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304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docx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

部编教材语文中考模拟卷(十三)

考生须知:

1.全卷共三大题,18题,满分为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学校、姓名、班级和考号。

一、积累(14分)

班级开展“家国天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 精忠诵读

1.文文准备好了爱国诗歌的朗诵稿,请你指导他朗读。

(4分)

⑴读准字音:

文文对诗歌第二节中的加点字读音没把握,请帮助他选择读音。

(1分)

⑵把握基调:

文文向你请教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请帮他确定并说明理由。

(3分)

杜甫

黄灿然

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

叫无忧者发愁,叫痛哭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

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

汉语的灵魂要寻找适当的载▲(AzǎiBzài)体,

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

历史跟他相比,

只是一段插曲。

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活动二 丹心共忆

2.在本次活动中,文文负责整理教材中“爱国”主题的古诗文,邀请你与他一起探讨。

(8分)

文文:

我发现诗人们抒发爱国之情的方式不尽相同。

杜牧借用典故讽刺达官贵人不图国家兴盛,只知沉迷享乐:

商女不知亡国恨,⑴(《泊秦淮》);范仲淹通过描写矛盾心理来展示爱国情怀:

⑵,⑶(《渔家傲·秋思》);秋瑾运用典故表现自己与旧生活的决裂,流露匡国济世的凌云之志:

⑷,⑸(《满江红》)。

我:

还有⑹(诗人)是这样来表现爱国之情的:

⑺,⑻。

(写出连续的两句诗句)

活动三 赤胆挥毫

3.文文准备参加“爱国”书法作品大赛,他选的上联是“爱国丹心昭日月”,但不确定下联是哪一句,请你帮助他选择。

(2分)

A.正气浩然贯古今B.争光爱国健儿志C.广召志士共兴华D.兴邦壮志赛风雷

二、阅读(56分)

(一)名著阅读(10分)

4.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6分)

⑴《阿凡达》《黑客帝国》《ET》之类的经典科幻电影,无不在探讨和平、自由、尊重等人文主题。

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阐述该科幻作品在探讨“人类面对生存危机时的反应”这个点上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A.《海底两万里》B.《基地》C.《三体》

⑵仿照【示例】为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专题二”设计三个阅读任务。

名著

探究专题

阅读任务

《红星照耀中国》

专题一:

领袖人物的革命之路

1.出身与家庭

2.外貌形象与性格特点

3.参加革命的起因

4.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示例】任务一:

借助目录找出感兴趣的一个人物,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梳理人物档案卡(包括出身与家庭、外貌形象、性格特点等)。

任务二:

通过跳读法了解人物参加革命的起因,并摘录其参加革命后的经历,而后撰写人物传记。

专题二:

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4.长征的历史价值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⑶结合名著内容比较古典小说《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5.阅读以下三首诗歌,判断哪首是艾青的诗歌,并根据你对艾青诗歌风格的了解,从语言特点、典型意象、主题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4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甲】枯叶蝴蝶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甲】枯叶蝴蝶

徐迟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A)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

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

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

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一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

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

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

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

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选自《徐迟散文选集》,1979年)

【乙】溪流

贾平凹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

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

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

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

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

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

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

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B)

它在流着,流着。

它要流到哪里去呢?

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

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选自《贾平凹小说新作集》,1981年)

6.阅读选文,推敲物与“我”的联系,完成下面表格。

(4分)

选文

物的特点

“我”的情思

联系

【甲】

对装假作伪的痛恨,对真善

美的追求。

【乙】

借物抒情

7.文文同学通过学习,发现散文阅读可以通过推敲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下面是他的阅读学习单,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应任务。

(6分)

⑴[助力推敲](3分)

推敲【甲】文加点词:

它们是一系列关联词,前三组“不仅……更”、“还”、“因此”条分缕析,层层推断枯叶蝶濒于灭绝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态度。

后一组“既然……也”观点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对美丽与真理并存的坚守。

推敲【乙】文加点词:

