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1568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docx

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Ⅱ本章新大纲修订情况

本章今年没有变化。

Ⅲ本章知识点详解及评点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⑴战后经济的恢复与转轨(1945-1950年前后)。

⑵经济的高速增长(1950-1973年)。

⑶经济“滞胀”(1973-1982年)。

⑷经济的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1982-1992年)。

⑸经济回升和走向“新经济”的转变时期(1992年以后)。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⑴以科技为先导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⑵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⑶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及协调加强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⑷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展中国家不发展、不繁荣、难以摆脱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但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这一知识点的重点。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从时间上看,主要发生在战后初期、80年代和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时期里。

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调整三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战后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行程度不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表现是:

⑴实行部分国有化。

⑵争取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⑶政府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并占支配地位,通过财政预算、货币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都加强了干预。

⑷建立“福利国家”或其他社会保障系统,提供全面然而是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⑸制订各种经济计划来规范市场活动,加强宏观调节。

国家干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但也带来了信用膨胀、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和降低了劳动制度的灵活性等问题。

80年代,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经济严重“滞胀”局面,英美等国家转而采纳现代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主要改革措施是:

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推行以股权分散为特征的“人民资本主义”;紧缩货币供应,大砍社会福利项目,推行社会福利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有利于富人和企业的税制改革以刺激投资;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制定严厉的工会法,打击工会活动等。

这些措施对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强市场活力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但是社会失业增加了,社会贫富差距急速扩大。

进入90年代,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第三条道路”的政策,在经济政策上声称既不执行保守派的纲领,也不执行自由派的纲领,而是两者兼有的另一种纲领。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上不拘一格,把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结合起来;在手段上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相结合,不断寻求更加有效、切实的办法。

第二,调整所有制形式,资本所有关系更加多样,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⑴以私有制为主导,各种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国有制、法人所有制、社团所有制和资本家个人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⑵大小企业并存,优势互补。

⑶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第三,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相互竞争中有协调。

这种协调反映在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关系等三个方面。

微观层面指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以及生产地位不同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广泛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由单纯的监管到较为重视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与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国家扶植鼓励中小企业,以及企业间的竞争与联合。

国际经济关系表现为经济的多元化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强,以及国际宏观经济的干预和国际调节。

建立起对国际经济的调控机制,形成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机制和部分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如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先后成为世界经济干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年起,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策协调的最高形式,每年就国际主要经济问题和其他热点问题交换意见,协商办法。

以后,七国首脑会议从经济逐步涉及其他问题。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同盟的发展。

这是经济关系的调整在区域经济中的明显表现,欧洲的一体化是最为突出的例子。

它对改变欧洲国家的关系,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大欧洲在国际中的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为了避免欧洲大陆再次发生战争,也为了尽快恢复欧洲经济,并在美苏两大集团对抗的夹疑缝中求得发展,法国率先提出欧洲联合的设想。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2年7月生效),为欧洲联合进程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3月,西欧6国进一步签订了《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生效),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7月,依据6国1965年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建立后,于1973年第一次扩大,吸收英国、丹麦、爱尔兰参加。

1981年吸收希腊、1986年吸收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共体成员国达12个国家。

欧共体以经济一体化先行,带动和促进科技、政治的一体化。

先后实现了关税同盟(1968年)、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

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尤里卡计划”,成立欧洲科技合作体制。

1086年欧共体外长会议通过《单一欧洲文件》,决定在1992年12月底以前,建立12个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人员和资金可以自由流通的统一的内部市场。

为此,欧共体提出的282项法令中的90%都转化为各成员国的法律,这表明欧洲统一大市场艰巨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如期完成。

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诞生。

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基本勾画了2000年前欧洲共同体在经济、货币、政治、外交及安全建设的战略目标及实施步骤,包括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实行欧洲单一的货币,以及共同的外交与防务政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

欧洲联盟的建立跨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1995年1月,欧盟接纳了瑞典、芬兰、奥地利,使其成员国扩大为15个,整体买力增强。

