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96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docx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全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

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

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

〔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

〔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

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11、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

〔选择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又称谈话法。

问卷法〔效率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

作品分析法〔是指对儿童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手工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和分析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1、胚胎的发展阶段:

〔选择

〔1胚卵期〔合子期:

受精卵植入子宫,在子宫壁"着床",大约需要2周左右;

〔2胚胎期:

从植入子宫一直持续到怀孕的第8周;

〔3胎儿期:

受孕第9周到分娩。

2、基因:

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组成。

3、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

唐氏综合征、杜氏综合征、柯氏综合征、超雄性综合征。

4、致畸因素指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因素,包括药物、烟酒及咖啡因等麻醉品、辐射、化学物质和污染等。

5、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亲因素包括:

<1>母亲的生育年龄

<2>母亲的疾病

<3>母亲的情绪

<4>母亲的营养

6、大脑单侧化指的是大脑两个半球的单侧化现象。

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掌握着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动作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而右半球则负责空间视觉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

〔名词解释

7、无条件反射是婴儿最早的动作。

新生儿的反射可分为生存反射〔有明显的适应价值,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和原始反射〔不具有确保新生儿生存的价值,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几个月就会消失,如抓握反射,游泳反射。

8、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上到下〔首尾律:

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由近及远〔近远律:

从躯干到四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大小律: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选择

9、动作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简答

〔1动作对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动作使个体对外界刺激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个体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并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

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

〔选择

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

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

去习惯化:

即婴儿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象。

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高振幅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

〔选择

6、触觉:

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

8、知觉大小恒常性:

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

9、从4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

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10、婴儿的视觉偏好:

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

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

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

〔重点〔选择

12、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1960

创设的视崖装置,通过视崖实验发现,儿童深度知觉发展较早,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存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的深度知觉的能力。

〔重点〔选择

13、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

14、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

〔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表现:

〔简答

〔1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2观察的顺序性提高;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理解性逐步发展。

15、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重点〔理解、应用、分析

〔1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降低或者提高,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

〔2感受性的变化:

同一感受器,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例如,在让幼儿闻某种气味时,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为适应而分辨不出气味;播放音乐时声音不应过大,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

〔3感觉的对比:

感受器官因为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

教师运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映衬,红花还得绿叶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视觉对比,突出要演示的对象,使幼儿看得清楚,印象深刻。

〔4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是有选择性的,一部分刺激物是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以及主体状态等都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5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记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在教学中,尽量充实教材内容,并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队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将看到、摸到、听到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刚开始理解或探索事物的学前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

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名词解释

2、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简答

(1)注意有助于儿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2)注意有助于研究和促进儿童感知;

(3)注意有助于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

(4)注意能有效维持儿童的活动坚持性。

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定向性注意〔儿童注意的最初形态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主动的,需要意志努力的、由意识支配的注意。

选择性注意:

指的是在同一情境下,儿童对某类刺激信息表现出集中的注意,而忽略其他刺激或信息的现象。

〔名词解释

4、3个月以后,经验开始在幼儿的注意中起作用。

5、3-6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

<1>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6、幼儿无意注意发展的特点:

〔重点〔简答

(1)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是事物的物理特性;

(2)对幼儿有意义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其无意注意的因素;

(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稳定和深入。

7、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

〔重点〔简答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展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特别是在承认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在特定的活动中完成。

8、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重点〔论述、分析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后天训练或强化能够对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产生影响;成人应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幼儿注意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幼儿注意的选择性还与幼儿的情绪和兴趣有很大关系。

(2)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指的是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注意到的刺激的数量。

幼儿注意的广度很小,因此教师应<1>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2>避免过多刺激同时出现<3>要使用能吸引幼儿兴趣,唤起幼儿情绪的教学方法。

(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注意持续集中于同一活动或事物的时间。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易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活动的时间应长短有别。

(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注意集中于不止一种活动或事物。

幼儿注意的分配较弱,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有意注意,并尽量使幼儿将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联系起来,促进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9、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过多的无关刺激、疲劳、缺乏兴趣、活动组织不合理等。

10、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对策:

〔重点〔简答

(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

(4)提高教师合理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智慧。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影响学前儿童知觉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想象、思维水平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2、"客体永久性"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概念,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3、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记忆保持时间延长;

〔2记忆容量增加;〔记忆广度增加,记忆范围扩大,工作记忆出现。

(3)记忆内容丰富化;

(4)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5)元记忆能力的发展;

(6)记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4、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名词解释

5、根据记忆的内容对象不同,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等。

从发展顺序看,最早出现运动记忆,然后是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幼儿记忆中最为重要的记忆>,最后是语词记忆。

6、记忆的提取方式分为再认和再现〔回忆。

再认是指当记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头脑中呈现曾经记忆过的事物;再现,又称回忆,是指记忆过的事物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再次在头脑中呈现记忆过的事物的过程。

7、元记忆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1年提出,是指个体自身对记忆过程的认知。

元记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元记忆监控三个部分。

学前儿童的元记忆主要表现为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两个方面。

8、儿童常使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复述、组织策略等。

9、3-6岁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重点〔简答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10、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策略:

〔重点〔简答、论述

(1)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2)使儿童明确记忆的任务;

