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5375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则,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则。

不能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的区别绝对化。

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不是绝对排斥的。

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

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两种仅有的选择。

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

2004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目前,国内约有1000余家专业公关公司。

去年,规模最大的10家本土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30%,而规模最大的10家外资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5%;

本土公关公司的利润率平均为20%,外资公司为15%。

十大本土公关公司的平均雇员人数是十大外资公关公司的10%。

可见,本土公关公司利润水平高、收益能力强;

员工的工作效率高,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公关协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去年,中国公关市场营业额比前年增长25%,达到了25亿元人民币;

而日本约为5亿美元,人均公关费用是中国的十多倍。

由此推算,在不远的将来,若中国的人均公关费用达到日本的水平,中国公关市场的营业额将从25亿元增长到300亿元,平均每家公关公司就有3000万元左右的营业收入。

这意味着一大批本土公关公司将胜过外资公司,成为世界级的公关公司。

1.在题干第一段的论证中,混淆了“公司规模”与“员工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员工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

员工的数量和员工在单位时间所完成的总有效工作量。

十大本土公关公司的平均雇员人数是十大外资公关公司的10%,只能说明本土公司规模小,而不能得出结论“前者员工的工作效率比后者高”。

2.公司的利润水平与平均利润率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根据本土公关公司的平均利润率比外资公司高,推断出本土公司的利润水平比外资公司高。

即使本土公关公司的平均利润率高,但是总体利润水平仍有可能低于外资公司。

3.收入增长速度与收入能力或收入水平是不同的概念,在题干中也被混用了。

营业收入增长率只有在增长基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才能说明收益能力的差异。

本土公关公司与外资公关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收入增加速度快并不意味着收入能力强(在小的基数的基础上增加总是比在大的基数上增加容易),由本土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高于外资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不能得出前者的收益能力比后者强的结论。

4.中国与日本的人口结构存在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对于公关这样的城市化程度要求很高的行业而言,简单地将日本的人均公关费用推广到中国,是错误的类比。

5.对未来市场总额的估计与现在市场中企业的总数不是同一时点的数据(前者是预测值,后者是统计值),不具有可比性。

公关市场营业额的增长,极有可能伴随着公关公司数量的增长。

上述论证使用中国公关市场的营业额将增长到300亿元的预测数据,计算出平均每家公关公司有3000万元左右的营业收入,隐含的假设是公关公司的数量基本不变,这个假设是很难成立的。

6.论证根据中国公关市场的营业额的增长,推算出每家公关公司的营业收入有大的增长。

这里,受益于营业收入增长的自然同时包括国内和外资公司。

因此,这不能成为一大批本土公关公司将胜过外资公司的根据。

即使中国的公关营业总额增加到300亿元的水平,即使平均到一个公司营业收入水平很高,但这些公司中既包括本土公司,也包括外资公司,无法得出本土公司必将击败外资公司的结论。

7.当讨论本土公关公司中是否会诞生一批世界级公司时,采取平均的方法所推算出的每个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缺乏说服力。

在某个行业中,常常是20%的企业创造了80%的市场营业收入,所以,这种根据平均值推断的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

2004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有两个人在山间打猎,遇到一只凶猛的老虎。

其中一个人扔下行囊,撒腿就跑,另一人朝他喊:

“跑有什么用,你跑得过老虎吗”头一个人边跑边说:

“我不需要跑赢老虎,我只要跑赢你就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企业经营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战胜竞争对手,因为顾客不是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竞争者,所以只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比竞争者快一点,你就能够脱颖而出,战胜对手。

想要跑得比老虎快,是企业战略幼稚的表现,追求过高的竞争目标会白白浪费企业的大量资源。

1.从题干中的故事推断企业经营,所依据的逻辑,是将故事中的两个人看做是竞争者,而忽略了老虎本身也是人的竞争对手这样一个事实,因此破坏了整体的论证有效性。

2.在企业经营中,“顾客不是选择你,就是选择你的竞争者”并不成立,这并不是顾客的两种仅有的选择。

顾客有可能对你和你的竞争者都不选择,换言之,你们都无法满足顾客所提供的需求。

3.满足顾客,并不只是比竞争者快一点,速度只是顾客所需要的一种因素。

多、快、好、省,可能都是顾客在你和你的竞争者之间进行选择所需要比较的因素。

4.企业经营并不是战胜竞争对手为主要目的,如果只强调战胜对手,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最终企业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5.人和人在竞争,人和老虎同样也在竞争。

