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23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含义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广义发展心理学又称种系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发展心理是指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狭义发展心理学又称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叉点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英国达尔文在1876年发表《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最早采用日记法对儿童进行观察研究的的报告之一,因此被人们看成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先驱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青少年心理学著作《青少年心理学》,将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展到青少年期,还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是智力测验的奠基人,他与西蒙编制了最初的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荣格提出了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分期的观点,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927年美国的霍林沃思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主张研究人的心理的全貌,古迪纳夫出版了《发展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

德国的巴尔特斯提出了毕生发展的思想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2.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

3.教育性原则,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

5.伦理性原则,指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

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用的方法。

2.观察法的种类

(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

(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

3.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要处理好三方面问题:

(二)实验法:

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

(三)调查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测验法:

(五)临床法:

由皮亚杰倡导

(六)自我报告:

日记、访谈、问卷

七、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

1.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试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

(1)研究的样本大。

(2)省时、省力。

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

(3)避免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

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社会文化相对稳定。

3.横断研究设计的缺点

(1)系统性差。

因为这是对两组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比较,所以缺少对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系统了解。

(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造成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上差异的原因很多,很难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3)取样复杂。

要比较两组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需要考虑取样的代表性,一般采用分层取样方法。

(4)世代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

1.概念:

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1)系统性强。

通过对同一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可详细地了解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2)可揭示因果关系。

通过考察被试心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揭示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

(3)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高。

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不能看出被试发展结果的问题,经过长期追踪研究后能得出可靠结论。

3.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1)研究持续时间长。

(2)样本会逐渐减少。

长期追踪持续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

(3)反复评价与测量会影响研究结果。

对同一个被试进行多次评价或测量,会使他们对评价或测量产生熟悉效应

(4)影响纵向研究结果精确性的最广泛的因素是文化历史的演变——同质效应。

(三)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1.概念:

也称时序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2.聚合式交叉设计优点:

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各个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儿童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此外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跨文化研究

1.概念:

也称交叉文化研究,是通过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跨文化研究对探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心理的发展提供普遍性或特殊性的事实材料。

7、发展的三大领域:

生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八、发展的基本性质:

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发展的含义

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并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

二、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

三、关键期

1.概念:

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

2.实际价值:

在关键期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起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

1.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掌握早起发展特点

2.高尔顿的观点:

3.双生子实验

五、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

1.母亲的年龄

2.母亲服药

3.母亲情绪

六、毕生发展观的主要的主要思想

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4.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

5.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七、精神分析的发展观(理解)

八、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深刻理解)

九、行为主义的发展观(理解)

1.行为主义创始人是华生,代表人物除了华生,还有斯金纳和班杜拉

2.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3.斯金纳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2.将其条件反射理论用于实践(育婴箱,行为矫正,辅助教学机)

4.班杜拉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观察学习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

(2)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介绍“波比娃娃”的经典实验

(攻击性,性别角色的获得,亲社会行为)

(3)观察学习:

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生成-动机

(4)直接强化:

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加强了该态度和行为。

▪替代强化:

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而增强了自己出现榜样行为的频率。

▪自我强化:

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

十、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一是成熟。

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

该经验又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物理经验;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

第三是社会经验。

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第四是平衡。

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人们把他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十一、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最近发展区(ZPD)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第三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影响婴儿健康发展的因素:

(1)母亲的自身因素对婴儿的影响:

①、母亲的体重②、母亲的身高③、母亲的孕史④、母亲的营养⑤、Rh因素⑥、母亲的年龄⑦、母亲的疾病⑧、母亲的情绪状态

(2)药物及烟酒;

(3)母亲所处的环境:

化学物质、辐射、高空飞行

(4)激素;

第四章婴儿期感知觉与认知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

①、视觉偏爱法

②、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③、诱导电位法

④、高振幅吮吸

2、习惯化:

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

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3、深度知觉是对物体远近、深浅的知觉。

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引导人的运动活动非常重要

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会爬婴儿已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4、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发展:

①反射图式(0-1个月)新生儿反射 

②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

表现出关于自己身体的简单动作习惯;对事件进行有限的预期

③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

儿童的行动有意重复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有趣的影响;模仿熟悉的行为

④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

表现出有意的或目标导向的行为;对事件的预期改善;模仿与自己以前的行为稍有不同的行为;客体永久性(AA寻找)

⑤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AB寻找)

用新方法作用于物体,探索客体的属性;模仿陌生的行为;能在几个地方寻找藏起来的物体

⑥心理表征(18个月-2岁)

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内部表征,能解决感知运动问题,能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延迟模仿,玩假装游戏。

5、客体或客体永久性概念

最初由皮亚杰提出,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6、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

(1)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2)2岁到青春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发展急剧迅速;

(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7、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8、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儿童组织和理解经验的方式——随年龄发展变化。

他把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称作图式。

第五章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一.思维的起源: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人们把他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包括两个过程:

(1)同化:

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2)顺应:

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平衡:

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二、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两大成就:

主体和客体分化(即约1周岁);因果关系联系形成。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思维”。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两个特点:

1.还没有形成“守恒”。

(“守恒”实验研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岁。

2.自我中心。

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趋近,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如“三山”实验;)

3.不可逆性

4.缺乏等级分类能力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获得了守恒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获得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

这时的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四、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1、直觉的“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在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以及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

2、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

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检验。

韦默和伯纳的实验(1983):

男孩Maxi把巧克力放到厨房蓝色柜离开,他不在是妈妈把巧克力放到了绿色柜。

让被试判断,Maxi回来后会到哪里拿巧克力。

探究儿童能否不受自己关于某一客体位置的错误信念的影响,从而能正确地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

