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08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docx

政法干警招聘考试《专业综合Ⅱ》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真题试题及答案

2014年政法干警招录培养考试

《专业综合Ⅱ》真题及答案

(法理学、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同时在答题卡上涂写考试科目和准考证号的信息点。

2.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3.填(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涂写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答题纸和试题本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本大题共有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下列法学派别中,形成于中世纪的是()

A.注释法学派B.历史法学派

C.分析法学派D.社会法学派

2.下列关于法的词源和词义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

A.英语国家也存在“法”和“法律”的区别,“法”不兼有“权利”含义

B.汉语“法”字古体写作“灋”,其中的“廌”反映出某种神明裁判的特点

C.欧洲大陆国家大都存在“法”和“法律”的区别,“法”同时兼有“权利”含义

D.我国古代出现过“法”、“律”连用的情况,但作为专门术语的“法律”却是清末民初由日本输入的

3.我国《宪法》第54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从行为模式的角度分析,该规定同时包含()

A.应为模式和可为模式

B.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C.可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D.能为模式和勿为模式

4.马克思指出:

“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

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根据上述论断,下列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君主们没有立法权

B.法律会从经济条件中自动生长出来

C.君主意志对于法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D.经济条件或经济关系对法律具有决定性作用

5.下列法学家中,提出“法是无限主权者的命令”这一观点的是()

A.卢梭B.奥斯丁C.哈特D.庞德

6.下列关于法律部门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教师法属于社会法部门

B.国务院组织法属于行政法部门

C.程序法部门不涉及非诉讼关系

D.我国法律体系还未形成法律部门

7.下列法的分类中,专属英美法系的是()

A.公法和私法

B.普通法和衡平法

C.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8.公务员因失职受到降职处分,其受到的法律制裁种类属于()

A.民事制裁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D.违宪制裁

9.下列关于法律推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辩证推理和类比推理都属于实质推理

B.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都采取三段论的推理模式

C.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主要适用于判例法系国家

D.类比推理在我国的司法活动中是被严格禁止的

10.下列关于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效力等级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C.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省级地方政府规章

11.乙是甲的遗嘱指定的房产继承人,甲乙相继去世后,乙的配偶丙通过转继承的方式取得房产的所有权,本案中,引起乙、丙之间继承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是()

A.甲立遗嘱B.甲的死亡

C.乙的死亡D.乙丙的夫妻关系

12.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A.社会法学派否认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影响

B.自然法学派坚持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C.分析法学派强调道德对法律的决定和评价作用

D.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和道德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3.我国《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第383条第1款第1项规定:

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如果把上述两个条文视为一个完整的法律法规,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看,“国家工作人员”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属于()

A.假定条件B.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

C.行为模式D.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14.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表述,不能成立的是()

A.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

B.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产生的前提

C.没有法律规定就没有法律关系

D.有些社会关系可以上升为法律关系

15.实体法与程序法划分的标准主要是()

A.法律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

B.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

C.法律适用范围的不同

D.法律效力等级的不同

16.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市辖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当选的程序是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后()

A.报市人民检察院批准

B.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批准

C.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市人大批准

D.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17.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性法律的是()

A.立法法B.劳动合同法C.物权法D.商业银行法

18.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

A.国家主席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中央人民政府D.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19.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的宪法是()

A.1954宪法B.1975宪法C.1978宪法D.1982宪法

20.下列关于宪法惯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惯例是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

B.宪法惯例不能弥补宪法规定的不足

C.宪法惯例一般通过具体条文表现出来

D.宪法惯例只存在于不成文宪法国家

21.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表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

A.广泛性B.平等性C.现实性D.一致性

22.下列选项中,在我国现行宪法里有明确规定的是()

A.沉默权B.罢工自由C.营业自由D.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23.省辖自治州单行条例生效的批准机关是()

A.国务院B.该省人民代表大会

C.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4.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职责的表述,正确的是()

A.指导和协调专门委员会的工作B.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

C.召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D.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会期

25.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城市郊区的土地归市民所有

C.宅基地、自留地和自留山归农民所有

D.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6.江某利用自己临街的住宅经营了一家小卖部,某日凌晨,警察以查处播放淫秽录像为名闯入江某的家中,江某受到侵犯的宪法权利是()

A.经营权B.休息权C.住宅权D.财产权

27.下列关于我国选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乡长、副乡长由选民直接选举

B.自治县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C.市辖区人大代表由选民间接选举

D.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4倍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是()

A.自治区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自治区的人民法院

C.自治州的人民政府D.自治县的人民检察院

29.下列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长官任期五年,可连任两次

B.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负责

C.行政长官在其任期内,可以解散立法会两次

D.行政长官只能由选民选举产生,并经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30.世界上第一个采取宪法法院模式进行违宪审查的国家是()

A.日本B.俄罗斯C.意大利D.奥地利

31.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行使的职权是()

A.审判权B.法律监督权C.检察权D.公诉权

32.《左传》关于夏朝法律的记载有“昏、墨、贼”等罪名,其中“墨”罪的意思是()