中国企业如果只是满足于战胜本土竞争对手,那么,即使你是中国企业冠军,也有可能被老虎——国外的更强大的企业“吃掉”。

所以,不能认为“跑得比老虎快”是“企业战略幼稚的表现”,是“追求过高的竞争目标”。

2005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没有天生的外科医生,也没有天生的会计师。

这都是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经过正规的培训,而这种培训最开始是在教室里进行的。

当然,学生们必须具备使用手术刀或是操作键盘的能力,但是他们首先得接受专门的教育。

领导者则不一样,天生的领导者是存在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中的领导者都只能是天生的。

领导和管理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某个人能够从教室中学来的技术。

教育可以帮助一个具有领导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人提高到较高的层次,但是,即使一个人具有管理天赋和领导潜质,教育也无法将经验灌入他的头脑。

换句话说,试图向某个曾未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学,不啻于试图向一个从来没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

组织是一种复杂的有机体,对它们的管理是一种困难的、微妙的工作,需要的是各种各样只有在身临其境时才能得到的经验。

总之MBA教育试图把管理传授给某个毫无实际经验的人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糟糕的是,它是对管理的一种贬低。

1.“天生的领导者是存在的”这一前提值得商榷。

人们从小到大,除了在学校学习,还从家庭成员和社会实践中学习,包括领导者素质的培养。

考生可以质疑这一前提,也可以从这一前提出发,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即使“天生的领导者是存在的”,也不能由此推出,“任何一个社会中的领导者都只能是天生的。

2.“教育可以帮助一个具有领导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人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但是,即使一个人具有管理天赋和领导潜质,教育也无法将经验灌人他的头脑”,这种推断是不恰当的。

MBA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经验、知识、选择力、判断力和自主意识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

经验分享恰恰是MBA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3.“试图向某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学,不啻于试图向一个从来没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

”这一推断缺乏有效性。

即便是一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只要他在组织环境中工作过,他就对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如沟通、协调、组织、决策等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

这与“向一个从来没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是不能类比的。

4.“MBA教育试图把管理传授给某个毫无实际经验的人”,是偷换概念。

MBA学生并不是毫无经验的人。

2005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某管理咨询公司最近公布了一份洋快餐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报告,对洋快餐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给出了相当乐观的预判。

该报告指出,过去5年中,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网点数每年以40%的惊人速度增长,而在中国广大的中小城市和乡镇还有广阔的市场成长空间;

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估计未来10年,洋快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将超过20%,成为中国百姓饮食的重要选择。

饮食行业的某些人士认为,从营养角度看,长期食用洋快餐对人体健康不利,洋快餐的快速增长会因此受到制约。

但该报告指出,洋快餐在中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消费群体的喜爱。

显然,那些认为洋快餐不利健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该公司去年在100家洋快餐店内进行的大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中国消费者认为食用洋快餐对于个人的营养均衡有所帮助。

而已经喜爱上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在未来成为更有消费能力的成年群体之后,洋快餐的市场需求会大幅度跃升。

洋快餐长期稳定的产品组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迎合了消费者希望获得无差异食品和服务的需要,这也是洋快餐快速发展的重要优势。

该报告预测,如果中国式快餐在未来没有较大幅度的发展,洋快餐一定会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霸主。

1.“过去5年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网点数的增长速度,并不一定在未来10年仍能保持。

更不能用洋快餐在大城市中的发展速度推断其在中国广大的二级城市和乡镇的发展速度,如果我们发现洋快餐针对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甚至大城市的话,上述推断就会受到强烈的削弱。

2.用在洋快餐店内进行的问卷调查来推广得出中国百姓的饮食营养观念,样本选择存在偏差,即在快餐店内的消费者大多是认同洋快餐的,而总体中从不去或很少进快餐店的这部分意见却没有能够在该样本中体现。