(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策略;

(4)帮助儿童进行合理的复习。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关:

想象依靠原有表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有关:

想象印发情绪,情绪影响想象。

〔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有关。

2、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重点〔简答

(1)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导初步出现有意性;

(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

3、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名词解释

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重点〔简答

(1)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主题不稳定;

(3)内容不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5、再造想象指的是根据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身的想法,独立在头脑中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名词解释〔选择再造想象是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形式。

6、再造想象的特点:

<1>依赖于语言描述

<2>随情境变化

<3>实际行动是必要条件

7、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表现:

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部分;混淆假想与真实。

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情绪的影响;表现能力的局限。

〔重点〔简答〔选择

8、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

<1>表露式创造

<2>原型的简单改造

<3>情节和数量的发展

9、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

<1>提出"无稽"的问题

<2>自编故事

<3>创造性游戏

<4>创造性绘画

10、2-3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

(2)想象过程缓慢;

(3)想象与记忆无明显界线;

(4)想象内容贫乏;

(5)想象依赖于感知;

(6)想象依靠语言指导。

11、3-4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和稳定的主题;

(2)想象内容单一、不系统。

12、4-5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重点〔简答

(1)以无意想象为主

(2)想象出现有意成分;

(3)想象目的和计划简单。

(4)内容趋于丰富,缺乏体系。

13、5-6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重点〔非常重要〔简答

(1)有意想象表现明显;

(2)内容丰富且有情节;

(3)创造想象表现明显;

(4)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14、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

〔重点〔简答〔论述

(1)尊重儿童的想象;

(2)成人的引导;

(3)增加儿童经验积累;

(4)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名词解释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间接性是指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

思维的发生、发展标志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选择

2、思维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标志着儿童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标志着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标志着儿童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

思维发生的时间是在2岁左右,萌芽的标志是语词概括能力的出现。

①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趋势〔直觉行动思维是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是一种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1>思维解决问题逐渐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加强。

②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名词解释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除此之外还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等。

③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

(2)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特征〔重点〔简答

①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是对行动的总结;

②思维主要是以表象为工具,边说边做,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③思维依靠语言,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4、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其中,2-4岁是前概念阶段,4-7岁是直觉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或12岁-14或15岁,每一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水平。

〔选择

5、客体永久性:

即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后,婴儿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

6、守恒:

是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7、运算:

指的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即外部动作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一种具有可逆性的心理操作。

8、自我中心思维:

它是指儿童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由于没有真正掌握物体的要领,不能依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只能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进行思考,自我中心的倾向严重。

9、幼儿最初掌握概念的特点:

内容贫乏;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

10、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实物概念,且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具体特征为主。

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

〔选择

11、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特点〔重点〔简答

(1)判断形式的间接化;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3)判断根据的客观化;

(4)逻辑判断的明确化。

12、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推理是指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间接推理比较复杂,可以进一步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13、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特点与趋势〔重点〔简答

(1)在内容上,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在依据上,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来说明理解;

(3)在程度上,从对事物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复杂的、较深刻的理解;

(4)在客观性上,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在相对性上,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交际功能、概括功能、调节功能。

2、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

环境论〔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怀特赫斯;强化说,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先天论〔代表人物乔姆斯基、相互作用论。

3、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单了解

〔1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

〔2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

〔3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

〔4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4、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语音知觉的发展先于正确语音的发展;语言理解的发生发展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5、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前言语阶段〔0-12个月言语发生阶段〔1-3岁和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其中,前言语阶段主要分为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言语发生阶段主要分为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或3岁〔重点〔选择

6、语言意识指的是儿童对语言的自觉态度。

7、儿童使用代词的频率最高,掌握名词的数量最多。

8、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能够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名词解释

9、儿童句型的发展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单词句,1-1岁半,只有一个词的句子;电报句,1岁半到2岁半,两三个单词组成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复合句:

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关较大的单句所构成的句子。

>;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10、情境言语指的是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所表达意思的言语形式,对话言语就带有较强的情境性。

连贯言语指的是只依靠语言本身便能使听者理解的言语形式,独白言语一般连贯性较强。

对话言语指的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言语指的是个体单独向他人陈述。

〔名词解释

11、口吃是一种语言节律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原因。

说话时过于紧张、激动或急躁能导致儿童口吃,此外,模仿也能造成儿童口吃。

消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主要方法。

〔选择

12、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

〔1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需要;

〔2适当引导;

〔3鼓励言语创造性。

13、内部言语又称"自我中心言语",是对自己的、不出声的言语。

〔名词解释

14、儿童自言自语的形式主要是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

其中,游戏言语指的是在儿童游戏中出现的自言自语,边说边做,用语言丰富自己的动作和行动,特点是比较完整、细致,有表现力;问题言语指的是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出现的自言自语,常常是儿童自问自答,特点是简单、零碎。

4-5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丰富。

15、识字的阶段主要分为泛化阶段、识字阶段和再现阶段,学前儿童识字主要出于泛化阶段和识字阶段,书写活动是儿童识字的再现阶段。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情绪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激发学前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动机;

〔2情绪影响认知发展;〔促成知觉选择,监测信息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