A.杀人B.贪腐C.不孝D.乱政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对于临时大总统的谋叛行为,参议员可行使的权利是()

A.罢免权B.弹劾权

C.废黜权D.审判权

34.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受理行政诉讼的机关是()

A.最高法院B.大理院

C.参政院D.平政院

35.秦朝法律中,查封财产称为()

A.乞鞠B.封守C.传复D.读鞠

36.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土地立法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兴国土地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D.井冈山土地法

37.汉朝颁布的旨在督促官吏及时发觉和缉捕盗贼犯罪的法律是()

A.见知故纵法B.沈命法

C.事国人过律D.左官律

38.唐代律疏颁定的时间是()

A.武德年间B.贞观年间

C.永徽年间D.大中年间

39.元代监察法规的集大成者是()

A.宪台格例B.风宪宏纲

C.钦定台规D.大元通制

40.依明律规定,官员“上言宰执大臣美名才德者”的法律后果是()

A.定为公罪,处刑从轻

B.定为奸党罪,处以斩刑

C.定为大不敬罪,廷杖于朝堂

D.判处充军,但可以官品抵罪,丢官不丟命

41.独子兼祧,俗称“两房合一子”,即一人可继承两房的香火与财产。

兼祧入“例”始于()

A.宋朝B.明朝

C.清朝D.中华民国

42.清末司法改革以后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

A.大理院B.最高法院C.法部D.中央审判所

43.下列关于西周礼刑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礼与刑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C.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D.礼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刑是具体的制裁规范

44.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的蓝本是()

A.“天坛宪章”B.“五五宪草”

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45.隋朝法典对于中国古代五刑制度的发展体现在()

A.创设加役流,作为贷死之刑

B.确立死、流、徒、杖、笞的五刑体系

C.初步形成死、流、徒、鞭、杖的五刑体系

D.将死刑分为斩立决、绞立决、斩监候和绞监候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有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46.下列关于法理学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A.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B.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法理学从总体上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一般规律

D.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起点与归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7.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立法活动的有()

A.法律汇编B.法律编纂

C.法律创制D.法律修改

48.检察官甲是中共党员,他以匿名信的方式向监察机关检举领导乙的贪污行为,甲的法律监督行为属于()

A.检察监督B.政党监督

C.社会监督D.人民群众监督

49.下列关于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A.法律原则比法律规则更加具体明确

B.法律原则可以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

C.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更广

D.法律原则的冲突可通过法律规则来解决

50.下列关于我国法律渊源的表述,正确的有()

A.少数民族的习惯属于非正式的法律渊源

B.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香港属于根本法

C.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具有正式法律渊源的地位

D.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国际惯例属于正式的法律渊源

51.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立法原则的有()

A.民主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合宪性与法制统一原则

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52.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A.专门委员会的任期不固定

B.专门委员会享有提出议案权

C.专门委员会是辅助性工作机构

D.专门委员会委员从全国人大代表中产生

53.当前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包括()

A.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

B.以政治协商为主要工作形式

C.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高原则

D.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54.某事业单位招聘法务人员两名。

其发布的招聘启事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男生;

(2)身高175cm以上;(3)持有驾照;(4)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该单位所公布的招聘条件中构成歧视的有()

A.男生B.身高175cm以上

C.持有驾照D.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55.与前二部宪法相比,我国现行宪法在中央国家机关体制方面所做的重大调整表现为()

A.恢复了国家主席的建制

B.设立了中央军事委员会

C.国务院实行首长负责制

D.重新设置了最高人民检察院

56.下列选项中,属于2004年宪法修正案内容的有()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地方各级人大每届任期五年

C.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7.下列情形中,属于对公民权利和自由正当限制的有()

A.邮政管理局分拣部主管拆阅检查邮递的信件

B.公安机关要求组织游行的某团体负责人递交申请

C.母亲强制上大学的女儿与自己一起加入某宗教团体

D.某高校应届毕业生从疫区参加应聘后回校被采取隔离措施

58.甲、乙两个自然村人口较少,为了更好的发展,希望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

根据有关法律,应该遵循的法律程序包括()

A.由所在乡人民政府提出设立申请

B.经甲、乙两村村民会议讨论同意

C.报所在县人民政府批准

D.报所在市人民政府备案

59.下列关于我国行政区划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直辖市属于普通行政地方

B.特别行政区只设立一级地方政权

C.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D.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的行政区域类型

60.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死刑定为斩、绞两种

B.限制族刑,缩小了缘坐的范围

C.流刑成为减死之刑,并按道里分等

D.肉刑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财产刑

61.下列关于宋代官制中差遣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差遣制着眼于巩固君主集权制

B.差遣制使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

C.差遣制最终酿成了宋代的“冗官”之弊

D.取事官职务前的“权”“知”“判”等词表示权威性

62.下列关于唐律中公罪与私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不缘公事私自犯罪,为私罪

B.虽缘公事意涉阿曲者,为私罪

C.私罪从轻处刑,公罪从重处刑

D.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为公罪

63.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刑事特别法包括()