▲。

⑵[答疑解惑](选择一题作答)(3分)

选文中A、B两处语言节奏特别缓慢,都用了排比的修辞,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乙】文最后一句话似乎与文题《溪流》无关,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8.请从以下课文中选择一篇与【甲】【乙】两篇选文进行组合,并简述这样组合的理由。

(6分)

A.《白杨礼赞》(茅盾)B.《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C.《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

我选▲与选文进行组合,理由:

▲。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1分)

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正方:

青春偶像崇拜,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

反方:

青春偶像崇拜,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武汉大学(中国)

主持人:

欢迎六位。

马上我们就进入今天的第一轮辩论环节——开门见山。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让我来段数来宝。

偶像崇拜第一好,疏解压力没烦恼。

偶像崇拜第二好,孩子自主选择妙。

父母凡事要管教,孩子快要窒息了。

摆脱依赖不能少,偶像认同是解药。

父母师长别烦恼,谁无轻狂的年少。

孩子学会去拥抱,尺度拿捏待调教。

请您论证哪不好,哪不好?

【反方一辩】让我们来看看现实好不好呢?

今天,第一个关键词是“青春偶像”,青春偶像靠什么吸引孩子呢?

浙大潘云鹤教授的调查显示,51.5%的孩子认为偶像首要具备的条件是外形个性,仅11%的孩子认为对社会的贡献才最重要,而娱乐新闻中,最多最显眼的永远是绯闻八卦,也正好彰显了粉丝的兴趣点。

可见,孩子对青春偶像的崇拜容易肤浅,流于表面,难以吸取成长的养分。

【正方二辩】你说偶像靠包装,想想也没怎么样。

美女上街要化妆,辩手上台要衣装。

因此,偶像靠包装,其实也没怎么样。

我方不是多卖嘴,偶像也有做回馈。

力宏行善积恩惠,四川赈灾演唱会,艺人号召显光辉。

孩子响应去追随,乐善好施哪不对?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从头到尾一嘴的俏皮话,却试图忽略第二个关键词,叫做“崇拜”。

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团体中,他们不反对喜爱,不反对欣赏,偏偏反对对个人的崇拜呢?

在座的各位让我们回归常识,想一想当“崇拜”这两个字,特别是“个人崇拜”这四个字,进入大家脑海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不是狂热?

是不是不理性?

所以今天崇拜本身这样的定义,对方辩友怎么不给大家一个解释呢?

再来看今天第二个主体叫什么呢?

叫做孩子。

孩子是怎么样的人?

是一群理性尚未成熟,理性正要成长的人,如果他们陷入到崇拜的狂热之中,那我想在一阵快乐的喧嚣之后,剩下的也只是理性成长的荒芜吧!

【正方三辩】你说崇拜很盲目,对方加盐又加醋。

中山大学却指出,孩子会拿捏尺度,偶尔送送小礼物,学学偶像的好处,疯狂粉丝在少数,以偏概全靠不住。

如果崇拜是盲目,我方可以总结出,没人值得你倾慕,父母师长你别仰慕,伟人传记更是不能读。

正面榜样都被剥夺,对方的论调太突兀,我方觉得你定义错误。

【反方三辩】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倾慕、榜样和偶像崇拜这些概念真的是一个意思吗?

对方辩友刚才说得很漂亮,但是对一个辩题深入的探讨,前提是对每一个群体,是对每一个物体的本质有清晰地划定。

青春成长的本质是什么?

对孩子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人从感性、本能逐步走向理性,理性精神最终确立的过程。

青春偶像崇拜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迷恋和追随,这种迷恋背后带来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沦丧,带来的是自我判断能力的下降,两件事情的本质都是背道而驰,怎么会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第二环节——角色争锋”略)

主持人:

现在,我们的辩论已经进行到了一个高潮的阶段。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那就让我们马上进入下一轮——针锋相对。

【正方二辩】谢谢主持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字典》以及《现代汉语规范辞典》,“崇拜”指的是尊敬和钦佩,我方根据现实依据,提出了“崇拜”的概念中没有痴狂两个字,您方的行为在哪里?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看了十几篇的博士论文,而且香港学者岳小东学者明确地提出,今天偶像与榜样的六边形的差异,不知道您知不知道呢?

