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35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达标测试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9课《劝学》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生:

生来,出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通“煣”,使弯曲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

检查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

清楚,这里指听得清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没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   寄人篱下或因寄所托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以五十步笑百步步步高升步余马兮山皋

D.善假于物也乃悟前狼假寐狐假虎威假公济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B.学不可以已

C.假舆马者D.而绝江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善假于物也而寒于水

D.蚓无爪牙之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輮以为轮D.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7.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8.选出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课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第4段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D.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

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课内精读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

古代的半步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

发动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

强健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

雕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是“不舍”还是“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4)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外提升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

《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

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

⑦。

傲,非也;

,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

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

术,即方法、途径。

②没:

同“殁”,死亡。

③大分:

大的原则、界限。

④箸(zhù):

通“著”,明。

⑤蝡(rú):

微动。

⑥傲:

浮躁。

形容言语繁碎。

⑧向:

通“响”,回音。

⑨方:

通“仿”,仿效。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恶乎始?

恶乎终        恶:

哪里

B.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舍:

放弃

C.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曷:

怎么

D.《诗》《书》故而不切切:

恳切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数则始乎诵经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①口耳之间,则四寸耳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①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荀子告诉人们学习的方法的一项是(  )

①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②《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③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⑤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

 ⑥学莫便乎近其人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D.②④⑤

(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3)学莫便乎近其人。

译文:

 

高考链接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9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

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

“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

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

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

怅惘。

②汩没:

沦落③欧:

通“瓯”。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多也多:

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

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

职掌

D.皆可征于集征:

验证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於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

(3分)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

(4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A项,“生”通“性”;B项,“”通“煣”;D项,“有”通“又”,“暴”通“曝”。

2.A【解析】“生”通“性”,资质、禀赋。

3.A【解析】含义有相同义项的一组是A组一、三、四句中的“寄”意思相同,皆为“托付”义;第二句中为“寄居”义。

B组中的“兴”依

次为“起”“使昌盛”“兴办”“起来”义。

C组中的“步”前三项为一个意思,指古代的五尺(古代以五尺为一步);第四句中为“使行走”义。

D组一、三、四句中的“假”为“假助,凭借”义;第二句中为“假装”义。

4.B【解析】A项,“以为”,古义:

两个词,把……制成;今义:

认为。

B项,“可以”古今同义,能够。

C项,“假”,古义:

借助、利用;今义:

与“真”相对。

D项,“江河”,古义:

长江、黄河;今义:

泛指河流。

5.B【解

析】A.为:

动词,形成;动词,写作。

B.而:

都是表转折的连词,然而。

C.于:

介词,对于;介词,比。

D.之: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

6.D【解析】A.地方:

土地方圆。

B.博学:

广泛地学习。

C.以为:

是“以之为”的省略,指把它做成。

7.C【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

8.D【解析】例句与D项均为判断句。

A项定语后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

9.C【解析】C项中应为“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

10.

(1)B【解析】兴:

起。

(2)D【解析】D项,“也”都表判断。

A项,焉:

语气助词;疑问代词,哪里。

B项,以:

用来……的;与“可”构成双音节词“可以”。

C项,而:

表承接;表并列。

(3)C【解析】重在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4)①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能有十步(远);劣马奔跑十天也能跑很远,在于坚持不懈。

②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解析】翻译题要抓住关键字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它们往往是翻译的得分点。

两个小题的得分点分别是:

(1)骐骥,驽马,驾。

(2)跪,寄托。

11

(1)D【解析】D.切:

贴近,切合。

(2)C【解析】A项“乎”,相当于“于”。

B项“也”,表判断。

C项“则”,①副词,才;②连词,那么。

D项“故”,连词,所以。

(3)B【解析】②是介绍《诗经》的特点的;④是说明古人和今人学习目的不同;⑤是说明如何对待别人的询问的。

排除这三项即可。

(4)C【解析】C.“《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5)

(1)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做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3)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

【解析】文言文翻译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可按照“增、删、移、补、换”的原则翻译。

三个小题的关键字词有:

(1)学数,义。

(2)美,禽犊。

(3)乎,近。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终结?

答案

是:

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

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

所以从学习的途径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

《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

领、具体准则的总纲。

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

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

《礼》肃敬而有文饰,《乐》中正而又和谐,《诗》《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明白于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

所以他稍微说了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

,从口中说出来。

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做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

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

《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

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所以说:

学习没有比接近那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

1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

“多”是称赞之意。

13.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

两个“于”都是“对于”之意。

14.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15.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

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

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

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16.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翻译时尽

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

第一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

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

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

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

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

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

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

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

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

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

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

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

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

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

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

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

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

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

识英才。

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

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

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

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

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

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

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

分,还是远亲。

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

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

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

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

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

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

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

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