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知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34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2知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42知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2知觉.docx

《42知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知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2知觉.docx

42知觉

第二节知觉

  在生活中,人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整体属性,这就是知觉的作用。

知觉使得感觉有意义。

知觉加工从连续变化并且经常是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们组织成稳定且有序的知觉,以此让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意义。

  一、概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所产生的对眼前事物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它们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

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表现在:

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应,没有对物体个别属性反应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

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对某个物体感觉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心理学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探讨。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参与。

②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③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则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综合的结果。

在多种分析器的参与下,通过反映事物多种属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觉。

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觉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知觉过程中还包括了当前刺激所引起的兴奋和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和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人们觉察一个物体比较容易,那么要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得多,需要的加工时间也更长。

二、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

形状知觉主要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形成。

人眼观察物体时,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在眼部肌肉作用下,沿物体轮廓运动所产生的动觉以及颈部肌肉运动所产生的动觉都是知觉物体形状的信号。

用手沿着物体边界运动所产生的触摸觉也是形状知觉的线索之一。

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外界物体时,虽然该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映象是随着视角的改变而变化的,但由于人在生活经验中,把从不同角度获得的物体映象,同触摸觉、视觉、运动觉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因此对该物体的知觉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

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参照的影响。

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物体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

例如,人们能很容易地判断过来汽车的距离,或者是楼房的高度。

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

为人们提供知觉物体深度与距离的线索主要包括:

  

(1)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可以感受的深度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相对大小。

如果两个物体大小相差不多,那么人们就会把在视网膜上影像较小的那一个知觉得更远。

图4—13a小圆点好像离我们远些,大圆点好像离我们近些。

对于熟悉物体的判断则有所不同,高矮不同的两个熟人,如果现在你看到那个本来矮小的人显得高大些,而那个本来高大的人看起来矮小些,那么你便会觉察到前者离你近些,后者则离你远些。

  二是插入或遮挡。

如果_介物体挡住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人们会将前者知觉得更近一些,如图4—13b所示。

如果没有物体遮挡,远处物体的距离就难以判断。

例如,高空的飞机倘若不与云重叠,就很难看出飞机和云的相对高度。

  三是线条透视:

平行线,如火车轨道,似乎会在远处汇聚于某一点。

汇聚线越多,知觉到的距离就越远,如图4—13c所示。

  四是纹理梯度。

由粗大、清晰的质地逐渐变为细小、模糊的质地时,人们知觉到的距离越来越远。

远处的物体似乎显得更小、质地排列也更紧密。

图4—13d中的两个图形,上部质地密度较大,下部质地单元较少,于是产生了向远方伸延的距离知觉。

  五是相对高度。

视野中较高的物体往往被知觉得更远。

由于人们把图形——背景中较低的图案知觉得更近些,所以人们会把它知觉为图形。

相对高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垂直线看起来比同样长的水平线更长。

图4—13e中,竖线是长于、短于还是等于横线呢?

  六是光线和阴影。

近处物体反射到人们眼睛内的光线更多。

因此,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看起来较暗的那一个似乎离人们更远。

某些事故也与这种错觉有关,迷雾中的车辆或者只有停车灯亮着的车看上去似乎比实际距离更远。

阴影也可以产生与某一特定光源相一致的深度知觉,如图4—13f所示。

  七是空气透视。

由于空气的散射,当我们观看远处物体时都会感受到:

物体越远,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不清楚,越来越模糊;物体的颜色变淡,变得苍白,变得灰蒙蒙的。

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这些衰变现象称为空气透视。

当然,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很有关系。

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

图4—13g所绘的“布里斯托尔的宽码头”,其中不仅利用了空气透视原理,还综合运用了质地梯度、遮挡、线条透视及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等线索。