A.暂行反革命治罪法B.易笞条例

C.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D.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

三、简答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本大题共有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64.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65.简述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

 

66.简述唐律关于保辜制度的规定。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本大题共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67.小王和小张参加了本单位的“普法”活动之后,对“法的适用”问题发生如下争执:

争执①:

小王认为,如果今年生效的地方性法规与去年生效的行政法规就同一事项所作出的规定互相矛盾,那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优先适用地方性法规。

小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不必采用“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有权自由裁量使用何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争执②:

小王认为人民法院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严格按照法条的字面含义理解和适用法律,小张认为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立法目的或者法律精神合理适用法律进行裁决。

分析小王和小张在争执①、②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68.2013年,某市人民代表大会依据法定程序补选一名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市人民代表大会应到代表450人,实到代表448人,唯一的代表候选人是丁某。

经举手表决,丁某获得225票当选。

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丁某作为唯一的省人大代表候选人是否合法?

法律依据是什么?

 

(2)丁某当选是否有效?

理由是什么?

 

69.下列材料是清末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代表人物劳乃宣和“法理派”代表人物沈家本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观点:

劳乃宣:

子孙违犯教令,旧律子孙犯教令者杖,屡次触犯呈请发遣者发遣,祖父母、父母呈请释回者,亦有释放成案,子孙治罪之权全在祖父母、父母,实为教孝之盛轨,草案则未列此条,孰非孝治天下之道,考俄国之律与中国相仿,可见为人心之所同,今补其文曰:

凡子孙违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处拘役;屡次触犯者,处一等有期徒刑,皆祖父母、父母亲告乃坐。

如祖父母、父母代为求情减少期限,或宽免者听。

——(《沈家本年谱长编》)

沈家本:

违犯教令出于家庭,此全是教育上事,应别设感化院之类,以宏教育之方。

此无关于刑事,不必规定于刑律之中。

——(《寄簃文存》卷八)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劳乃宣和沈家本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观点主要分歧在哪里?

理由分别是什么?

 

(2)礼法之争的起因和焦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

本大题共1题,满分15分)

70.联系我国实际,论述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一般原则。

要求:

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A。

注释法学派产生于中世纪。

历史法学派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分析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

社会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

故本题答案选A。

2.【解析】A。

英语国家也存在“法”和“律”的区别,但是“法”兼有“权利”的含义。

故本题答案选A。

3.【解析】B。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属于应为模式,“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属于勿为模式。

故本题答案选B。

4.【解析】D。

从“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可以看出,经济条件或经济关系对法律具有决定性作用。

故本题答案选D。

5.【解析】B。

“法是无限主权者的命令”是奥斯丁提出的观点。

故本题答案选B。

6.【解析】A。

社会法是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的的法律,教师法属于社会法部门。

A项正确。

国务院组织法属于宪法部门。

B项错误。

程序法部门也涉及非诉讼关系,例如选民资格案件、督促程序等。

C项错误。

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律部门。

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A。

7.【解析】B。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类专属于英美法系。

A、C、D三项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有的分类。

故本题答案选B。

8.【解析】B。

行政制裁是国家行政机关行政违法者所实施的法律制裁。

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本题中公务员受到了降职的行政处分。

故本题答案选B。

9.【解析】C。

10.【解析】D。

《立法法》第91条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故本题答案选D。

11.【解析】C。

12.【解析】D。

社会法学派承认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影响;自然法学派肯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

故本题答案选D。

13.【解析】A。

法律的逻辑结构其实是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条件假设,行为模式和后果归结,

(1)条件假设(或称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指出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行为模式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部分;(3)后果(或称为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违反规范行为时,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

题干中“国家工作人员”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属于假定条件,因此A项正确。

14.【解析】B。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

B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15.【解析】B。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是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对法进行的分类。

实体法是直接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关系,即确定权利和义务的产生、变更、消灭的法。

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的程序方面的法律。

故本题答案选B。

16.【解析】D。

《宪法》第101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选出或者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因此,市辖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经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后,应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故本题答案选D。

17.【解析】A。

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宪法规范存在其中,但形式上又不具备最高法律效力以及严格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法律文件。

在我国,《立法法》、《选举法》、《国旗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等都是宪法性法律。

故本题答案选A。

18.【解析】D。

《宪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故本题答案选D。

19.【解析】A。

1954年宪法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中包括监督权,即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故本题答案选A。

20.【解析】A。

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宪法惯例是一种不成文的政治行为规范,没有特定的法律文书表现形式,宪法惯例可以弥补宪法规定的不足,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里,宪法惯例实际起着强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宪法惯例并非只存在于不成文宪法国家,在成文宪法国家中也存在着宪法惯例。

故本题答案选A。

21.【解析】D。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和一致性四大特点。

一致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一致的;二是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互相结合的;三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因此D项正确。

22.【解析】D。

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23.【解析】C。

《宪法》第1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故本题答案选C。

24.【解析】C。

《宪法》第68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副委员长、秘书长协助委员长工作。

故本题答案选C。

25.【解析】A。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宪法》第10条第4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故本题答案选A。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