这段对话把吴祥子阴险狡诈、虚伪贪婪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条件性的双重言外行为

条件性的双重言外行为可以表述为“IfX, thenY;IfnotX,thenZ.”(何兆熊,俞东明:

337)。

很多学者都列举了“IfX ,thenY”的情况,笔者在分析《茶馆》时发现了第二种相反的现象“(If  notX, thenZ”):

例4: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

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

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面对财大气粗、年少气盛的阔少爷的单刀直入,王利发的话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允诺,但也可能是一种敷衍,究竟隐含着哪种意义要取决于加租钱这件事是否真的是小事。

从王利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来看,加房租对他绝不能算是一件小事的,因此当这一条件不成立时(我们就应该对这句话作后一种解释,属于“IfnotX, thenZ”的情况。

这段话里,王利发说话滴水不漏、圆滑玲珑,对秦二爷暂避锋芒,迂回作战,不愿吃亏,又不得罪东家秦仲义。

他的小茶馆之所以能在那个乱世中生存下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精明能干,善于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随时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应付各种不利局面。

        4.话语性语用模糊

话语层次上的语用模糊往往包含多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很难一下子识别,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要随着话语的进展才逐步明朗。

下面来看具体的例子:

例5:

老林 你看,我们是两个人吧?

刘麻子 嗯!

老陈   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吧?

刘麻子 嗯!

老林    没人耻笑我们的交情吧?

刘麻子 交情嘛,没人耻笑!

老陈   也没人耻笑三个人的交情吧?

刘麻子 三个人?

都是谁?

老林   还有个娘儿们!

刘麻子 嗯!

嗯!

嗯!

我明白了!

可是不好办,我没办过!

你看,平常都说小两口儿,哪有小三口儿的呢!

此例中,林、陈二人要想表达的真实意图有些难以启齿或者算不上正大光明,因此他们不愿直接表达其真正的用意,要求刘麻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做到彼此心照不宣。

随着谈话的深入,刘麻子逐渐领会其言外之力是要找一个女人同时做他们两个人的老婆。

语用模糊在这里可以说是同时兼顾到了对话双方的面子。

        

(二)限制语用模糊的会话策略

语用模糊策略既可以协调彼此冲突的交际目的,又能兼顾对方的面子,因而成为人们谈话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语用手段。

但是,对言外之力的最终确定也是保证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到交际双方能否在谈话中取得有利和主动的地位。

        因此谈话者往往还会采用一些策略来限制对方使用模糊语言。

根据托马斯(Thomas1995)的观点,限制语用模糊的会话策略包括话语层次上的和语篇层次上的两类:

1.话语层次上的语用策略

(1)重说话人元语用评论语

利奇(Leech1983)认为,在谈话双方地位平等的话语里,言外之力显示手段(IFIDs)用于说话人利益受损的语境中,表示“道歉”、“允诺”等。

但是,笔者在对《茶馆》进行分析时发现,这类言外之力显示手段也可能发生在谈话双方地位不平等的话语。

例如:

例6巡警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递钞票给巡警)

王利发作为一个处在下层的个体经营者,要应付来自各个阶层的剥削,就连几个大兵(老总们)也不忘了要向他诈几个钱。

所幸的是,此时的王利发更加老炼精明,且多了些混世的油滑气和无赖相,先是主动道歉,以没有开张婉拒巡警,接着又明确承诺小店若是开张一定会好好款待对方的,最后再用钱来孝敬,这样就使得对方无刺可挑。

        当然,在谈话双方地位不平等时,言外之力显示手段更多地表现为说话人发出“命令”、“警告”等。

例6中,就在大兵们向王利发索钱的时候,巡警也在一旁煽风点火,明确地向他提出要钱的要求。

        此外,言外之力显示手段还可以被谈话中占主导地位的说话人用来对自己话语的意图进行评说。

例7:

小唐铁嘴  王掌柜,你说我爸爸白喝了一辈子的茶,我送你几句救命的话,算是替他还账吧。

告诉你,三皇道现在比日本人在这儿的时候更厉害,砸你的茶馆比砸个砂锅还容易!

你别太大意了!

王利发 我知道!

你既买我的好,又好去对娘娘表表功!

是吧?

小唐铁嘴说这句话是在提醒王利发,他将要说的话关系到裕泰大茶馆的存亡和王家大小性命,也就是说,他要警告王利发应该放聪明点,看清形势,别冒险和三皇道作对。

同时,“告诉你”这个言外之力显示手段还表明了小唐铁嘴在对话中是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恰恰与他低下的社会地位构成强烈的反差,把他甘做三皇道的走狗,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小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重受话人元语用评论语

有时在谈话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为了避免对方使用模糊的话语推委或逃避责任而将对方的话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使其意义表达得更清晰明确。

        例8:

王利发 福气不小!

不小!

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唐铁嘴  你呀,看不起我,怕我给不了房租!

