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470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一地理配套学案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

2.掌握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能够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的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知识点一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学生用书P82]

【思考】

1.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有没有环境问题?

提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人口少、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弱,但也存在环境问题,主要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

有时集体采猎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下面是中国古籍中载有的部分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它们分别反映了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①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礼记·王制》)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③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

④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

(《管子·地员》)

提示:

①——地理环境决定论;②——人定胜天思想;③——天人相关论思想;④——因地制宜思想。

[图表导读]

读教材P94图4-11 原始狩猎示意,思考下列问题。

(1)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取食对象是什么?

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2)采猎文明时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3)此时期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1)植物、动物。

群体采集和狩猎。

(2)物种灭绝,但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3)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很肤浅。

材料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人类社会早期、农业革命时期、工业文明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四个发展时期,各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全世界仅0.1亿人,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1)结合材料探究:

人类社会早期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

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材料二 农业文明时期,全世界约6亿人。

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增大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列举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

②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

①为扩张耕地滥伐森林,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②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同。

在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由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分时期表解如下。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对人地关

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

系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极为低下

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采集和狩猎,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崇拜

自然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

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出现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读人类社会演进(图甲)和人地关系(图乙)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

(1)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非常小。

而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改造深度加大,导致人地之间的不协调。

(2)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导致许多环境问题,如森林减少、生物数量种类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脆弱等。

(3)我国古代的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都不利于生态平衡。

(4)人类的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及人口数量多少都会影响人地关系的演变。

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

古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知识点二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学生用书P83]

 

时间

思想论

主张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纪初

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适应论认为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变化产生长期适应;生态论用生态学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和谐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思考】 1.古人的下列行为或主张哪些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①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③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④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提示:

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

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材料一 由于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

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1)结合材料探究: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局限是什么?

提示:

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文明时期,全世界约30亿人,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2)结合材料探究:

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程度。

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力空前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地方人地矛盾尖锐,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人类共识。

(3)结合材料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材料四 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不同,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可能论是环境可能论的简称。

可能论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讨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将人视为一方,环境则是另一方,两者永远不能会合,目的是确定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

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

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即经过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理念。

人地关系协调论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有意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与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结合材料探究:

①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

②评价适应论和生态论。

提示:

①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②适应论和生态论强化人的主动性,用文化和生态观点认识人地关系是积极的,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片面的。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社会时期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二战”以后

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知识拓展]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艰难的过程才得到今天最系统、最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现总结如下表所示:

理论

主要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发展

人定胜天论

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改造和战胜大自然

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适应论

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长期的适应

生态论

用生态学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漫画:

颁奖会。

材料二 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目前已经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吗?

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深圳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这一决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目前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

材料二提出“效益深圳”这一决策正是谋求人地协调的体现。

答案:

(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的企业。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

(2)深圳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深圳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居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前列,这种发展多是以消耗大量原料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长期发展使该地区出现了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因此深圳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够解决并保持深圳的持续繁荣。

为了使深圳生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深圳人提出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采猎文明时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此时期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2.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此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

3.人地矛盾最尖锐的是哪一时期?

4.可持续发展论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5.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微点拨

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

(1)崇拜自然阶段:

主要对应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崇拜自然。

(2)征服自然阶段: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对自然环境干预的频率和强度逐步增大。

(3)追求人地协调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步深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逐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应是一种“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

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本质原因剖析

在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知识点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生产力这一要素的发展变化,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没有人地关系的演变。

 

             [学生用书P85])

 

知识点一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如果你能沿着时空隧道回到人类社会早期,你会发现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采集与狩猎为生。

天空中闪电掠过,他们会吓得跑很远……关于人类社会早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动地适应环境

B.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强

C.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D.人类通过使用机械加深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

选A。

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上图反映的现象应发生在哪个时期(  )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D.后工业化

3.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解析:

挑水浇园和织布种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的活动。

该社会阶段人们开垦土地,破坏森林、草原,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答案:

2.B 3.C

知识点二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4.在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恶化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采集活动破坏生物多样性

B.农业活动导致水土流失

C.工业活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烧制陶器大规模破坏土地和森林

解析:

选C。

工业社会时期,环境污染严重。

5.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和“生态论”以及“和谐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

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

C.“可能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

D.“人地协调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解析:

选A。

工业革命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观点被他人所利用,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提出“可能论”,随后出现了“适应论”和“生态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谐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又叫“人地协调论”。

6.下面是《美丽中国》的漫画,“美丽中国”反映的思想属于下列哪种人地关系理论(  )

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适应论的思想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解析:

选B。

“山绿了、天蓝了、水清了、民富了”反映了自然和人类的发展相协调,符合人地协调论的观点。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下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据此完成3~4题。

3.该思想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定胜天的思想

C.因地制宜的思想D.天人合一的思想

4.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

A.跨流域调水

B.毁林开荒

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在草原地区大量捕杀鸟类

解析:

第3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4题,该理论主张人类应主动地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从选项中四种做法可以看出只有A项是正确的。

答案:

3.D 4.A

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

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

据此完成5~6题。

5.J.博丹的主张体现出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

A.人定胜天论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可持续发展论D.人地协调论

6.J.博丹的思想类似于以下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

A.孟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P.白兰士: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C.F.拉采尔:

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D.贾思勰:

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解析:

据材料可以看出J.博丹主张各地区的人类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这与F.拉采尔的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类似。

答案:

5.B 6.C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

该地的经验:

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

据此完成7~8题。

7.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8.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解析:

第7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

第8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答案:

7.D 8.C

9.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提示:

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3)图④体现了人类什么样的环境问题道德观?

解析:

(1)题,图①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集与狩猎为生。

(2)题,图③所示为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

第(3)题,图④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答案:

(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启示:

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答案合理即可)

(3)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

(答案合理即可)

10.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a—科技B.b—土地

C.c—劳动力D.d—资本

(2)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

解析:

(1)题,狩猎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土地;资本在工业文明阶段早期影响巨大;科技则是工业文明阶段后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

(2)题,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不一样。

答案:

(1)D

(2)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谋求人地和谐(环境文明)。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

解析:

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答案:

1.A 2.C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4.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①环境决定论 ②人定胜天论 ③和谐论 ④可持续发展论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3题,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收集废水;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

第4题,该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答案:

3.A 4.B

5.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

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