其次我想问您的是,今天潘云鹤教授指出,有78.5%的孩子他们会不顾一切去搜集偶像的资料,您又如何看呢?

【正方三辩】是,所以定义上有区别,我们来看一下现实的例子好吗?

在现实当中,有88%的孩子在追求偶像的过程中,其实都表现出来是理智的,你又怎么能解释这个现实呢?

【反方一辩】可是,今天我搜“郭敬明粉丝”这五个字的时候,网上出现的不是“郭敬明来汉签售,千万粉丝由于太过狂热导致现场失控”,就是“所有的粉丝在风中苦苦等待5个小时,仍然直言幸福”,您告诉我今天理性何在呢?

【正方三辩】好吧好吧,如果崇拜真的是不理性的话,我们来讨论一下,那是否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我们崇拜呢?

(A)

【反方三辩】对于孩子而言,因为一旦把你作为青春偶像来崇拜的时候,孩子的本身尚未成熟的理性极其容易让他陷入到一种疯狂的境地,你对这样的现实为什么置之不理呢?

(B)

【正方二辩】崇拜本身是理性的,您方只是专挑个案,请问您了,您方的逻辑是孩子是非理性的,请问你,如果孩子是非理性的,孩子是否什么事儿都不能做?

【反方三辩】我刚才说得很清楚,孩子的理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

我们来看一个现实:

当年古惑仔特别流行,郑伊健就是当时的青春偶像,结果孩子怎么做呢?

长发飘飘,出门带刀,请正面解释,有没有利于孩子成长?

【正方二辩】所以您方一直在提,歌迷当中,有一个做错事儿,就认为所有歌迷都是非理性的,就认为偶像崇拜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您方是要我方也如此去论证今天的立场吗?

(节选自《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

9.揣摩“开门见山”环节画横线处的句子,从本环节正方辩词的语言特点角度,分析该辩手这样说的理由及目的。

(4分)

10.请举例分析本场辩论赛中“归谬法”的运用。

(3分)

 

11.请你在“针锋相对”环节画波浪线处,任选一位辩手的辩词进行反驳,写一段50字左右的辩词。

(4分)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甲】九和

[宋]刘克庄①

群儿孰敢比肩随,翻水成文出愈奇。

人欲关弓②戕后羿,天宁飞箭中王罴③。

爱材不忍淹丛棘④,去恶真如斩乱丝。

珍重阿蒙宜努力,此生不可负君师⑤。

【注释】①刘克庄:

自幼酷爱读书,精通历代诗词,文学才华出众。

宁宗嘉定二年补将仕郎,因咏《落梅》诗而获罪,后又被起用。

②关弓:

指拉满弓。

③王罴(pí):

南北朝时期名将。

④丛棘:

囚禁犯人的地方。

⑤君师:

这里指皇帝。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丙】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晋·陈寿《三国志·吕蒙传》)

【丁】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①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

“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②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③言,政④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梦一》)

【注释】①孙策坐:

指已逝世的孙策的旧座位。

②世祚:

指国运。

③玄:

深奥。

④政:

只,仅仅。

12.【甲】诗中,诗人借用“阿蒙”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3分)

13.文文结合【乙】【丙】两文相关内容改编了课本剧,请你帮助他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并就舞台说明的设计阐述理由。

(6分)

时间 建安十五年

地点 军营

人物 鲁肃、吕蒙

鲁肃与吕蒙推杯换盏,喝得满面酡红。

吕蒙 大哥接受重任,和关羽相邻,准备了哪些计策来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呢?