3.未成年人到成年之后饮食习惯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不能轻易推断“已经喜爱上洋快餐的未成年人在未来成为更有消费能力的成年群体之后,洋快餐的市场需求会大幅度跃升”。

成年之后更具消费能力,却有可能不再消费洋快餐食品。

4.中国式快餐与洋快餐并不是中国饮食行业的全部,甚至算不上主要组成——正餐可能占到饮食行业90%的市场份额——即使中国式快餐没有发展,也无法自然就推断出洋快餐一定会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霸主。

5.洋快餐长期稳定的产品组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迎合了消费者希望获得无差异食品和服务的需要,但是也可能同时失去了满足别的消费者追求新鲜感、追求服务多样化的可能。

6.洋快餐在中国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消费群体的喜爱,并不能消除饮食行业的某些人士对于“洋快餐存在着长期食用对人体营养的不利影响”的质疑——毒品消费者可能都很喜爱毒品,但毒品却对人存在着致命的伤害。

2006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

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也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这意味着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

这表明中国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这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文中指出“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这里的5%概念界定不清,到底是飞机部件数量的5%,还是飞机价值的5%等,无法识别。

2.从“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中,得出“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的结论明显错误。

“A350飞机的5%”只是飞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极少的一个部分,与5架完整的飞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中国参与“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可能只是参与少部分非关键的零配件的制造,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更不能得出中国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的结论。

4.空中客车公司邀请中国参加“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可能意在获得中国市场,而不是因为对中国飞机设计和制造能力的认可。

这种归因也存在偏差。

5.从前面的陈述中无法推断出“参与国际合作会带来双赢的结果”,属于主观臆断,没有论据支持,而且,参与国际合作未必带来双赢的结果。

6.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参与国际合作,可能只是其中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而不一定是“必由之路”。

2006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曝光的企业丑闻数量却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这充分说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带来道德的进步。

企业作为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创造者之一,也应该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如果因为丑闻迭出而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企业这种组织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当公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遨游时,股东们根本无从知晓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力。

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企业丑闻也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是否该给大公司高管们支付那么高的报酬。

企业高管拿高薪是因为他们的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公司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时,他们却不必支付罚金。

正是这种无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司高管们朝着错误的方向越滑越远。

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

【逻辑问题分析】

1.美国比发展中国家曝光的企业丑闻更多,并不必然意味着其实际企业丑闻的数量比发展中国家更多,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媒体曝光度或自由度造成,也可能与其他文化背景相关,因此,也就无法由此推断出“经济的发达并不一定带来道德水准的提升”这一结论。

2.媒体上丑闻迭出,并不必然导致社会道德风气败坏。

即使如此,也不能否定企业组织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毕竟任何组织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影响都是复杂多元的。

3.“公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邀游”与“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力”缺乏因果关系。

论述中将这两个事件以某种方式联结,暗示其因果关系,这是牵强附会。

4.媒体上出现的丑闻公司并不一定是大公司,即使是大公司,也可能只占大公司总体很小的一部分。

况且,出现丑闻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多样,因此,将丑闻与支付给大公司高管的报酬联系到一起,在推理上并不成立。

5.企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习惯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等,都可能导致业绩下滑或亏损,公司高管错误决策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

题干中的推断存在归因谬误。

6.即使公司高管的错误决策造成业绩下滑,也不一定必须支付罚金,否则公司高管就成了企业风险的实际承担者,这就将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与股东的角色混为一谈了。

因此,不能推断出这是一种“无效的激励机制”的结论。

7.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激励机制与企业丑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的结论不能成立。

在实践中,再有效的措施恐怕也只能减少企业丑闻的发生,“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2007年1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每年的诺贝尔奖,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后,都会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经济学家。

他们的研究成果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每当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西方人包揽,很多国人在羡慕之余,更期盼中国人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这一奖项。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却是,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真正的经济学家需要坚持理性的精神。

马克思·

韦伯说:

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就是理性化,没有理性主义就不可能有现代化。

中国的经济学要向现代科学方向发展,必须把理性主义作为基本的框架。

而中国经济学界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

有的经济学家今天评股市,明天讲汇率,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有的经济学家热衷于担任一些大型公司的董事,或在电视上频频上镜,怎么可能做严肃的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

