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6881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一语文同步训练一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5.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6.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不是直抒胸臆的一项是()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B.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7—10题

(一)

(二)

轻轻的我走了,悲哀的

正如我轻轻的来;

种族

我轻轻的招手,我们必须战斗啊!

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那河畔的金柳,田野上,

是夕阳下的新娘;

自由呵……

波光里的艳影,从血的那边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徐志摩《再别康桥》)像暴风雨,

像海燕。

(田间《自由,向我们来了》)

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8.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9.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挥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牵梦萦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0.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30分,每小题3分)

阅读《沁园春•长沙》,回答11--13问题。

11.下列对诗词中句子的节拍标示准确的是()

A.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大地

B.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大地

C.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大地

D.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问苍茫/大地

12.本词很讲究炼词,用字传神,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染”字,表现出景色变化之快,之广。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两字,一是充分表现飞得矫健有力,一是表现游得轻快自由。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本是表示评论之意,但言中也隐约说出青年人涉世不深,心有不甘,大笔诛伐之意味。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个“遏”字,显示出革命青年强大力量,从而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13.下面是对本词的分析,其中分析欠妥当的一项是()

A.首句“独立寒秋”,氛围凝重,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这就引发了下文的种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下”的势头。

B.“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是上片写景的收束,通领了“看”的内容。

C.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描绘的意象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D.上片重在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下片重在写“人与人”之间,既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又突出了人的伟大。

两者并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阅读《断章》(卞之琳)回答14~15问题。

(6分,每小题3分)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

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

在“楼上人”心目中,“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

15.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6.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九派:

水的支流叫派。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叫九派。

A.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串南北的铁路。

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气象雄伟,

B.“烟雨莽苍苍”给眼前的景象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耐人寻味。

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束。

D.词中“酹滔滔”来自苏轼“一尊还酹江月”,苏轼“酹江月”是凭吊“千古风流人物”,诗人这里“酹滔滔”也是来凭吊古人。

17.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光明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

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

“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A.诗以开头“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

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

”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和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我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

这同《国际歌》中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18.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C.诗人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的感情。

D.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19.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2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迎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界限把几种“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象,分明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Ⅱ卷(共90分)

三、(18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10分)

诗的境界(有删改)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人生世相本来是纷繁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

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人生世相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

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

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结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

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

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

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

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

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

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2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3分)

(1)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限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_____,

“锦绣”、“雕刻”指的是_______(各限4字以内)。

(3)“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_______,

______;

“不离”在文中指诗_______,_______(用本段中

原话作答)。

22.作者列举崔颢和王维的诗,在于说明诗的境界是有两个要素构成的,请概括说明有哪两

个要素。

(2分)

答:

要素一:

______________(限8个字以内)。

要素二:

23.阅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出诗的意境的三个特点。

(均限10字以内)(3分)

特点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二:

特点三:

2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2分)

A.诗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简单“模仿”人生世相,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取舍、剪裁和创造。

B.诗的意境能让读者忘记喜怒哀乐。

C.诗的意境是穿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D.欣赏者在读诗时,自身的性格和情趣直接影响到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E.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

阅读下文,完成25—28题(8分)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

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

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

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

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

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

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25.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2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

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2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四、(12分)

29.徐志摩,_________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_________》《_________》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30.舒婷,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30年代略带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影响,她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的倾向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

31.闻一多,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

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

1946年7月11日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于15日发表《________________》,怒斥刽子手,痛骂反动派,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毛泽东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2.普希金,杰出的_______(国)民族诗人,十九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

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

中篇小说《_________》;

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_________》。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33.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

(不超过18个字)(4分)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

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

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34.人类已迈入21世纪。

科技的高度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作为有血有

肉有感情的人,在物质生活之外,日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文明修养、伦理道德、

亲情友情、文学艺术,等等。

请你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

(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2、C3、C4、D5、D6、C

7、B8、B9、D10、B

11.A12.C13.D

14、B15、A16、D17、B(“上帝……”一句表达的是对光明追求者对光明的渴望,并没对上帝埋怨的责问)18、B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

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

本题AC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手法。

D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19、C(赞叹的是人,而非树)20、D(全诗写“思念”,表达感情是含蓄的、深沉的,这也是舒婷诗歌的一个特点)

21

(1)取舍、剪裁。

(2)自然(答“人生世相”亦可);

艺术(或艺术作品、作品)。

(3)“不即”指诗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不离”指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

22要素一:

生动的画境、戏景;

钩摄神魂的情感。

23特点一:

刹那间成为终古;

片断成为完整的形象;

在无数心灵中复现。

24、BE(B项所说的“喜怒哀乐”所属对象不清,应该说是读者忘记了自身的喜怒哀乐;

E项说法不准,作者和读者所塑造的形象有时是有差别的,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

25、C(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

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看法。

其他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

26、D(A项错误显而易见;

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

C项错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27、B(本项依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句。

A项错在“分类而居;

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

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28、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

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

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29、新月派《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30、朦胧派《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1、《死水》《红烛》《最后一次讲演》

32、俄罗斯《上尉的女儿》《叶甫盖尼·

奥涅金》

33、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3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