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833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模块一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的探索精讲

第二讲 近代化的探索

本讲知识脉络

一条主线: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两个方向: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三个阶段:

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

四大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贵阳中考考点清单

 洋务运动

※考纲要求: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

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

背景

国际

19世纪6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的潮流,掀起了新一轮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国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

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

派别

中央:

奕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

根本目的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

主要

措施

(1)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

政局(左宗棠)

(2)筹划海防: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主要

措施

目的:

为辅助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代表: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张之洞)

教育

186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

汉阳铁厂

结果

没有使中国富强,但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破产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失败根

本原因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续表

洋务运动

评价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影响

(1)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为中国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积累了生产经验

(3)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地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易错易混】

(1)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改革,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考纲要求: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背景

(1)国内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逐步壮大

(3)组织基础:

进步团体的成立,如保国会

(4)思想基础:

启蒙思想的传播,如严复的进步思想

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层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公车上书

(序幕)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概况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因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内容

影响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传播资产阶级新思想,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增强军事力量,加强国防建设

意义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最主要的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失败原因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维新派力量脆弱(根本原因)

(2)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袁世凯的出卖(直接原因)

(4)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5)顽固派实力强大

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易错易混】

(1)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

(2)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而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

(3)光绪帝支持变法,但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只是维护自身统治的封建皇帝。

 辛亥革命

考纲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

孙中

山的

主要

革命

活动

(1)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推孙中山为总理。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年,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三民主义”

(3)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4)武昌起义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1

924年,与共产党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

孙中山

前期

准备

兴中会

时间

1894年11月

地点

檀香山

领导

孙中山

誓词

振兴中华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同盟会

时间

1905年8月

地点

东京

领导者

孙中山

机关刊物

《民报》

革命

纲领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经过

武昌

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汉口、汉阳的新军响应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因此又称“辛亥革命”

中华民

国成立

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性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意义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失败

原因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国民革

命经验

团结民众,共同奋斗

教训

(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易错易混】

(1)孙中山没有直接参加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或封建君

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且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3)戊戌变法是向日本学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是向美国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

※考纲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阵地

《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旗帜

“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学习重点:

西方思想文化)

内容

前期

(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四提倡,四反对”)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攻击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李大钊)

代表人物

及其活动

陈独秀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李大钊

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

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为新文学的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鲁迅

创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学作品,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

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青年杂志》封面

《新青年》

地位和

作用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地位)

(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前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易错易混】

(1)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这是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相比而言“新”的表现。

(2)中国近代化是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而西方近代化是思想——制度——技术的过程。

近代化过程不同的原因是西方近代化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下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结果。

 

贵阳中考重点突破

1.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特点:

①历程艰难曲折。

②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探索阶层的广泛性。

③进程: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曲折性、阶段性(技术——制度——思想)

④向西方学习。

根本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

局限性。

2.近代化的阶段及其特征

近代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1919年前)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三阶段

学习西方的

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的

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派别

地主阶级

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无产阶级

激进派

口号

自强,求富

维新,变法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性质

地主阶级

自救

资产阶级

改革

资产阶级

革命

思想解放

运动

特征

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政治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变化过程。

其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贵阳五年中考真题回顾与模拟

1.(2016贵阳中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19世纪60年代,清朝一些开明之士掀起了一场利用西方先进科技进行“自我疗伤”的运动,这场运动( A )

A.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改变了落后的工业面貌

C.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2011贵阳中考)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A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2012贵阳中考)《马关条约》签订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志士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是( B )

A.太平天

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4.(2015贵阳中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厉害,为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A )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C.湖北织布局D.汉阳铁厂

5.(2013贵阳中考)“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

“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广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

不必意存忌讳。

”光绪皇帝此举( B )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提出: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由此可看出洋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 B )

A.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

C.教育制度D.政治制度

7.某校的历史专用教室中,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展板上展出下列一栏图片,据此可知这一栏目的标题应是( A )

江南制造

总局 福州船政局

 “定远”舰“黄兴”号轮船

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D.民权民生

8.(2016贵阳适应性考试)鸦片战争后的十余年间,如图作品提出的思想主张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该主张是( A )

A.师夷制夷

B.中体西用

C.适者生存

D.实业救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

《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惊醒”与“昏昏睡去”对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的?

答:

(1)鸦片

战争。

洋务运动。

(2)日本:

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后实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

没有及时变革,妄自尊大,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等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