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258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doc

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比较

摘要

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状况。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贸易结构的优化。

日本是我国的第二贸易大国,我国与日本的商品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所处的层次、竞争力状况以及同发达国家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中日贸易的现状进行阐述来比较中日两国货物贸易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日两国贸易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从中日两国货物贸易数量、结构比较和现状说明中日两国的竞争力;第三部分是影响中日两国货物贸易竞争力强弱的因素;第四部分是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中国、日本、货物贸易、贸易结构、竞争力、策略

目录

一、引言

二、中日贸易发展历程

三、中日货物贸易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四、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一、引言

中国和日本经济总量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第二,而且中日两国GDP约占东亚经济总量的80%。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有的注重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向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阶段,我国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是我们现阶段的最主要的任务,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与合作十分广泛,为了促进中日贸易进一步深化,因此,本文分析中日贸易发展现状、竞争力比较和存在问题。

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巨大优势,日本是东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

中日地理毗邻、语言相近、经济互补,使中日经济贸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研究中日自由贸易以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对两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发展好区域经济,对扩大中国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截至2011年6月,日本的国债和借款余额总计988万亿日元,2010年度日本的债务总额是GDP的2.06倍,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高水平。

2002-2010年,中国对日本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逆差额由200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556.4亿,9年间逆差扩大了10倍。

为了打破中国逆差的地位,实现中国在“十二五”经济规时期的新突破,尤其是在东亚经济地位的变更,不断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那么,研究中日贸易发展现状、竞争力比较和存在的问题,对于突破我国的发展瓶颈,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日贸易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之前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为止的二十多年中,中日贸易关系所经历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

主要原因在于在当时国际环境下两国还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由于我国同日本民间友好贸易团体签订了三种特殊形式的贸易协定,即“日中民间贸易”、“L-T”贸易协定和“备忘录贸易协定”,由此沟通了两国民间的经济联系,并为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双方的友好关系在从官方到民间的各个层次上迅速发展,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好感日益加深,双方往来频繁。

良好的政治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大环境,双方经济合作大大发展。

同时在良好的氛围下,在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两国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在贸易结构上,由于双方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还是垂直分布。

(三)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对中日贸易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日两国贸易关系出现了如下五个新动向:

一是贸易规模打破了稳步增长格局而呈现急速扩大态势;二是贸易收支渐趋平衡,并将朝着“中方逆差、日方顺差”的方向发展;三是贸易依存度由中国更依赖于日本转为日本更依赖于中国;四是贸易结构以水平分工为主,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五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均大幅下降,但是表现出复苏征兆。

三、中日货物贸易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一)、中日两国贸易

分别从2009年到2011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贸易商品进行了分析。

2009年中日两国贸易额2321.8亿美元,同比减少12.8%。

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096.6亿美元,同比减少11.6%,从中国进口1225.2亿美元,同比减少13.9%。

在2010年,在中日两国贸易中,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

在日本贸易总量中,对中国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与2009年相比增加0.2%,高达20.7%。

在2011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表的统计表明,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同比增14.3%,创历史新高。

但是,日本的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增加比重不断上涨。

图一2009至2011中日贸易总额

摘要来源:

侯俊军,马喜燕.标准对中日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研究[J].亚太经济

如今,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和家电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而且商品的档次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从中日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尽管贸易额在不断扩大,但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如图

表一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

表二日本对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

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摘要来源:

刘昌黎.东亚双边自由贸易研究.

从上表中可看出:

1.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传统贸易商品的比重有所下降

初级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较快,其中以第一类产品(活动物及动物产品)、第二类产品(植物产品)和第四类产品(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制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较缓。

而以第五类产品(矿产品)为代表的矿产品的出口出现徘徊增长的书面。

2.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尤其是在中国对日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急剧增长,同时比重也日益增加。

具体表现在第十六类商品(机器、机械器具等)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增长迅速,并且在中日之间贸易额中占的比重较大;第十五类商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第十八类商品(光学、照相等器械以及其零件、附件)在中日贸易的中国对日本出口中的金额增长较快;第六类商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和第二十类商品(杂项制品)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中也有较大增长。