鲁肃 (⑴)临时想办法就是了。

吕蒙 (皱着眉头)⑵。

鲁肃 这……

吕蒙 愚弟倒有五个计策可为大哥分忧。

吕蒙拿出地图与鲁肃论议。

鲁肃 (⑶)贤弟呀,多日不见,你变化竟如此之大!

我都快不认识你了。

吕蒙 大哥,俗话说,士别三日应刮目相看。

我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我了。

14.参照示例,在【乙】【丙】【丁】三个文段中任选一句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3分)

示例:

原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分析:

句末“乎”字,反问语气,表现了吕蒙因学有长进而无比自豪的心理,同时也是一种调侃语气,写出了吕蒙的率性幽默。

15.《太平广记》是一部笔记小说总集,专收汉至宋初的各种小说、笔记、野史等。

结合【乙】【丙】两文史料,探究【丁】文故事是否可信。

(4分)

16.联系【丁】文和以下所学课文,探究笔记小说的特点。

(3分)

课文: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河中石兽》

三、写作(50分)

17.相逢犹如昨日,离别又在眼前。

临近毕业,你最想对哪位同学倾诉你离别的不舍?

请你把最想说的话用现代诗的形式写在书签上,赠送给TA。

(10分)

要求:

发挥想象,借助意象,表达你的情思;语言凝练,简洁,有节奏感;不少于8行,不得出

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18.近年来,衢州推出了各色旅游推介活动。

2019年,为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衢州市旅游委员会向广大市民征集游记作品,作品将刊登于“衢州旅游网”的“旅游推荐”栏目中。

请你选择家乡一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游记。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0分)

以下图片中的景点你游览过吗?

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处,也可以选择家乡的其他景点,完成这篇游记作品。

 

 

 

江郎山       烂柯山       水亭门     天脊龙门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积累(14分)

1.(4分)⑴(1分)B

⑵(3分)示例一:

感情基调:

激昂豪迈。

理由:

诗歌热情赞颂了杜甫的文学成就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示例二:

感情基调:

前2节哀婉低沉,后1节昂扬豪迈。

理由:

诗歌前半部分表现了杜甫生活的艰难与不幸,后半部分赞颂了杜甫的文学成就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评分标准:

3分,答出示例一的意思得2分,答出示例二的意思得3分。

2.(8分)⑴隔江犹唱后庭花 ⑵浊酒一杯家万里 ⑶燕然未勒归无计 ⑷四面歌残终破楚 ⑸八年风味徒思浙⑹⑺⑻示例:

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评分标准:

8分,每空1分,如出现漏字、添字或错别字,该空不给分,⑹⑺⑻其他诗人、诗句合理亦可。

3.(2分)D

二、阅读(55分)

4.(6分)

(1)示例一:

我选择《海底两万里》。

本书一开始就提到海上出现了一个“怪物”,多艘航船被怪物撞裂。

尽管人们对“怪物”的看法莫衷一是,但都一致认为要把“怪物”从海洋里清除掉。

美国海军部组织了一艘名为“亚拉伯罕∙林肯”的快速驱逐舰,准备去驱逐“怪物”,阿龙纳斯教授欣然随行;在海上航行过程中,“鹦鹉螺号”陷入“章鱼袭击”,“冰山阻挠”,“缺氧”等种种困境,尼摩船长一行人始终积极智慧地面对直至脱离险境。

这让我明白,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和困境时应积极面对,而不能消极逃避。

示例二:

我选《基地》。

《基地》中谢顿得知银河帝国正在缓慢崩溃中,这种崩溃的趋势虽然因为帝国疆域的庞大而并不显著,但却是不可扭转的。

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谢顿决意发展出真正的心理史学,以挽救衰败中的帝国。

当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若想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却尚有可为。

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据点:

第一基地与第二基地。

由此我认识到:

第一,人类要有危机意识,这样才能未雨绸缪;第二,面对危机,每个人都应该有担当、能奉献,尽最大努力改变现状。

示例三:

我选择《三体》。

《三体》中写到人类多次面临生存危机时的反应让我深受启发:

其一,人类面对危机时应自信,乐观。

三体世界发现人类文明进化是一个可怕的加速度,担心三体舰队到达地球时,地球科技水平已超过三体,于是发射了两个智子锁死了地球科技,前沿科技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地球任何角落甚至电脑硬盘里的信息交流都在智子的严密监视之下,地球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人类陷入了恐慌。

但人们还是战胜了恐慌,重拾信心,找到自身优势,凭借磁场捕获了智子。

其二,作品中写到汪淼进入神秘的网络游戏《三体》,开始逐步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汪淼参加一次玩家聚会时,接触到了地球上应对三体人到来而形成的一个秘密组织(ETO)。

地球防卫组织中国区作战中心通过“古筝计划”,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拯救派和降临派扰乱人类科学界和其他领域思想的图谋,获悉处于困境之中的三体人为了得到一个能够稳定生存的世界决定入侵地球。

我的启示是:

宇宙的生存法则,如同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面对史无前例的强大敌人,人类内部要团结,绝不能各自分裂,否则,人类首先会被自己毁灭。

评分标准:

6分,结合内容,围绕话题阐述阅读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2)任务一:

快速阅读“长征”章节,了解长征起因及历程,圈划出长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任务二:

描画长征路线图,并在图上标注出重要事件。

任务三:

搜集资料,并结合斯诺对长征的看法,多角度思考长征的历史价值,而后撰写关于“长征”的读书报告。

评分标准:

每个任务各2分,有阅读方法且结合专题内容阐述即可。

(3)示例:

同:

两部古典小说都运用了章回体叙事,由众多的故事连缀而成,并都有一线贯穿:

《水浒传》以梁山好汉起义的发生、发展到失败为主线贯穿;《儒林外史》以围绕“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群像为线索贯穿。

异:

《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

由一个好汉带出下一个好汉,如史进逃难,见到李忠,他们两人又与鲁智深相遇,鲁智深又带出了林冲……四十回之后,以宋江为中心人物,所有好汉水泊梁山大聚义,演绎了从梁山不断壮大,到招安后走向覆灭的悲壮故事;《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或事件,每一回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上一回的主要人物往往在下一回会退为次要人物。

比如第三回写范进中举之事,而在第四回只略带范进服丧一事,重点叙述张静斋为达升官目的,夺人田地的阴险行径。

评分标准:

答出相同点得2分,不同点4分,结合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5.(4分)我选B。

因为诗中频繁出现的“土地”一词是诗人艾青笔下的典型意象,充满“土地的忧郁”;所表达的对土地的热爱符合艾青诗作的抒情特点,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其朴素的语言与艾青诗作的特点也相吻合。

相比而言,A诗强调的孤独者形象与艾青的心境不符,而C诗以爱情为主题,与艾青一贯以来的情感表达不匹配,因此B诗是艾青的作品。

评分标准:

4分,判断1分,理由阐述3分,可以单点深入阐述理由,也可以多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6.(4分)⑴美丽却善于伪装,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⑵借枯叶蝶说理。

⑶柔、细、流动、不安宁等。

⑷表现了自己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

每空1分,意思符合即可。

7.(6分)

⑴(3分)示例:

反复出现“自己的道路”、“自己”等词语强调了溪流执着坚守的气质与独立的品格;多次出现“流动”则凸显出溪流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不曾停歇、坚持探索的精神。

这些词亦暗含着作者的追求:

提醒并鼓励自己执着、坚定、锲而不舍地去寻找自己的路。

评分标准:

3分,意思符合即可。

⑵(3分)示例一:

我选①。

这样写更能细腻地流露作者的情思:

A处排比细致勾画出枯叶蝶装假作伪的过程,为后文作者表达对有同样行为的人的痛恨、厌恶埋下伏笔。

B处则是铺陈溪流在追求路途中的画面,浓墨重彩地渲染这一追求的动态美,体现作者借溪流表达的执着探索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