1999年1月1日,欧盟11国先期欧元如期启动。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

大大激发了欧盟的经济活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为欧洲联盟加速政治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同时,也是对国际储备中美元独占鳖头地位的冲击,使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美元、欧元、日元对峙之势。

由于欧盟的成就大大扩大了它的影响和吸引力,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一些成员国、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国家已正式申请加入欧盟;南欧、北欧以及波罗的海沿岸许多国家非正式地表达了希望加入的愿望。

2003年12月,欧盟尼斯会议进一步讨论欧盟机构改革,并签署了《欧洲基本权利宪章》,为欧盟东扩做好准备。

200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关于欧盟扩大的战略文件和对13个候选国的评估报告,决定吸收其中10国进入欧盟。

2004年5月,欧盟将再增加10个成员国。

这意味着欧盟将向“大欧洲”设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从时间上看,主要发生在战后初期、20世纪80年代和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时期中;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调整三个方面。

2注意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和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英经济改革的重点目标、手段、内容、主要改革措施和作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困难是:

⑴经济周期性停滞和经济危机始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解决的痼疾。

⑵失业居高不下。

70年代以后尤为严重。

⑶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持续扩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的深层矛盾是: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矛盾。

⑵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失业,加速社会分化。

⑶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不仅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使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不断受到影响,妨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加剧了南北矛盾。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都会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挑战。

⑷跨国乃至全球经济活动在极大地扩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的同时又造成经济失控现象。

不受政府控制的私人短期投机资本在损害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导致它们相继陷入危机的同时,也损害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继续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遇到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越来越难以驾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所推动的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虽然可以通过对生产关系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变革来缓和这一矛盾,但是它终究不能超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狭隘的界限。

因此,资本主义自身难以克服其深层矛盾,其发展的历史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

1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的深层矛盾”不仅要熟记,而且更要着重于理解。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存在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内存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之中,单纯依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高速调整与改革是难以解决的。

2注意最后一段话:

在分析战后有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问题时,落脚点应在于此。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

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普选制、任期制、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贯穿于政治的组织与运行当中。

⑴议会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核心。

⑵行政制度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

⑶司法制度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

⑷政党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运行的基础和推动器。

⑸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作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补充,对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运行和政府决策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美国是资产阶级总统制和三权分立的典型。

英国是资产阶级“议会之母”,也是议会内阁制的代表。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权力结构。

战后,日本虽然保留了天皇制,但天皇已不掌握实权,它仅仅是国家的象征。

日本仿效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

第一,它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化;第二,金钱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存在和运转的基础;第三,政党操纵政治。

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较之封建专制制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的重要创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政治管理技术。

但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具有多重的两面性。

它形式上相当完备,但是它以私有制为基础,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1掌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注意区分以下几点内容:

“议会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核心”,“行政制度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司法制度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政党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运行的基础和推动器”。

3“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作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补充,对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运行和政府决策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注意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参与资本主义政治的方式。

4掌握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可作为分析题中的一部分进行考查。

5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这一标题下所叙述的知识点,也是重要原理,是我们分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⑴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化。

总体看来,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对立的基本格局未变,各阶级内部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工人阶级内部除了传统的“蓝领工人”、“白领工人”以外,又出现“粉领工人(女性从业人员)”、“灰领工人(维修、营销、知识产业开发人员)”、“金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

“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⑵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管理形式的变化,传统工业部门的被淘汰以及激烈的竞争使得工人运动与工会运动明显趋弱。

学生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及保护环境的绿色运动等接连不断,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⑶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

通常西方国家把议会权力看得至高无上,然而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行政首脑可以绕过议会发号施令,或用行政命令直接处理国内外事务,甚至夺占议会的部分立法权。

随着国家干预的扩大,行政权力不断扩大。

⑷政治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对宪法及法律的制订和执行,恢复或重建了战前由于各种原因而中断或被损坏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建立、健全了普选制,在法律上逐渐取消了对选举权在财产、性别、种族等方面的限制。