3.中国对日本进口商品中,仍主要集中在制成品贸易中。

在中国对日本进口商品中,排在前十位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变化,并且占据绝大多数比重,其中,中国对日本进口的第十六类商品(机器、机械器具等)所占比重最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进口主要是机电、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等,而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玩具、家具等。

可以看出,再出口结构上,日本的竞争力比中国强但中国所占的优势是出口数量较大。

(二)、中日对外贸易

2003—2008年日本所有商品进出口统计表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2003

4698.6

3815.2

2004

5650.3

4546.6

2005

5982.1

5186.3

2006

6472.9

5792.9

2007

7127.3

6210.8

2008

7762

7554.9

资料来源: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ORO)http:

//www.jetro.go.je

2003—2008年中国所有商品进出口统计表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2003

4382.3

4127.6

2004

5933.2

5612.3

2005

7619.5

6599.5

2006

9689.4

7914.6

2007

12177.8

9559.5

2008

14285.6

11330.8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8》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至2008年,中国的今年出口贸易增长均比较快而日本的矜持口买一增长速度均比较慢。

同时还可以看出中国的贸易顺差额大于日本的贸易进出口差额。

(三)、中日贸易商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

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

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RCAij=(Xij/Xtj)÷(XiW/XtW)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一般而言,RCA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值大于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1)、1994——2005中日贸易主要产品的RCA指数

中国贸易主要产品的RCA指数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动物

2.139

1.812

2.105

2.122

2.892

1.998

2.027

植物

1.844

1.758

1.834

1.725

2.492

2.328

2.17

食品饮料

1.478

1.781

2.295

2.652

3.395

1.61

3.289

矿产品

2.172

1.713

1.598

1.466

2.103

0.859

1.538

化学工业品

0.702

0.72

0.753

0.734

0.943

0.695

1.045

塑胶制品

0.363

0.421

0.493

0.509

0.681

0.645

0.76

皮革皮毛

0.62

0.689

0.661

0.733

0.933

1.871

0.701

木制品

1.996

2.099

2.334

2.165

2.634

0.935

1.828

木浆纸品

0.414

0.511

0.626

0.656

0.758

1.475

0.98

纺织

1.21

1.344

1.334

1.589

2.106

0.654

1.45

缝制

0.518

0.542

0.565

0.597

0.843

0.964

0.694

陶瓷玻璃类

0.957

1.205

1.165

1.064

1.412

0.822

0.944

贱金属

0.787

0.661

0.701

0.701

0.868

0.807

0.873

机器设备

0.662

0.758

0.851

0.721

0.834

0.723

0.795

运输设备

0.312

0.416

0.357

0.454

0.799

0.723

0.688

机密仪器

1.13

1.113

1.249

1.251

1.545

1.166

1.321

家具玩具

0.503

0.508

0.506

0.516

0.71

0.638

0.672

资料来源:

2005年以前的数据来自《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5年数据来源于国研网

2005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中,RCA指数超过1的有:

农产品、食品、矿产品、化学产品、木制品、纺织制品、精密仪器等类别的产品。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在七种行业的产品相对与日本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也开始拥有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从整体动态分析,在19种行业中,有15个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增长,增长幅度较大的有:

植物产品、食品饮料、塑胶制品、木浆纸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

(四)、中日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TradeCompetitiveness)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1之间。

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中国对日贸易竞争力指数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SITC0

0.907

0.925

0.916

0.902

0.931

0.935

0.922

SITC1

0.875

0.839

0.811

0.783

0.829

0.853

0.805

SITC2

0.389

0.33

0.177

0.157

-0.088

-0.246

-0.332

SITC3

0.871

0.808

0.708

0.79

0.681

0.587

0.413

SITC4

0.48

0.458

0.694

0.428

0.055

0.356

0.581

SITC5

-0.468

-0.415

-0.483

-0.562

-0.592

-0.609

-0.543

SITC6

-0.338

-0.243

-0.257

-0.249

-0.255

-0.208

-0.166

SITC7

-0.715

-0.489

-0.385

-0.401

-0.336

-0.344

-0.286

SITC8

0.641

0.654

0.651

0.66

0.581

0.392

0.398

SITC9

-0.659

-0.864

-0.999

0.613

0.417

0.416

0.308

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计算得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相对与日本竞争力较强的商品种类有:

第0类食品及活动物类和第1类饮料类和烟类,第3类矿物类和第4类油脂类、第8类杂项制品具有较弱竞争力优势。

由此可看出,我国在初级产品及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于日本具有竞争力,而日本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竞争力较强,这与前面比较优势分析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四、中日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日本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保护主义增强。

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规定《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该项制度至少涉及300种农产品、796种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53862个限量标准,几乎涵盖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范围之广、标准之严前所未有,提高了大量农产品的输入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对日输出造成很强的技术壁垒。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在日本市场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29.2%下降到26.5%,食品出口比重从30.7%下降到27.8%。

使中国对日贸易竞争力减弱。

2、双边贸易不平衡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由2001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全年累计贸易逆差为50.3亿美元。

2003年中方逆差达134亿美元,2004年208.6亿美元,2005年164.6亿美元,2006年接近250亿美元。

出现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

(1)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

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日本对华出口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为主,国际竞争力强。

而低附加值产品与高附加值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差甚远,两国的贸易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两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同。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逐年降低进口关税,国内市场正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因此,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迅猛。

而日本则由于种种原因,如保护本国民族企业,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市场开放空间相对狭小。

此消彼长,导致中国逆差急剧扩大。

  (3)两国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不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需求也开始迅速增加,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增长最为迅猛;而日本生产的高端产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使日本的出口额得以大幅度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对日出口则仍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特别是食品、纺织品等生活必需品居多;这些产品几乎没有什么需求弹性,需求量总是维持在固定水平,所以日本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相对慢了很多,从而导致中国出口额无法大幅提高。

3 日元的不断贬值 

近年来,日元的不断贬值对中日双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日贸易的一大问题。

首先来看日元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中国的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加工贸易型产品,如纺织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等,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也相应较低,换言之,中国出口产品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其价格优势。

而一旦日元贬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如此一来,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也就会相对上升,价格竞争力就会减弱,价格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这对中国的出口就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显示,日元汇率每贬1%,我国对日出口增速就下降0.7个百分点。

  其次来看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的影响。

毫无疑问,日元的贬值使日本生产的产品价格更具优势,加之产品质量有所保证,使得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日本出口额也因此迅速增长。

事实上,日元贬值也是帮助日本经济走出低迷,实现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日元贬值是使国货物贸易的竞争力有所减弱。

五、结论与建议

1、优化商品出口结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全球一体化进程在加快,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近几年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障碍越来越多。

我国传统的粗放经营、科技投入低、质量难以符合发达国家标准的产品,很容易受到关税制裁。

中国和日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较大。

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低靡,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互补性有所下降。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日益提高,中国近几年来在工业制成品上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比较优势,出口的产品不论是在品种上还是数量上都日益增多,而与此同时在初级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则出现了弱化的苗头。

由于在当代国际贸易活动中,工业品扩展贸易额的能力要强于初级产品,因此在实现中国对日本贸易潜力,突破现实约束的问题上,更应该注重发挥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在科技含量上多下功夫,并要跟踪研究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动态,更好的发挥中日互补特性。

2、探索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合作与沟通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事实证明,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增进经济合作的最有效、最便捷和相对容易的途径。

2005年底,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备案的各种地区贸易协定多达290个,WTO绝大多数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自由贸易区,全球贸易的70%左右是在各个自由贸易区内进行的,并且这一比重还在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各种形式和层次地区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建立自由贸易区日益成为东亚地区加快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的首选形式,而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成为覆盖整个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性环节。

由于中国与日本在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别,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要找到一个相应的贸易平衡点,促进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资源和产品配置流动方式,就能形成两国贸易合作的多赢局面。

中日之间有着十分广泛的合作前景。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和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泛领域的渗透,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

3、扩大内需

拓展国内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共同构成经济系统循环的一个环节,都是企业实现产品价值的最终阶段,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

所以,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可以相互替代。

这对于疆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显著的大国而言,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

所以,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国优势,加强国内需求的开发。

我国有13亿人口,有十分庞大的需求潜力。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发展时期,国内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这对民族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着悬殊的消费差异,这就为企业寻找和细分市场,集中于某些优势产业和产品,实施目标积聚战略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

通过对国内需求的开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取得国际市场上的局部竞争优势,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积极而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立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8.1

[2]王可.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北方经济,2006(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