  八是相对运动或运动视差。

当人们运动时,原本静止的物体看上去似乎也在运动。

如果坐在正在向前运动的车上注视某一个物体,如一个电线杆,那么比电线杆(注视点)近的物体似乎在向后运动。

而且物体越近,运动速度越快;而注视点远处的物体似乎和你一同运动,物体越远,运动速度越慢。

  

  

(2)双眼线索。

利用双眼线索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其效果要比利用其他线索精细准确得多。

双眼线索主要包括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

  第一,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

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会向正中聚合以对准物体。

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

不过,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

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已不能提供有效的辐合信息。

  第二,双眼视差。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

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

尝试一下将手指放在离鼻尖较近的位置,分别用两只单眼观看,会发现手指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移动。

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觉察的作用,由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的过程即立体视觉。

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制图或特制的实体镜观察三维实体图。

  图4—14a示意了双眼视差与深度知觉形成的原理。

图4—14b是一个简单的立体图,你可以尝试在放松状态下让视轴发散平行,仿佛在看一个远处的物体而一直保持对图形的注视。

这时就能看到仿佛浮在背景圆圈上面的立体图。

图4—14c是基于同样的原理用计算机编排的随机斑块立体图。

如果幸运,你会看见一个心形悬浮在背景之上。

立体视觉的研究表明,。

在排除了其他所有深度线索的条件下,一组完全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即能产生深度知觉。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生活中,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既可以借助于自然界的变化,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也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数数、打拍子、节假日、上下班等,还可以借助于时钟、日历等记时工具。

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很大差别。

研究表明,人们在悲伤的情绪下,在时间估计方面会出现高估现象;在欢快的情绪下,对时间估计会出现低估现象。

  (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运动知觉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在视网膜上留下的轨迹;二是观察者自身的运动(如身体运动、眼球运动等)所提供的动觉信息。

当物体改变空间位置,而人们又能够觉察到这种变化时,人们便产生了该物体运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地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这种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的知觉。

例如,人们不能觉察到手表上时针的运动,也觉察不到花朵开放的瞬间。

  2.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主要包括动景运动、诱发运动与自主运动。

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动景运动有时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人们看到的电影、电视等都是按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成的。

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知觉。

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如果人们点燃一支蜡烛,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人们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像这种引起移动知觉经验的刺激,其本身静止,而观察者却知觉其在移动的现象称为自主运动。

  (四)错觉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与幻觉不同,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一种正常的知觉现象。

  1.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很多,研究得最多的是几何图形错觉,如图4—15所示。

  

(1)缪勒一莱尔错觉:

1989年由缪勒~莱尔设计的,末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的线段比末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的线段看起来长一些,其实两条线段等长。

  

(2)艾宾浩斯错觉:

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比右边中间的圆大一些,但实际上这两个圆的大小相同。

  (3)庞佐错觉:

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而不是顶边比底边宽的四角形。

  (4)厄任斯坦错觉:

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来是弯曲的。

  (5)黑灵错觉:

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6)菲克错觉:

垂直线段与水平线段等长,但看起来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

  (7)冯特错觉:

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8)波根多夫错觉:

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除了视错觉中的这些几何错觉外,还有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人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气味闻成油漆味)等。

上面列举的都是发生在同一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比较时会觉得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等。

  2.错觉产生的原因。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错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环境的变化。

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

有的错觉是对象的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错觉是对象处于某种背景之中,如日月错觉(日月错觉是指太阳或月亮接近地平线时,看起来比其位于正空时要大50%左右,虽然在这两个位置时太阳或月亮的视网膜投像是一样大的)等。

知觉的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

这可能是错觉产生的原因之一。

  

(2)有机体自身特征的影响。

首先,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关。

人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的产生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

例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习惯地把小的对象看成在大的静止背景中运动,如人、车辆在静止的大地上运动。

所以,月夜观月,也习惯地把大片白云看成是静止的,误以为月亮在云后移动。

其次,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

如时间错觉:

焦急企盼、彻夜失眠、百无聊赖、无事可干等都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有所谓“度日如年、一日三秋”之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事业或欢乐的活动,会使人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有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感。

再如,战败了的士兵由于恐惧而产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错觉等。

  (3)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

例如,形重错觉的产生很可能是因为平常我们接收的视觉信息大大多于肌肉动觉信息。

在提一定重量的物体时,我们首先依据重视觉提供的信息,会准备用大力气去提大物,用小一点儿的力气去提小物,结果便感到原本重量相同的两个物体重量不同,总觉得较小的物体重些。

又如,听报告时声源移位的错觉可能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之,产生错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

对于不同错觉的产生,应具体地进行分析。

  错觉现象通常反映了知觉系统对于标准知觉环境的某种特殊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经过长期的进化被根植于我们的大脑。

可以说,让我们正确地感知周围世界的知觉机制同时就是导致知觉解释发生错误、产生错觉的机制。

了解错觉对于我们解释知觉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错觉现象在艺术、工程设计以及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知觉的特性

  

(一)选择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能被人们清晰地感知,知觉的背景只是被人们模糊地感知。

例如,上课时,当人们注意看黑板上的字时,黑板上的字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而黑板、墙壁、老师的讲解、周围同学的翻书声等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当人们注意听教师的讲解时,教师的声音便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而周围同学的翻书声、进入视野的一切便成为人们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如图4—16所示。

当人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人们看到的是6个侧面人头;当人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人们看到的是6个杯子。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有:

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反之亦然。

例如,教科书中常用特殊字体以突出书中重要的部分。

②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例如,街上运动的汽车、夜空中的流星等。

与之相反,在动态的背景上,静止的物体反而称为知觉的对象。

③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

例如,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对绿洲、甘泉的知觉就很敏感。

  知觉选择性规律对于直观教学的组织、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广告的设计、工业产品的检查以及军事伪装和搜索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个人通过长期的练习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对某些对象的知觉分辨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对其他客体的知觉任务上。

  

(二)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像。

图4—17中,白背景中的白色三角形和黑背景中的黑色三角形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知觉的,尽管背景图形似乎支离破碎,但构成的却是一个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受以下四种因素影响: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连续等因素。

②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知觉对象虽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复合刺激物起作用,但是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

③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或者只是个别关系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整体知觉。

④知识与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

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

  (三)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如图4—18所示,人们看到这张图时,不会只把它看成一些斑点的随意组合,会努力寻找图中斑斑点点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出合理解释,不断地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最后会给出合理的解释。

  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情况首先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

  例如,对一张X光片,不懂医学知识的人是无法从中得到具体

  

  信息的,而放射科医师就能从X光片中看出身体某部分的病变情况。

其次,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

在较为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言语的指导能唤起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助于人们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如果此时我告诉你图4—18画的是一条狗时,你可能立刻就会看出图中的狗,此时言语的指导就唤起了人们过去的经验,补充了当前知觉的内容。

再次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四)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例如,阳光照射下的白色墙壁与阴影中的角落;其反射出来的亮度差别很大,但人们却把它们感知成亮度相等的白色。

这是亮度恒常性。

学生坐在第一排座位上看老师与坐在最后一排座位上看老师,老师在他们视网膜上的像大小不一,但学生总是把老师看成具有特定大小的形象,这就是大小恒常性。

无论你在教室的哪个地方看教室的门,也无论教室的门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你总把教室的门看成是矩形的,这就是形状恒常性,如图4—19所示。

  

  当一扇门打开时,它在视网膜上的映象就变成了梯形,但人们仍然将它知觉成长方形。

  除了视知觉外,知觉的恒常性还表现在其他知觉领域中。

例如,当人们转动头部时,虽然声音对听觉器官的作用条件发生了变化,但人们感到声音的方位并没有变化,这就是方位知觉恒常性现象。

  知觉的恒常性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使人有可能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来认识客观世界。

如果知觉不具备恒常性,人就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