唐铁嘴是个凭着嘴皮子骗吃骗喝的无赖,王利发自然是不愿把公寓租给这样的人的。

很显然,唐铁嘴意识到王利发的言外之力了,所以把他的话明确说出来,以使其无法再用模糊的话语推委。

        另外,汉语中的“到底”也具有要求说话对方明确表达其意图的功能。

        例9:

刘麻子那是你们乡下的事,我管不着。

我受你之托,教你不吃亏,又教你女儿有个吃饱饭的地方,这还不好吗?

康六  到底给谁呢?

康六是个贫农,迫于生计,只得托专门帮人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帮他找个主把女儿卖了。

可谁知狠毒的刘麻子竟然要他把女儿卖给一个太监做老婆。

因为担心康六知道对方是个太监不答应,把这档生意砸了,刘麻子故意摆出一付替康六着想、自觉清高、自鸣得意的丑样,含糊其词,就是不肯直接说出买主的真实身份。

这可急坏了康六,因此他直接询问对方“到底是谁”,避免对方再含糊其词,吞吞吐吐。

这段对话充分暴露出刘麻子老奸巨滑的性格特点,这正好与康六这个穷苦农民的老实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2.语篇层次上的语用手段或策略

在语篇层次上,限定语篇的长度、确定谈话的目的和范围、以有利于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谈话中已知的事实这三种主要方式,是说话者避免被对方打断、限制对方语用模糊的有效语用手段。

例10:

小刘麻子 小唐,待会儿我请你去喝咖啡,小丁宝作陪,你先听我说点正经事,好不好?

……

小刘麻子  我这儿刚跟小丁宝说,我有个伟大的计划!

……

小唐铁嘴  我懂!

就是说,所有的姑娘全由你包办。

           小刘麻子  对!

你的脑力不坏!

小丁宝,听着,这跟你有密切关系!

甚至于跟王掌柜也有关系!

王利发    我这儿听着呢!

在和小唐铁嘴、小丁宝和王利发的谈话中,占主导地位的小刘麻子分别使用了“你先听我说点正经事”“、我有个伟大的计划”、“听着,这跟你有密切关系!

甚至于跟王掌柜也有关系!

”等手段来限定话题和谈话的主要目的,这样就使对方只能就这一主题和范围参与交谈,很难改变话题。

例11:

小刘麻子 缺德?

你算说对了!

当初,我爸爸就是由这儿绑出去的;不信,你问王掌柜。

是吧,王掌柜?

王利发 我亲眼得见!

小刘麻子 你看,小丁宝,我不乱吹吧?

绑出去,就在马路中间,磕喳一刀!

是吧,老掌柜?

王利发   听得真真的!

小刘麻子 我不说假话吧?

小丁宝!

可是,我爸爸到底差点事,一辈子混的并不怎样。

轮到我自己出头露面了,我必得干的特别出色(。

打开皮包,拿出计划书)看,小丁宝,看看我的计划!

这段谈话出现在第三幕中,小刘麻子心怀鬼胎,想要霸占王利发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茶馆。

为了使他的阴谋得逞,他重新提及他父亲刘麻子被斩首这件他和王利发都清楚的事情,一方面用来骗取小丁宝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使王利发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被他牵着鼻子走,为他下面要谈的那个“伟大计划”作铺垫,使谈话得以顺利地进行。

这一语用策略暴露出小刘麻子狡猾奸诈、投机钻营和卑鄙无耻的特点。

 

三、结束语

 

以上对《茶馆》中一些人物对话的语用模糊分析表明,戏剧语言中的语用模糊在凸现人物个性、烘托环境气氛、增强戏剧效果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舍通过“裕泰茶馆”这一小小的舞台,分别以维新变法失败、军阀割据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统治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背景,塑造了封建统治者、民族资产阶级、军阀、流氓及下层劳动人民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地描画了一幅旧中国萧条败落的图景。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激烈的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用模糊策略及限制语用模糊的手段,借助语义深刻和高度浓缩的潜台词和丰富的人物对话,在小舞台上唱出了一出精彩的大戏。

透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参与的各类会话,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恶势力,他小心谨慎,决不得罪;对待东家秦仲义,他曲意奉承,讨好邀宠,油嘴滑舌;对待善良、正直的贫苦大众,他暗地里同情、关照,表面上却尽量不动声色。

这一方面使王利发这个形象更为丰满,同时也以有限的笔墨展现了其他各色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通过分析戏剧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语用模糊的本质特征、实现方式及其在戏剧作品中的表达效果,也为我们理解戏剧提供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看到本来未必看到的、潜在的、更深层的东西,从而增强我们鉴赏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建民,严爽《红楼梦》对话之语用模糊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14-15.

[2]何兆熊,俞东明.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4):

105-115.

[4]俞东明.英语戏剧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A]王德春,邱天河.

英语百人百论(下卷)[C].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5-42.

[5]俞东明.语法歧义与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6):

29-35.

[6]Leech ,G.Principles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1983.

[7]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8]Thomas,J.A.MeaninginInteraction:

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95.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75(2005)04-0081-05

 

[作者简介]

王怡(1980-),女,江苏苏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

语言学。

(苏州市职业大学实用外语系,江苏苏州215104)

 

原载: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16卷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