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042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方案儒家经典研习专题《论语》十二章研习1498Word下载.docx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关于《论语》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3.语录体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在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堪称

语录体的典范。

4.重点字音①八佾(y)

②譬(p)如

③未成一篑(ku)

④子罕(hǎn)

⑤迩之事父(ěr)

5.重点词句

(1)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

靠近、看齐。

有道:

指有道德的人。

正:

匡正、端正。

(2)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礼何: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3)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理解君子

A.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如《诗经小雅大东》: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B.有道德的人。

如《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

C.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理解小人A.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

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

如《孟子滕文公上》: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B.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

如《尚书大禹谟》: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C.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小人实不才。

(4)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

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文:

文采,经过修饰的。

野:

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史:

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彬彬:

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5)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

弘,广大。

毅,强毅。

(6)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一言:

一个字。

行:

奉行。

其恕乎:

其:

大概,也许。

恕: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

施:

施加。

大概(7)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

激发感情的意思。

一说是诗的比兴。

观:

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群:

合群。

怨:

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迩:

近。

(8)子曰:

(9)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

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归仁:

归,归顺。

仁,即仁道。

目:

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事:

从事,照着去做。

四、作业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重要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二、作业检测三、文意理解(解读+评价)

1.子曰:

(谈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

(谈仁与乐、礼的关系。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段话谈道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笼统来说,孔子这里所讲的道,应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4.子曰:

(明确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孔子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5.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谈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6.子曰:

(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曾子曰:

(谈儒家之士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

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

所以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

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8.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谈道德品质的塑造。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9.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谈儒家的核心道德。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10.颜渊问仁。

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

(这是孔子关于仁与礼关系的阐述。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礼在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约束作用。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11.子贡问曰:

(这是谈社会道德修养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重视奉行,它其实就是仁的实践原则。

12.子曰:

(孔子谈学习《诗经》的意义。

《诗》有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三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兴以心动,观以心用,群以正心,怨以泄心之忿,兴观群怨皆以心为。

所以,学习贵在用心。

四、课文探究1.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2.从《八侑》中可以看出礼和乐有什么作用?

3.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道指什么?

如何理解?

4.如何认识《雍也》中的文和质?

5.什么是克己复礼?

6.如何理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

五、交流指导1.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

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

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

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反映仁德。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孔子认为,如果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那么整个社会从个人到整体都会乱了套,仁从这个层面上说,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孔子认为,一切行为都应依照礼的准则。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范、约束作用。

颜渊听了孔子的教诲,既然仁是落实在视、听、言、动的行为当中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了。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问题研讨一、内容回顾(文章讲了君子之德的哪些方面)

1.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2.礼、乐以仁为基础3.执着追求道(真理)

4.君子重义轻利5.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6.文、质兼备,方为君子7.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8.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9.智、仁、勇的完美人格10.克己复礼为仁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二、联系自己的理解探究下面的问题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在今天有何意义?

2.根据孔子在《论语雍也》一章中的阐述,你认为文和质的关系是什么?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因为它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

那么,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4.孔子认为: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5.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

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

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

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探究指导1.关于好学的标准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做到以下三点,才算达到了可谓学也已的要求。

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不以饮食与居住为生活的第一要务。

儒家追求仁的道德理想,所以就需要人们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要求,把重心放在道德修养上。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对饱、安没有太多讲究的人,他的志趣与理想在别的地方,为了更重要的志趣与理想,当然没有理由草率行事,他必须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就有道而正焉。

稳重而不浮躁之人,不会自以为是,他必会经常检讨自己,以有道之人为目标,正视听,清混淆,辨是非,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2.关于文和质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言之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所言之质,指内在仁德。

只有具备仁

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另一方面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

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

应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3.关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它不是消极的,而是暗含着一种积极的、正面的伦理原则:

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站得住;

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

在孔子的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

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君上;

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父亲;

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侍兄长;

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

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

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

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4.关于仁礼和乐的关系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

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

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

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5.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践行仁①克己复礼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

不得损坏公物。

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与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多关心一点,

多理解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做到了对周围人的关心和理解呢?

从今天开始,当我们希望爸妈、老师、朋友多给自己一点关心、一点理解的时候,我们先要有同样的行为反之,同样:

四、体会文章特点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例如第8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

对话间,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与循循善诱的老师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的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语句给人以深刻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五、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