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473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据徐珂记载:

中华民国成立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但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A.社会革命的进程充满曲折性、艰巨性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2.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

民间竹枝词写道:

“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民国初年,西服是革命、趋新的符号,留学生、学界和政界的年轻人争相穿用,以为弃旧从新、拥护革命的标志,西服流行一时。

材料表明影响近代中国服饰潮流的因素之一是()

A.政治导向    B.外来侵略    C.教育发展    D.原料革命

4.“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

”租界内外的中国居民最初以为以电灯照明“将遭雷击”,一时“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寝久人们渐悟电灯的优越,遂争相使用电灯照明,“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

皎洁当空,清光璀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哪一说法错误?

A.所述史实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B.自然科学技术逐渐改造人类日常生活

C.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娱乐众多     D.工业文明成果逐渐嫁接到农业社会

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

1966年奇想乐队“The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

“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

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        B.英国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

6.“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7.《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己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8.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

凯恩斯主义者

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出现

C.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         D.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

9.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

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0.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

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

据此可知苏俄

A.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11.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他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A.社会发展出现倒退趋势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经济政策有待深度宣讲          D.国家走上畸形发展道路

12.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

这体现了舒曼的初衷是(  )

A.掌握联营机构的领导权          B.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实现和德国的和解

13.下图是反映冷战时期的一幅政治漫画,图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他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各奔东西    B.同归于尽    C.你死我活    D.走向联合

1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每转移一家工厂,便输出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同时输入相应的失业人数。

”作者意在说明经济全球化

A.使发展中同家处于被动地位        

B.使发达国家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

C.使国家间经济相互影响加强        

D.使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风险

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其中“中国需要世界”体现在()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加,地位举足轻重

B.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

C.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D.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16.在亚洲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亚洲国家制造耐克鞋所获得的利润仅仅只是美国的零头。

这一现象表明(  )

A.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B.世界贸易组织受到美国全面控制

C.亚太经合组织没有起到作用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1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18.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对应属于(  )

A.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19.“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报

20.有一则笑话讲道: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命令(  )

①“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②“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③“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④“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

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 措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自由竞争。

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

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

(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

(2分)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

(2分)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

(4分)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

(4分)

(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

(2分)

22.(20分)经济规则是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的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

……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

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947年4月,在美国倡导下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摘编自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材料二关贸总协定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它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机构,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

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

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运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1999年12月30日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贸总协定成立的背景。

(10分)

(2)依据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何特点?

(2分)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二者在宗旨和基本原则方面又有何相同点?

(4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对世界贸易有何影响?

(4分)

 

高一历史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A    3.A    4.A    5.A    6.C    7.D    8.B    9.B    10.D    11.C    12.D    13.D    14.C    15.B    16.D    17.B    18.C    19.D    20.B    

21.

(1)变化:

失业率由升到降(或1929—1933年失业率上升,1933—1937年逐渐降低)。

(2分)原因:

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失业率上升;罗斯福实施新政,大力干预经济,使失业率下降。

(4分)

(2)作用: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分)

新方式: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分)

(3)经济模式:

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分)共同作用:

有效遏制水旱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扩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有利于农田灌溉,促进农业发展。

(4分。

每点2分)

(4)特征:

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结合起来。

(2分

22.

(1)背景: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危机的教训;世界市场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要求。

(10分)

(2)特点:

常设性(永久性)的机构,具有法律强制性。

(2分)

相同:

原则上,开放市场、非歧视性

、;(2分)

宗旨上,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2分)

(3)影响:

使规范化、法制化的国际贸易体制得以确立;使世界贸易更加健康有序;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4分,任答2点。

 

【解析】

1.略

2.略

3.略

4.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电灯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A项的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科技已经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也逐渐的走向了近代化,因此BD项正说法确; “戏园、酒馆、烟室、茗寮,更无不皎洁当空,清光璀璨”说明C项说法正确,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福利国家”的建立,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可知当所有的钱被收税员拿走后,人们还可以过着很闲适的生活。

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史实,可知是推行福利政策的结果,故A正确;英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在衰退,经济“滞胀”即将开始,排除B;民众可暖洋洋地享受阳光午后不能得出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排除C;“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选A。

6.A项说的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项是说的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材料反映了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C正确;

D项说的是政策原因,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无法解决.在这一矛盾下,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资本家盲目生产的本性和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会频繁发生.

本题属于中档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7.材料文字说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给美国农业带来严重灾难,为此在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而对于由减产造成的损失由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资本家,故D正确;

B项是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对策,故B错误;

AC两项是对工业的调整举措,故A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

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作用:

(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

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有自尊心的美国人.

(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

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危机.

8.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可知材料说的是凯恩斯主义失灵,结合所学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造成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均是凯恩斯主义的表现,但材料要求找出凯恩斯主义失灵的原因,故排除AC;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材料时间20世纪70年代

,故排除D;故选B。

9.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在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以有的人感到担心,B正确;A与社会主义无关,排除;CD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B。

10.略

11.本题考查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他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分析、认知,材料揭示了当时苏俄党内有人不支持和认可新经济政策,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宣讲力度不够,C项符合题意,正确;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社会发展,排除A;B项“根本变革”,说法错误,仍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之下进行的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提及的应该是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不符合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排除。

故选C。

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沦落到二、三流国家的现实,使欧洲国家要求联合与合作的必要性强烈表现出来,而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德两国的关系.法国外长舒曼的建议就是着眼于法德之间的和解,法德实现煤钢的共同生产,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为欧洲联合奠定基础.故D正确.

ABC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本题的关键就是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13.略

14.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每转移一家工厂,

便输出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可见材料说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每转移一家工厂,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同时输入相应的失业人数”,可见也说了对自身的影响,故体现世界经济的联系性加强,故选C;依据材料信息“便输出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可知材料说的是对发展国家的积极影响,排除A;B项的“长期居高不下”,D项的“巨大风险”表述夸大,排除BD。

故选C。

15.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态,故B符合题意;AC均为世界需要中国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项的“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表述有误,故排除D;故选B。

16.题干给出的现实情况是,商家可以以不到10美元的价格从亚洲新兴国家批发耐克鞋,再转卖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赚取高额利润,这主要是因为亚洲新兴国家劳动力和资源都廉价,其生产成本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国际分工的不平等造成了题干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2)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3)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7.根据题干“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由此判断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

(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

(1)十月革命

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出现生产大于消费需求,所以解决危机就是减少产品供给,扩大消费,新政中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目的防止生产盲目竞争,兴办公共工程,是扩大就业,刺激消费,故C正确;ABD项与题干中的措施对应均不准确,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复兴工业--核心内容

(3)调整农业政策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特点: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9.依据题干“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电报的特点,故D项正确.

A具有语音通讯功能,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B具有双向互动功能,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C项与“既非君手书”不符,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考查电报的特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特点的掌握.

20.注意题干限定信息“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①是赫鲁晓夫的措施,应排除.

②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措施,寓意着苏联的解体,符合题意.

③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应排除.

④是战时共产主义,是列宁时期的,应排除.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苏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中材料的分析理解,结合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解答即可,需要掌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

21.

试题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