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903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9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1.心理的实质

2.质变与量变

3.遗传与环境

4.理论自身的建设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

格塞尔认为:

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

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决定学习的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1.成熟:

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

2.准备:

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

3.遗传决定论:

认为儿童所具有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物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所处的环境、教育、社会条件是儿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发展方向的原则:

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既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6.机能不对称原则:

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

腿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更占优势的结果。

7.行为模式:

指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8.年龄常模:

指儿童某一些特定年龄正常行为模式的平均水平。

9.智能诊断:

以正常行为模式为标准进行比较,对被检查的儿童做出客观的鉴定。

10.应物能:

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11.应人能:

应人能是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简答:

1.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基本内容(格塞尔成熟势力说包括哪几个方面):

1.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

2.发展的性质

3.发展的原则

4.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

5.育儿观念

2.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发展方向的原则

2.相互交织的原则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

5.自我调节的原则

3.格塞尔智能诊断的确定范围:

1.动作能

2.应物能

3.言语能

4.应人能

4.格塞尔的同事阿弥士向父母提出的忠告(格塞尔的育儿观念):

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3.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4.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发展什么了?

”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5.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简述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发展论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中应该注意什么: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向我们揭示出成熟机制在儿童身心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一个基本观点对于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一,在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

二,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

三,全面理解成熟理论,积极进行文化传递

6.儿童不成熟的独特价值:

第一,它有适应作用

第二,它有准备作用

第三,它有可塑作用

7.简述“提前教育”和“过渡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危害。

1.超越儿童生理成熟度的任何干预都会给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近期或远期的伤害。

2.一味提倡提前教育,不但严重损害了儿童正常发育的自然进程,还损害了儿童潜能的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的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甚至造成心理压抑和情绪伤害。

8.简述格塞尔成熟势力说对心理学的贡献

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华生认为:

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其构成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并形成习惯系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斯金纳认为: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

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消极强化不同于惩罚。

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

班杜拉认为: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比模仿更复杂。

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性反应。

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会注意什么样的攻击行为会被强化,凡是得到强化的模式便会增强模仿。

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来源。

名词解释

1.行为: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2.刺激:

外部环境或身体内部组织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刺激。

3.反应:

被某种刺激引起的肌肉或腺体的运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4.适应:

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5.条件反射:

当一个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一个替代刺激所引起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6.条件刺激:

引起条件反射的哪个替代刺激就是条件刺激。

7.无声的思维:

是指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内隐的言语进行联系或复习的思维,称作无声的思维。

8.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计划性思维指当一个人置身于新环境或面临新问题时,会发动一系列紧张的言语活动,同时表现出一系列尝试的行为,直到解决问题。

9.习惯:

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华生)

11.强化:

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

12.连续强化:

指强化物连续多次地反复出现,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13.固定强化:

是指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应时,主试按固定时距予以强化。

14.偶然强化:

指反应与强化物之间的结合是偶然形成的。

15.积极强化(正强化):

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16.消极强化(负强化):

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个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

17.塑造:

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

(斯金纳)

18.观察学习:

也称替代学习,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19.延迟模式:

观察榜样示范后得到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仍能再现示范行为的模式,称为延迟模式

(班杜拉)

20.代币法:

是把幼儿的奖励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当幼儿表现出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幼儿可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愿望。

1.华生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将思维划分为三类:

1.习惯的思维

2.无声的思维

3.计划性思维

2.消极是否应该用体罚来建立:

华生指出对儿童惩罚肯定不是一种科学方法,因为:

其一,当父母在家庭中实施体罚行为之前,这种偏离社会常规的行为就已经发生了。

用揍一顿的方法惩罚不良行为,达不到防止今后再产生不良行为的目的。

其二,体罚儿童多半是父母或老师自身发泄情绪的途径,而不属于教育手段。

其三,体罚有轻有重,轻则不足以阻止消极行为,重则伤害儿童的整个内脏系统,不利于儿童健康。

3.根据华生的观点,人的习惯是什么:

华生认为,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习惯的形成,事实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4.斯金纳把人的行为分为:

1.应答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

4.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

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绝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2.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

3.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

5.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哪些原则(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有哪些原则):