大众传媒不仅成为影响政治决策的重要工具,而且对资本主义选举和政治生活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注意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出现的重大变化、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政治运行方式发生的变化。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⑴民主的危机与讽刺。

这一方面是指由于民主的实行强调平等和个人的权利,冲击了社会的共同目标,导致了政府权威的削弱和统治能力的疲软;另一方面,指民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实际上往往表现为权利的独占性,即国家独占、政府独占以及个别党派集团独占,导致民主蜕变为商业利益的附庸。

⑵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突出。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严重、最突出并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在西方国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势力。

其中美国的种族歧视已表现为一种长期存在的、顽固的、难以消除的思想、心理和无形的社会制度。

近年来,纳粹思想和组织在欧洲死灰复燃,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极右翼组织,他们煽动民族主义、复仇情绪,进行排外活动。

⑶精神和信仰危机(邪教猖獗),以及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等。

这一知识点不是重点,一般了解即可。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⑴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把本国利益凌驾于别国利益之上,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公开践踏国际法和国际社会行为准则,不择手段地(往往通过武力和武力威胁)达到目的。

⑵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建立在反对共产主义,遏制苏联的基础之上。

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把“人权外交”放到了重要战略位置,以之作为对付中国和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主要手段之一。

⑶维护西方特殊利益,即西方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与特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

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的扩张性所决定的。

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这一节内容为本章的重点,极易就其中主要的知识点出分析题进行考查。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这一题目,极易同第二章第二节“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出分析题进行考查。

2.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⑴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调整。

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敌视而结成各种联盟。

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矛盾降到次要地位。

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都为确保各自的国家利益转向更为务实的内外政策,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不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对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重新定位。

而美国以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引起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满,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安全等一系列领域全面展开。

不过,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发展到不可妥协的地步。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合作、协调仍占主导地位。

⑵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调整。

双方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但双方发展关系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东欧得手。

受这一胜利的鼓舞,它们对中国、越南、朝鲜和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了更强大经济、政治和军事压力,企图一举搞垮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但由于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沿着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前进,终于使社会主义事业站稳了脚跟。

通过对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施压促使其在短期内瓦解无望,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改变了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开始实行以接触为主、在接触中和平演变、在接触中贯穿遏制的战略。

政治上,积极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或改善外交关系。

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但为了防止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和经济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仍然维持许多经济限制和禁运措施。

在安全上,资本主义仍设法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围堵。

在意识形态上,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大力宣扬西方价值观。

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重点、多层次地发展,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瞩目的重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方国家经济的发展。

过去,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争夺对象。

冷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改为有重点、有层次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首先,是高度关注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发展很快的国家。

拉美地区被认为是除亚洲以外的另一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

美国提出新兴市场战略,把16个国家作为重点;欧盟加强与亚洲和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日本也重视与第三世界的联系。

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非洲,强调美非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其次,发达国家注意组建各种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区域性或跨区域性经济组织。

这些对扩大南北合作,加强南北对话有一定作用。

但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防范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保护等问题,向发展中国家发难。

政治上,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在国际事务上,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他国内政,在国际经济领域顽固坚持国际经济旧秩序。

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关系中消极的一面。

目前,南北矛盾有扩大趋势,有时甚至激化,成为世界动荡的因素之一。

1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调整,重点注意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变化。

2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重点是美中关系、中国与欧洲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结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的有关知识点,综合把握这些问题。

3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大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损害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独立,肆意干涉内部事务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矛盾和斗争加剧。

3.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

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

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

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

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

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

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

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

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

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

“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

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

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

②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

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

④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关系。

⑤重视人权外交。

1979年2月伊朗霍梅尼革命胜利、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沉重打击了卡特政府的对外政策。

1980年1月,“卡特主义”出台,美苏关系再趋紧张。

⑹里根政府(1981-1989年)“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是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上台的。

里根放弃了前几任缓和和维持均势的战略,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以下几点政策:

①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谋求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