只有远离现实的诱惑,潜心于书斋,认真钻研学问,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离这个境界太远了。

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西方从事经济学研究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在西方只能受投资银行的雇用,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必须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必须保持与“官场”和“商场”的距离,否则,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成果。

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听起来刻薄,丹只要去看一看国际上经济学界哪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就会知道这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评价。

1.“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概念界定模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不等于没有得诺贝尔奖的都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真正的经济学家要坚持理性的精神,要认真钻研学问,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要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这些界定都不能得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结论。

2.经济学家确实要坚持理性精神,但“经济学界太热闹”并不等于“不理性”,二者也没有因果关系。

作者在这里偷换了概念。

3.“经济学家热衷于担任一些大型公司的董事,或在电视上频频上镜”与他们“不可能做出严肃的经济学研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与逻辑推断关系。

4.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是重要的,但是否“必须保持与‘官场’和‘商场’的距离”,要看“官场”与“商场”的明确定义。

如果“官场”代表政府政策制定场所、“商场”代表企业的实践场所,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但不能保持距离,而且还要参与其中,以便发展和验证理论。

在没有明确定义概念的情况下进行推论,只能造成混淆。

5.前文中提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里隐含命题是: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

“远离现实诱惑,潜心于书斋”,不是真正经济学家的为学之道。

6.“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不能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也不意味着必然是产业代言人。

7.把“在国际上经济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多少文章”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评价标准,与前文中提到的“坚持理性的精神,认真钻研学问,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以及“研究成果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等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即使把“发表多少文章”作为评价“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标准,也没有证据断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况且,由于语言原因,将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多少文章作为评判中国经济学家水平的标准,其公平性也是值得质疑的。

8.即使文中对一些中国经济学家的批评都是客观的,也不能以偏概全,轻率概括出关于中国经济学界的一般性结论。

2007年10月论证有效性分析真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弊端的概念,是贬义词。

其实,这里存在误解。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有一个“期界问题(horizonproblem)”,是指由于雇用关系很短导致职工的种种短视行为,以及此类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当雇员面对短期的雇用关系,首先他不会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投资,因为他在甲企业中培育的专业技能对他在乙企业中的发展可能毫无意义;

其次,作为一个匆匆过客,他不会关注企业的竞争力,因为这和他的长期收入没有多大关系;

最后,只要有机会,他会为了个人短期收入最大化而损害企业利益,例如过度的使用机器设备等等。

为了解决“期界问题”,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对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上的员工,一般都实行终身雇佣制;

而终身雇佣制也为日本和德国企业建立与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这证明了“终身制”和“铁饭碗”不见得不好,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用关系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企业劳动者个人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而变化的环境必然导致机会主义行为。

在各行各业,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感。

而培养忠诚感,需要建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长期雇用关系,要给员工提供“铁饭碗”,是员工形成长远预期。

因此,在企业管理的字典里,“终身制”和“铁饭碗”应该是褒义词。

不少国家包括美国不是有终身教授吗既然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教授,为什么不允许有捧着“铁饭碗”的工人呢

1.论证中“终身制”、“铁饭碗”、“终身雇佣制”、“长期雇佣关系”这四个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含义,上述论证中忽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

2.论证中证明“铁饭碗”合理的主要依据是“期界问题”所表述的短期雇佣关系会导致种种职工短视行为。

但是,“铁饭碗”和“短期雇佣关系”这两种情况虽然不能同时存在,但否定“铁饭碗”,并不意味着一定导致“短期雇佣关系”。

3.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终身制”和“铁饭碗”作为指称传统体制弊端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

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一般适用于那些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岗位,与中国改革开放前国有单位普遍实行的“终身制”和“铁饭碗”是不同的,不能证明“终身制”和“铁饭碗”的合理性。

4.日本和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这里强调“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理由不充分。

5.即便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日本和德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中国企业的劳动关系应该向着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方向发展。

6.在“环境变化”、“社会主义行为”、“培养忠诚感”、“铁饭碗”这一系列事件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环境变化”不一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培养忠诚感”并非“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唯一途径;

“培养忠诚感”有很多手段可供选择,给员工提供“铁饭碗”并非是必须的;

长期雇佣关系不等同于“铁饭碗”。

7.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