以词为界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

婴儿期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2.呀呀语阶段(4-8个月)

呀呀语阶段(连续音节阶段),5个月进入,9个月达到高峰。

从呀呀语开始,儿童的发音需要经过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一是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声音。

3.模仿发音-说话阶段(9-12个月)

语词理解

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并非是对语词本身确切的反应,而包括语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

不能把词从复合情境中分离。

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才真正理解词的含义。

此时儿童能理解,但不能说,称被动性语言。

只有出现主动性语言(1岁左右)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

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婴儿最初的单词通常是他们熟悉的食物的名称。

大致出生10至13个月,产生最早的单词。

18个月起词汇量骤然增长,即“命名骤增”。

6岁词汇量大约10,000个。

在各个年龄,语言理解都先于语言产生。

语言获得理论

一、环境论

1.模仿说

阿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2.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语言能力说(言语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3)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自然成熟说

勒纳伯格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关键期。

2——11、12岁。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理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交互作用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语言学习天赋的主动的儿童观察和参与社会交流,从这些经验中,儿童逐渐发现了语言的功能和规律性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2、深刻理解卡特尔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

●3、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4、深刻理解智力测验的信效度、常模、智力的分布。

●5、了解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量表。

●6、掌握比奈——西蒙量表(见黄p251—)

一.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的智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的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

完成任何一种任务都需要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S因素有五类:

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此外还可能有第六种因素,即心理速度。

2.卡特尔的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与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

●他找出两类一般因素和三种较小的因素。

两类一般因素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生物学上的潜能,它是获得新概念和在新环境中显示一般“聪明”与适应性的能力。

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

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

流体智力相对地说不依赖于教育。

●晶体智力代表需要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

是经验的结晶。

如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

这种智力可以用一般成就测验来测量。

●三种较小的一般因素分别是视觉能力、记忆检索和作业速度。

●从发展的角度,他通过研究发现: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过程。

●从出生到15岁,这两种智力显示同样的迅速加速增长曲线。

然而到15岁以后,两条曲线开始出现分歧,晶体智力曲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或只稍许上升,而流体智力曲线则继续直线上升后急剧下降。

第二节智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的编制

●测验项目的选择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智力的理论

●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常模的制定。

常模是指某一个标准化样组在某一测验上的平均分数。

常模的功用是给测验分数提供参照点。

●测验的信度,是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

信度的种类有三种:

稳定性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

●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真正能准确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的东西。

效度有三种: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关联效度。

●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是评价一个编制好的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指标。

测验的信度

●信度的含义可靠性,同一个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一致的结果

●信度的种类再测信度、等值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

测验的效度

●效度的含义有效性,确实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变量造成因变量的改变

●效度的种类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二、常见智力测验

●1.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智力测验常摸量表的首创者。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1916年,推孟,采用斯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

●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采用离差智商,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部分。

●4.婴儿的智力测验(格塞尔发展程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自然条件、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教育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

本章思考题

●1、简述卡特尔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2、如何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3、智力测验常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有哪些?

●4、简单列举斯坦福-比奈量表中的相关项目。

●5、简单列举韦克斯勒儿童量表的相关项目。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本章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几种儿童先天的情绪表达。

(见绿p169)

2、了解儿童情绪的发展过程。

3、理解婴儿微笑的发展的几个阶段。

(见黄p303)

4、深刻理解情绪发展的学习理论。

(见绿p173)(见黄p292)

5、理解怯生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6、了解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7、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儿童情绪概述

(一)情绪及其组成成分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它伴随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包含生理、表情和体验三个基本成分。

(生理成分、表情成分、体验成分一种情绪是三种成分的结合,不同成分之间会相互影响。

第二节情绪发展的理论

学习理论——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华生的实验。

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发展的过程受母—婴相互作用的质量影响。

母—婴关系建立得越好,自我发展的就越早。

哈洛的实验P295

知觉再认理论——婴儿害怕陌生人是因为与他们熟悉的人相比,又相似又不相似,所以引起焦虑。

社会认知理论——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会影响儿童的情绪。

生态学理论——强调情绪交流的作用和生物成熟及学习对情绪发展的作用。

劳伦兹的动物研究

一、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一些主要情绪的发展婴儿生来就有表达各种基本情绪的能力吗?

(幸福、惊讶、恐惧、生气、悲伤和厌恶)

出生表现出几乎所有的基本情绪。

2~3个月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对成人面部表情做出反应。

3~4个月对生动而活跃的刺激做出大笑反应。

6~8个月情绪表现得到很好的组织,并与社会性事件相联系。

经常生气。

恐惧和怯生开始出现。

对熟悉的养育者具有明显的依恋,出现了分离焦虑。

7~12个月

婴儿把面部表情看作有组织的模式,对面部表情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刻,社会性参照出现,婴儿经常对惊奇的表情中微妙的神态大笑。

18~24个月

自我意识到的羞怯、难堪和自豪开始出现。

表述感情的词汇迅速发展。

婴儿开始理解到,他人的情绪反应与他们自己的情绪反应可能是不同的。

情绪的自我调控改善了。

出现了最初的同情表现

鲍尔贝等研究婴儿微笑所经过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0—5周):

自发微笑,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3—4周起):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由外部刺激引起,对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更容易微笑。

第三阶段(5、6个月起):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东西,对不同个体做出不同反应。

◆社会参照作用婴儿就具有了社会参照能力,他们主动地从不确定情境中的一个可信赖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

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作出反应的现象。

二、儿童期的情绪发展

(一)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情绪更富有稳定性

(二)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