1.第一是小步子前进原则

2.第二是主动参加原则

3.第三是及时反馈原则

6.影响动作形成习惯的因素

1.年龄2.练习的分配

7.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对儿童发展的贡献:

1.使心理学从哲学的边缘跳入科学之林

2.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

3.使心理学走出学院的围墙进入广泛的实用领域1

4.对儿童心理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原则

8.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对儿童发展的缺点(局限性):

首先,华生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把心理归结为肌肉、腺体活动,把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化、庸俗化,把大脑内部的认知排除在刺激反应之外,从根本上削弱了心理学学科的生命力。

其次,华生强调客观地、实证的、可重复的经验研究,排斥任何形式的内容,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方法的单一,不利于心理学的研究。

再次,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即否认遗传的重要性,又否认儿童主观状况对发展的影响,肆意夸大教育、环境的功能,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整个心理科学的事实。

论述

1.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中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研究工作要具体地考虑哪些条件的变化:

1.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如刚入园的幼儿哭泣、不合群等表现。

2.第一期实验,即给予一定的刺激,如老师对刚入园的幼儿表现出亲切,或组织游戏吸引儿童,使他们。

安静下来,适应环境。

3.第二基线,即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期的作用。

如看幼儿每天入园后是否还哭泣、不合群。

4.第二期实验,将第一实验期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予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给予的刺激的作用。

2.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是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

在大量的范型(榜样)的包围之中,学习者观察什么,模仿什么是由注意决定的。

2.保持过程:

当观察者吸收了榜样的行为之后,要成功地模仿一个行为模式,就必须先在头脑中保持所见内容的符号形式。

这种符号形式可以是视觉表象,也可以是符号转换。

3.运动复现过程:

要将范型的示范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运动技巧。

在观察学习中,人们首先要依靠示范掌握行为的要领,然后在实际中尝试复现

4.强化动机过程:

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新行为,但他可能去操作这一新行为,也可能不去操作新行为,这要取决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简答题回答划线部分即可)

3.观察学习的模式:

1.行为模式,通过范型的操作而形成有系统的活动,以此向学习者传递动作的模式称为行为模式,如学织毛衣等。

2.言语模式,通过言语指导或指示来传达榜样行为的模式,称为言语模式,如听老师上课等。

3.象征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电影、小说等,象征性地传递榜样行为的模式,称为象征模式,如从电影角色中学习某些行为等。

4.抽象模式,通过榜样的多种行为,让学习者从中接受指导这些行为的原理合规则的模式,称为抽象模式,如学习英语的语法规则。

5.参照模式,在传递抽象概念和较难操作的内容时,附加呈现一些具体的有助于学习者模仿的参考事物和活动的模式,如幼儿用手指头帮助计算等。

6.参与性模式,通过观察示范和仿照参与活动以加快榜样行为的传递速度和提高模仿水平的模式,称为参与性模式,如幼儿学习舞蹈等。

7.创造模式,观察者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各种榜样行为加以组合,形成新的行为,称为创造模式。

如儿童从父母身上观察到的行为加以组合,形成新的行为。

8.延迟模式,观察榜样示范后得到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仍能再现示范行为的模式,称为延迟模式。

(简答题回答划线部分即可)

4.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班杜拉理论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性反应,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会注意什么样的攻击行为会被强化,凡是得到强获得模式便会增强模仿。

班杜拉对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

不一定只有愤怒的情绪才能引起攻击倾向,亢奋的情绪也可以以引起攻击倾向。

情绪的唤醒虽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必然条件,但它能便利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第二,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但情绪唤醒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可能。

第三,接触或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并不像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的那样,替代性地参加攻击活动可以消耗攻击能量,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第四,影响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社区文化氛围和信息传播工具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的来源。

5.运用行为强化的原理,举例说明如何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

基于该原理的表扬或奖励,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也有学者认为,奖励是教给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什么是适宜行为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幼儿园中,最常见的基于强化管理的方法,叫“代币法”。

即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

具体地说,就是把幼儿的奖励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当幼儿表现出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幼儿可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愿望。

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期望以强化原理增加孩子某行为出现的概率时,应该慎重地选择强化物。

可以选择的强化物有以下几种:

消费性强化物:

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活动性强化物:

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操作性强化物:

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孩子爱反复玩耍的物品。

拥有性强化物:

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光盘、电脑、磁带、钢琴、漂亮衣服、文具等。

社会性强化物:

比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游戏等属于精神层面的奖励。

6.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指导原则

1.教育和训练的目标和标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不应该实行全社会统一的标准和计划,要因地制宜。

2.反对体罚儿童,在进行体罚之前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已经形成了,所以体罚无法起到教育效果,而且体罚有轻重,轻则起不到教育作用,重会对儿童造成伤害,对儿童的成长不利。

3.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华生认为习惯的形成,事实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经常让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练习,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家体内护理、身心教育。

华生认为人格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所以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在良好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能产生健康的人格。

7.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启示)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试图揭示人类行为产生、发展及变化的心理学原理,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的条件。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因此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某行为产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就能够发现相关的环境要素;

同时创设适宜环境,提供恰当的刺激,可以塑造和修正行为。

二,积极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可操作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率就会增加。

因此,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

三,利用消退的方法,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所谓消退,与强化的作用正好相反,指的是撤销促使某行为发生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消退法常被运用于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四,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行为,是一种更加普遍的学习行为。

8.心理学界对华生发生认识论的评析

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称之为经典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但是,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也存在局限性,主要的表现为:

第四章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

梦是愿望的达成。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

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指的是“性的”(力比多的)发展。

弗洛伊德提到了三种焦虑:

真实性焦虑、神经病焦虑、道德的焦虑。

其中,神经病焦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性的节制(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霍妮认为: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

基本焦虑是文化和神经症之间的中介。

埃里克森认为:

人在发展中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

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埃里克森将同一性的渐成划分为8个阶段。

1.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人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方式在梦中表现出来。

2.本能:

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

3.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人在潜意识中自动克服焦虑,以保护自我的方法。

4.压抑:

压抑是将危险的思想或冲动赶出意识领域,并将它们移到潜意识中去的过程。

5.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自我为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作出的相反举动,并以夸张的方式强调对立面。

6.投射:

当本能的冲动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压抑时,自我就把这些冲动和欲望转移到其他人或周围的事物上。

7.退化:

当一个人面临的焦虑过多又无法控制时,心理水平就退回到早先发展的阶段。

8.停滞(固结):

固结是人格发展的某个因素突然停止在原有阶段上,一部分力比多滞留在某一点上,使儿童不能顺利地发展到下一阶段。

9.移情: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把自己对双亲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治疗者成了患者双亲的替身,这种情况弗洛伊德称之为移情。

10.逆众:

儿童坦然承受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抗争,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

11.离众:

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12.盲点作用:

人们尤其是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实际行为与他的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异视而不见。

13.合理化作用:

通过推理的方式自欺欺人,称之为合理化作用。

14.犬儒主义:

这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机制,表现为否认和嘲弄道德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摆出一副十足的痞子相,弄不清楚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

15.同一性混乱:

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

1.梦中愿望的来源(梦的来源):

1.白天受到了某种刺激,由于外在的理由无法得到满足,因而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满足的愿望留给了晚上。

2.白天所思,但遭到排斥,因此留给夜间一个不满足而且被压抑的愿望。

3.与白天无关,是一些先前受压抑只有到晚上才活动的愿望。

4.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如口渴等。

2.从儿童的梦中可以了解到的梦的属性:

1.儿童的梦直接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

2.从儿童的梦中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作。

3.儿童的梦中显示和隐意互相一致,不经化装。

4.儿童通过梦毫不掩饰地满足自己不曾满足的愿望。

5.梦的功能是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表示愿望的满足。

6.梦是一种调解的结果,是调解睡眠与刺激的结果。

7.昼梦也是满足愿望的一种心理活动。

3.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1.本我2.自我3.超我

4.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

第二,心理发展是有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第三,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5.简述弗洛伊德对儿童焦虑来源的基本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遗传

一种是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6.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类:

1.真实性焦虑

2.神经病焦虑

3.道德的焦虑.

7.精神分析法的要点:

1.自由联想

2.精神分析暗示(包括梦的分析)

3.移情

8.儿童焦虑的来源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焦虑来自于:

1.遗传2.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9.霍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